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伯權
老年餐桌:社區老年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
郭伯權
興辦老年餐桌是陜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夢”的重大決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內容,是讓廣大老年群體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在本省尚屬創新活動,新是未至,包含著無限的可能性;新是未知,包含著豐富的新鮮性;新是未有,包含著極大的發展性。西安市老年餐桌運行實踐證明,社區老年餐桌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基層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重要推手,是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
2012年7月,西安市推行老年餐桌試運行,至今已經兩年了。從總結工作的角度來看,推行老年餐桌,這在陜西省具有開創性意義;從服務對象上看,是由特定老人向普通老人逐步擴展的過程,救助性、補缺性、適度普惠性兼而有之;從運行模式上看,是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和規范的過程,自營、兼營、代辦運營、社會化運營兼而有之;從服務人員結構上看,初步建立了以社區工作者為主體,以公益性崗位人員為骨干,以聘請餐飲專業人員為補充的服務隊伍,除社區工作人員外,人員動態性強;從管理架構上看,區(縣)民政部門扶持指導、街道辦事處協調配合、社區主辦的三級管理模式較為普遍。在社區管理老年餐桌時,依托居家老年福利服務中心,集餐飲與文體活動于一體;從風險管控上看,是由原則掌握向細化管理的轉換過程,在采購供給管理、賬目管理、飲食衛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送餐服務交通安全管理等諸方面逐步規范化、制度化。
一、擺正三個關系,把握工作階段性。興辦老年餐桌,要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課題中來思考,要擺在政府轉變職能的大環境下來謀劃,要放在養老服務事業的大格局里來定位,要融入社區在現代社會管理中發揮基礎作用的大變革中來運作。一是處理好老年餐桌救助、福利、服務三者的關系。老年餐桌在起步階段,定性為半救助半福利,就餐對象確定為孤寡老人、殘疾老人、獨居老人和在困難家庭生活的老人。只收就餐老人食品成本費,差額部分由政府補貼或社會捐贈予以解決。進入發展完善階段,應向適度普惠型方向推進,對營養搭配,口味調劑,用餐便利化,選擇多樣化等方面予以改善和提升。二是處理好政府職能部門、社區居委會和社會力量三者的關系。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區承辦、社會參與的運營機制,特別是駐社區單位、企業,在條件許可時應鼓勵和調動其共同承擔老年餐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老年餐桌依托單位食堂和餐飲企業一起發展。三是處理好政策扶持、企業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的關系。政策扶持上,應商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措施,在場地、公益性崗位、所用水、電、燃料,以及稅費征收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規,給予傾斜優惠;在運行中堅持公益性方向,大膽借鑒餐飲連鎖企業的經驗,盡可能減少運營成本,力求保本運行。應針對老年人特點,在飲食細節上和服務環節上盡一切努力使老年人滿意,并不斷完善,形成操作性強的規范性制度。
二、順應三種需求,增強發展持續性。從調查情況看,社區老年群體對老年餐桌有需求,有期待,但存有觀望情緒,缺乏在老年餐桌就餐的持續性,其對策為:一是實現價格優惠化,滿足老年人的節儉需求。老年餐桌按成本價收費,成本只包括米、面、油、調料和肉菜價格。二是實現食品安全化,滿足老年人對衛生的需求。必須把好“三關”,即采購關、加工關、用餐關。食材采購工作,每個餐點應選派責任心強的工作人員擔任;在加工烹飪環節,嚴格炊具洗消,嚴格操作規程,從老年人的飲食特點和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以蒸煮燴燉食物為主;在用餐方面,實行分餐制,對患有慢性傳染病的老年人實行定向送餐。三是實現用餐便利化,滿足老年人的便捷需求。通過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對老年餐桌的需求,擴大老年餐桌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填補家庭和社會餐飲服務空白,發揮老年餐桌的獨特作用,增強老年餐桌的生命力和持續性。
三、選好三類人,形成事業支撐性。把老年餐桌這項惠及社區老年人的好事辦好,關鍵在人。一是培養組織領導骨干力量,選好負責人。對老年餐桌實行專人專管,使社區主任從兼顧者變成監督者。把熱愛公益事業,責任心強,有一定管理組織能力,熟悉餐飲業務,會用制度管人管事的人選拔為負責人,并設定崗位,與社區簽訂為期一至兩年的責任書,直接對社區主任負責。二是培養財務管理力量,選好管帳人。老年餐桌的帳目管理必須獨立,并應定期向服務對象和社區群眾公開公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充實社區公益崗位,選好配餐烹飪人。應在全市范圍內篩選一批公益崗位工作人員,由民政部門牽頭,聯系廚師專業技校或餐飲機構,分期分批進行老年餐桌廚師專門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廚藝,滿足老年服務對象更高層次需求,提升老年餐桌的品位和質量,打造老年餐桌的亮麗品牌。
四、瞄準三個方向,深化改革探索性。老年餐桌必須從大處著眼。一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走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發展方向。創辦老年餐桌重在創新和完善服務提供方式,通過提供辦餐啟動資金、補貼資金和獎勵金,購買補充公益性崗位,盤活公有資產。利用社區平臺,實現餐桌運作主體民間化,運作方式市場化,運作管理規范化,運作軌道專業化。經費補助,10~20人的點,每年政府補助2~3萬元,配備公益性崗位人數1~2人;40~60人的點,每年政府補助4~6萬元,配備公益性崗位人數4~6人;80~100人的點,每年政府補助7~8萬元,配備公益性崗位人數7~8人。據估算,僅西安市每年需政府投入2000萬元,我們建議,省、市各出50%,并建立長效投入機制。二是優化資源配置,走集約化發展方向。目前社區自辦餐點的方式過于零散,不僅耗費社區人員精力,擠占社區資源資金,而且不便于統一管理。對此,應嘗試創設中央廚房或配餐中心,以輻射覆蓋5個以上社區區域。中央廚房或配餐中心由街道辦或區民政局監督管理,綜合調配社區力量,優化服務人員結構,發揮主導作用。社區自建型就餐人員10~20人適宜;街道聯辦型,每個點就餐人員50~100人適宜,服務半徑為3公里。收費標準,每餐為4~8元適宜。三是堅持改革創新,走市場化發展方向。引入餐飲企業,實現雙贏或多贏,應實行街辦與餐飲服務管理公司合作,設立老年就餐配送服務中心。可嘗試餐館競爭承包承辦模式,實現優勝劣汰;也可在市場運作中考慮連鎖化經營;還可借助西安市放心早餐的運營經驗,參考兄弟省市發放餐券(票)等方式,把資金直補給社區老年服務對象,打破區域界限的限制,讓服務對象能夠在市區內任一連鎖餐點取餐就餐。同時,對連鎖經營的老年餐飲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在微利狀態下健康運營。
五、堅持三個“納入”,突顯為民宗旨性。一是納入惠民實事。各級政府把興辦老年餐桌示范點作為為老服務和惠民實事來抓,對老年餐桌的設立原則、審核認定、項目資助、運營管理、評估監督等七個方面制定出法律規則和規章制度,從法律和制度上予以保證,確保老年餐桌在運營形式和運作方式的探索上有示范作用;在服務水平和管理方式上有規范作用;在服務老年人群的成效上有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政府政策引導作用,較好地做到老年餐桌的標識統一、制度統一、基本設施統一。二是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年初,各級政府要安排社區居家養老專項補助經費,確保老年餐桌正常運行。同時,制定等級評定辦法,實施獎勵資助,進一步調動老年餐桌責任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納入目標考核。結合惠民實事工作的實施,各級政府每季或每月對老年餐桌建設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市和區縣黨政領導經常到社區檢查調研老年餐桌運營情況,老年餐桌應作為老年服務的重要考量指標。
(作者系陜西省民政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