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道亮,馬雙雙,郭 峰
(安吉縣水利局,浙江 安吉313300)
(責任編輯 張培虎)
浙江省安吉縣多年來一直比較重視生態建設,20世紀末,安吉縣開展了以保護森林植被為主要內容的“綠色工程”。2003年,安吉縣啟動建設現代化生態縣。2006年安吉縣被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縣。2008年,安吉縣在生態縣建設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目標。2013年2月,安吉縣通過水利部組織的專家評審,作為中國南方典型區域的代表被授予“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稱號。
在近20年的治理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為動力,以綜合防治為特點,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
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受東亞季風氣候的控制,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1 539.9 mm,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805.2 mm。全縣植被區劃屬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亞地帶。全縣常住人口46 萬人,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245.23 億元,財政總收入36.3 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1.08 億元。
安吉縣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5%,山高坡陡、河道坡降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成因多樣,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水力侵蝕普遍存在于山區、丘陵、崗地,面廣量大,以面蝕為主,土壤容許流失量為500 t/(km2·a);重力侵蝕主要存在于西部山區小范圍內,形式為滑坡、泥石流。
據2010年浙江省水土保持公報,安吉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47.0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7.8%,水土流失強度以中輕度為主。
多年來安吉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始終堅持生態先行發展戰略,強調自然和諧與生態文明,先后提出“生態立縣、生態經濟強縣”、“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興縣”戰略目標,并實現了新的跨越,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示范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首個“國家生態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榮獲全國首個縣域“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兩度蟬聯“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特別獎)”。
目前,安吉縣已完成水利部深溪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工程和浙江省杭垓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工程,繅舍生態清潔小流域正在建設中,坡耕地已全部退耕還林。安吉縣水土流失面積從1996年的292.8 km2,下降到2010年的147.05 km2,以年均10 km2的速度遞減。2011年水土保持普查成果見表1。

表1 2011年安吉縣水土保持普查成果
依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生態旅游迅猛發展。水土流失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生態縣建設、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使安吉縣鄉村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在此基礎上乘勢推進的“農家樂”品牌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從20 世紀90年代后期起步至今,安吉縣生態旅游從無到有,目前有800 多家農家樂可提供1.1 萬個床位,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815 萬人次,2012年生態旅游產業收入達58 億元,生態旅游成了安吉農民致富的新途徑。2012年,安吉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2 211 元和15 836元。
(1)載體有效結合。有效結合創建全國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試點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綠色工程、生態縣、中國美麗鄉村等載體,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議程,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處處體現生態文明,通過全面全方位整合,有力推進了安吉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2)治理綜合配套。20 世紀末,安吉縣開展了以保護森林植被為主要內容的“綠色工程”,包括建設生態公益林、保護水源地森林植被,保護公路沿線和景區植被,開挖裸露面復綠等水土保持工作。21 世紀初,安吉縣又通過全面建設生態公益林,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全面關停飲用水源地的污染企業,開展村莊環境整治、生活污水處理,全力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人居。
(3)品質全面提升。為更好地推進安吉縣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縣域大景區,2008年縣委、縣政府提出 了“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目標,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品質。通過努力,“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初步顯現。
(1)抓標桿,建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于2004年10月開始建設,園區面積57.88 hm2,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示范、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在生態修復技術、坡面水系整治技術、生態資源研究和繁育、污水生物處理以及生態護坡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9年4月被水利部命名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截至目前,園區已接待國內外水土保持生態專家600 余人次,省內外參觀考察人員5 000 余人次。
(2)抓試點,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對治理小流域、改善人居條件和生態、旅游環境的呼聲強烈,安吉縣及時轉變觀念,積極探索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機制。2006年,開展水利部首批試點項目深溪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將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置、面源污染濕地治理和發展生態經濟作為重要建設內容。通過綜合治理,深溪小流域實現了“山綠、水清、景美、民富”,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2011年深溪村僅旅游收入就達3 200 萬元。2010年,杭垓小流域被省水利廳列為全省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工程,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流域內的3 個村均被評為“美麗鄉村精品村”,而且近期引進了2 個投資超億元的生態農業觀光項目。
(3)抓重點,綜合治理水庫源頭水土流失。賦石水庫位于安吉縣西部山區,總庫容2.18 億m3,集水面積331 km2。老石坎水庫位于安吉縣西部山區,總庫容1.15 億m3,集水面積258 km2。兩大水庫庫區,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0%,不合理的林業開發,特別是種植落葉經濟林和對毛竹林的墾復撫育,導致水土流失,且產生了較嚴重的面源污染。21 世紀以來,安吉縣及時開展水庫水源區治理,采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先后對20 余條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
(1)推行水土保持項目分類管理。為切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安吉縣于2001年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分類管理工作,針對各類生產建設項目實際,區別對待、分類管理,促進了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工作的落實,使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和驗收率達到96%以上。
(2)嚴格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針對個別業主進行重點檢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有效改善了水土保持執法環境。經過近8年不懈努力,國家重點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成為全國首家依法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和通過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的國家重點電力工程,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首批水土保持開發建設項目示范工程。
(3)切實強化服務意識。通過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手段,切實增強了各建設業主履行水土保持義務的自覺性,有效推動了全縣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
(1)建設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展示館。結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成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展示館,將中國60年水土保持工作成就、水土流失現狀、水土流失類型等基礎知識,通過先進的電子影像技術全方位進行展示。
(2)打造水土保持科研基地。在科技示范園,修建了水土流失監測試驗研究區,集中布設了標準徑流小區、卡口站、氣象站、人工模擬降雨系統及小區、水土流失在線監測等設施,能綜合反映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水土流失情況以及水土流失發生、發展及危害。結合基地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建設了各類工程設施和植物設施,直觀展示了各類水土保持設施形態和功能,為各項科學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完善的平臺。
(3)開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安吉縣水利局、教育局共同編輯出版了《安吉縣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學讀本》,并于2010年納入全縣小學課程教學體系,目前已有15 000 名小學生接受了教育。同時,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學生開放,定期組織學生前往科技示范園區接受科普教育,開展實踐活動,實現課本知識與實際的有效結合。
(1)開展水土保持課題研究。與省水土保持辦公室、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浙江林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先后開展了《巖石坡面有機混凝土綠化技術研究》、《應用旱稻進行節水保土作用研究和應用》、《丘陵山地果園高效、生態種植模式及產業化研究、示范和推廣》等課題的研究,先后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浙江省教育廳科研成果一等獎,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二等獎等。
(2)探索水土流失規律。利用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水土流失監測設施進行水土監測研究,與省廣川咨詢工程公司合作開展了137Cs 在水土流失監測中的應用和水土流失在線監測設備安裝及運行等。在杭垓鎮唐舍村修建了9 個墾復毛竹林地徑流場,與浙江農林大學聯合進行了墾復毛竹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合作,在板栗林地設立了5 個徑流場進行監測研究;與浙江大學合作,進行了為時30 個月的賦石水庫水土流失及水環境監測和研究,為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設和水體污染物的減排提供了科學依據。
(3)推廣應用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將各項科研成果面向社會進行推廣,實現從科學技術到生產力的轉變。目前,巖石坡面有機混凝土綠化技術廣泛應用于交通、礦山、水電開挖裸露巖石面的邊坡生態治理工程;生態護坡技術在棄渣場處理、美麗鄉村建設中得到推廣,一些科研成果在省內外累計推廣應用27 萬hm2。
20 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農民在賦石水庫上游曾以全墾整地方式種植板栗,導致了水土嚴重流失、林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對此,縣水利局于2007年開始探索實施了“重大決策三項制度”決策機制,即采取“上門征詢、民主懇談、專家論證”形式對生態修復項目進行科學、民主決策,編制了《賦石水庫上游板栗林地生態修復技術方案》,目前已完成板栗林生態修復1 800 hm2、坡面水系整治120 hm2,為安吉縣落葉經濟林生態修復探索出了一條好路子。“重大決策三項制度”決策機制在此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其他部門推廣。2010年安吉“重大決策三項制度”獲全國基礎黨建優秀案例。
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且見效時間長,應以政府性投入為主。近10年來,安吉縣在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中積極推進投入機制創新,千方百計整合各類資金投入到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上來,共投入3.2 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占78%。
(1)領導高度重視。在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紀念日,采取主要領導發表電視講話,召開座談會,舉行大型廣場宣傳活動等形式宣傳水土保持;每年舉辦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參加的紀念活動。2012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將安吉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列入政府工作目標。縣政府出臺的《關于切實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鄉鎮和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年度工作責任考核內容,并及時調整了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
(2)構建協商平臺。1993年,成立安吉縣水土保持委員會,由分管副縣長任主任、水利局等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構建起了水土保持工作協商議事平臺,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水土保持委員會全體成員會議。
(1)完善水土保持政府考核責任制。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已被列入安吉縣鄉鎮政府(街道辦、管委會)、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年度工作責任考核內容,但考核指標以定性為主,缺乏系統量化指標。下一步計劃在各鄉鎮流域出口斷面設立水土流失及水質監測點,進行長期監測,并以此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對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由縣水土保持委員會同縣考核辦研究出臺考核細則。
(2)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山區、丘陵區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打破了各部門在規劃、投資、治理、保護等環節中各自為政的局面,是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的有效方式,安吉縣的實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應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全縣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并以此為載體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3)提升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繼續抓好《安吉縣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學讀本》的教學工作,加強師資培訓和督學工作。及時啟動《安吉縣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中學讀本》編寫工作,并投入教學。
充分發揮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實踐基地(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科普教學作用。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將全縣3 萬名小學生分期分批完成水土保持園區教育實踐活動,并適時推出中學生的水土保持園區實踐教育活動。
(4)重視水土保持科研和推廣工作。爭取相關院校支持,整合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將落葉經濟林生態修復技術、純林改造成混交林或近天然林技術、飲用水源地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等作為重大水土保持課題進行技術攻關,并加快水土保持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