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修
01關于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建議
袁崇修
在我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他們普遍存在著生存壓力大,生活水平偏低,心理負擔重,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隱患多,看病問題較突出等諸多問題。我國農村傳統的供養老人方式——家庭供養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完善和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已然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一)建立農村老年人組織,為留守老人筑“新巢”。引導有條件的村委會提供活動場所,政府適當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會等組織,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組織留守老人互相幫助,克服一些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二)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為留守老人搭起親情溝通“橋梁”。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完善之前,傳統式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有效形式。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尊老愛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大力表彰,對歧視、排斥老人等行為給予曝光、批評。架起親情時時溝通的橋梁,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系,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三)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農村養老制度,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要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不斷完善農村養老制度和養老金補助水平,讓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從經濟上逐步保證老年人達到一般生活水平。其次是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籌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斷提高養老水平。
(四)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有條件的地方,引導村民自發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等多種渠道興辦養老院、托老所等,并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引向市場,對于年齡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搬進托老所,進行社會化養老。另外,重視農村幸福院項目建設,加大投入,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聊天娛樂場所,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讓留守老人老有所依,享受到生活樂趣。
(五)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留守老人大多體弱多病,門診費用大。按照目前廣西靈山縣農村醫療保險規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較多的費用報銷,而村級的門診費報銷比例低,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不斷提高住院報銷比例和報銷標準,提高60歲以上的農村參保老人村級門診費的報銷比例,切實解決他們看病貴的問題。
(六)積極發展地方企業,就地吸收、安置地方富余勞動力。通過招商引資,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大力發展地方企業,就地吸收、安置地方富余勞力,減少外出務工人員,減少空巢老人及家庭壓力,形成良好的社會家庭基本形態。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