廖麗
2013年6月15日,衛生部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要求優先制定嬰幼兒食品標準,全面清理整合現行食品標準,解決標準間交叉、重復、矛盾等問題。對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標和強制執行的質量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確定標準清理的原則和方法并開展清理工作。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對現行2000余項食品國家標準和2900余項食品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清理,提出現行相關標準或技術指標繼續有效、整合和廢止的清理意見。建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協調配合工作機制,由衛生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4個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會商機制,共同研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建設重大問題。
應該說,這次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是一項大手筆,是國家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爆發后實施的一次大行動,這次行動顯然是需要的。標準如果交叉、重復或者缺失,監管者和市場主體都會無所適從。但除了標準制修訂外,怎樣遵守制定出來的標準,也許是更需要我們思考的。
標準制定出來后如何被遵守,如同法律制定出來后,如何被信仰、被遵守一樣。學過法律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用自己的死詮釋了法律需要被信仰,用死來維護了他所尊崇的法律的權威。
我想指出的是,法律的制定或標準的制定都要盡量科學合理,滿足“善法”或“好標準”的要求,且具有權威性。
之所以因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而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前不久有學者指出,當時在2004年對國家標準進行全面復審,評審結果繼續有效的只有44.15%;急需修訂的為44.2%;廢止執行了11.65%。對計劃執行中的8511項標準進行了評價,后經過重新審核,結果撤銷了3446項,占已批準立項標準總量的40.49%。可以想象,有多少“垃圾標準”被制定出來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標準本身的符合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標準制定出來了,就成為了“垃圾標準”,沒有人遵守,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財力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損害了標準,特別是強制性標準的嚴肅性。這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更多的財政資助相關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擬制定的標準將來能被很好地遵守和執行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什么樣的標準才會被很好地遵守?
我想遵守標準必定是由于標準可能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和利益,如果一個標準僅僅給人帶來的是不便,甚至是損害,或是給大多數人帶來不便和損害,那么,這個標準即便是強制性標準,也很難為人們自覺遵守,或者標準一制定就會流產。因此,能夠為人們所遵守的標準必須是能夠給人們或至少是絕大多數人帶來利益的,當大家逐步發現標準能為自己帶來利益時,會自然地遵守,也會積極地參與制定。在我國,標準建設仍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因此,我們就必須問標準能否在事實上實現這一點,如何實現這一點,否則,“垃圾標準”還是會大量存在,當標準的質量和效益得不到保障的時候,標準能否被很好的遵守就會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