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等4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的解讀
4月1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文,批準發布《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等4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4項標準將于2014年10月1日期施行。
4 項標準分別為:WS/T 449——2014《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WS/T 450-20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WS/T 451——2014《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以及WS/T 452——2014《衛生監督業務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目前,與傳染病相比,我國慢性病監測工作十分薄弱,國家尚沒有在全國建立類似傳染病疫情網絡報告的慢性病發病病例監測系統,腫瘤發病登記主要依托監測點進行報告,而急性心梗和腦卒中等發病數據尚缺乏,營養狀況監測也局限于每5~10年1次的現場調查,這一現狀已無法滿足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控、營養工作等對信息和數據的基本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已經明確提出“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監測與預防控制”的要求,同時國家也將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例登記、隨訪和管理等內容納入醫改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受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委托,對我國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進行標準化規范,以加強我國慢性病患病監測與管理信息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構建高質、可靠、安全的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在統一數據傳輸接口的基礎上互聯互通、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本標準規定了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中病例報告、隨訪管理及相關信息的采集交換、數據管理、質量控制和統計分析的功能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的建立、使用以及數據的管理和共享。
在衛生部衛生信息標準制定的基本框架下,制定《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的相關內容,在制定過程中,認真參考國內外相關法規和標準,積極引用適宜的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本標準規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WS 365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基本數據集
WS 371基本信息基本數據集 個人信息
WS 372.2疾病管理基本數據集 第2部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
WS 372.4疾病管理基本數據集 第4部分:老年人健康管理
WS 372.5疾病管理基本數據集 第5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WS 373.1醫療服務基本數據集 第1部分:門診摘要
WS 373.2醫療服務基本數據集 第2部分:住院摘要
WS 373.3醫療服務基本數據集 第3部分:成人健康體檢
WS 375.8疾病控制基本數據集 第8部分:行為危險因素監測
WS 375.9疾病控制基本數據集 第9部分:死亡醫學證明
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原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09年
疾病分類與代碼(試行)原衛生部 2011年
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功能主要包括業務功能、系統管理功能和接口功能。
(一) 業務功能
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業務功能包括病例報告、隨訪管理、統計分析和質量控制等四部分,對慢性病監測業務活動中涉及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功能要求,各機構在實施過程中可在本功能的基礎上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功能擴展。
(二) 系統管理功能
系統管理功能包括用戶認證與權限管理、行政區劃信息管理、報告單位信息管理、人口數據管理、數據字典管理、數據存儲備份與恢復、系統幫助等7類,對系統管理有關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三 ) 接口功能
接口功能規定了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與醫療機構信息系統數據交換的接口、與平臺數據交換的接口和與相關業務系統數據交換的接口等三類接口,可滿足慢性病監測信息系統與各類信息系統、信息平臺和相關業務系統的數據交換。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2003年起在我國農村地區實行的一項農民醫療保障制度,為我國8億多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是專門用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業務管理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對提高新農合的科學管理水平,保障資金的安全有效運行和促進新農合制度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使各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能夠實現“統一平臺、網絡互聯、信息共享和數據挖掘”的目標,構建統一、規范、安全可信的全國新農合信息系統,研究制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成為當務之急。
本標準規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構成、功能要求以及系統總體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部署和應用;建設單位可依據本規范對開發單位提出建設要求。
本標準為第一次制訂,為推薦性行業標準。標準的修訂原則是:
(1)滿足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需要;
(2)在匯集各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系統功能規范、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功能進行匯總、整理、分析,確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系統功能需求;
(3)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特性,規范所有功能描述;
(4)在遵循并采納現有相關國家與行業標準基礎上,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特征而制定;
(5)遵循實用性、通用性、可操作性、可擴展性原則。
在衛生部衛生信息標準制定的基本框架下,制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的相關內容。本標準在研制過程中依據和參照的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主要有: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國標委高新[2002]42號)、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工程管理(國標委高新[2003]7號)、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6]18號)、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衛農衛發[2006]453號)、關于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體檢工作的意見(衛農衛發[2008]55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基本規范<2008年修訂版>(衛辦農衛發[2008]127號)、衛生部關于調整和制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藥物目錄的意見(衛農衛發[2009]94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管理的意見(衛農衛發[2011]52號)、《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數據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數據元值域代碼》。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縣級業務應用系統和省級管理平臺。縣級業務應用系統的功能規范適用于縣級新農合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管理,同時也可用于市級統籌地區新農合業務系統的設計開發。省級管理平臺的功能規范只適用于省級新農合管理平臺的開發。
規范中基本功能在系統設計開發中必須滿足,而擴展功能則可根據已有條件選擇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實施。
院前醫療急救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是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院前醫療急救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醫療急救需求,應對SARS等疫情和數次嚴重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災害事故多發的國家,地震、洪澇、火災頻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前列。院前醫療急救系統是社會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和社會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民眾生命健康和社會安全穩定。它的責任不僅在于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保障受貧窮、疾病等社會風險威脅的部分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在于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和發展條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迅速減輕急、危、重癥病人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和減輕傷殘率,使傷病員早日康復重新投入生活。因此,院前急救是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人口數量劇增、人流密度加大、人群疾病譜變遷、城市居民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日益突現,社會對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是建立在獨立封閉的體系中,從而造成了信息服務落后、辦公業務及事務處理遲緩、信息和技術屏障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提高院前醫療急救的快速反應能力、指揮調度能力和防范處理能力已勢在必行。
本《規范》在目前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呼叫中心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衛生統計學、數據庫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綜合運用的基礎上,規范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應具有的基本功能要求,旨在建立一個既能以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負擔居民日常緊急醫療呼救的院前急救調度指揮中心,又能為各種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提供全過程、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和多種支持手段的應急指揮和輔助決策系統。依據本標準建設的系統,將能夠基本滿足各級各類急救中心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院前醫療急救調度和指揮的需要,實現各醫療急救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聯動,實現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系統與整個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聯動,優化整合城市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急救資源、智能交通和城市緊急救援等急救病人的“綠色通道”。從而推動急救事業的進步,為居民的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標準規定了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基本功能要求,包括系統總體要求、系統功能構成、功能要求和數據接口。本標準不涉及實現各項功能的技術和方式。
本標準適用于全國各級各類急救中心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院前醫療急救及緊急醫療救援調度和指揮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
在衛生部衛生信息標準制定的基本框架下,制定《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的相關內容,在制定過程中,認真參考國內外相關法規和標準,積極引用適宜的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本標準規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GB/T 20988——2007信息系統災難恢復規范
GB/T 21028——2007信息安全技術 服務器安全技術要求
GB/T 25063——2010信息安全技術 服務器安全評測要求
WS 363——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
WS 364——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
WS 365——2011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基本數據集
WS 370——2012衛生信息基本數據集編制規范
WS 371——2012基本信息基本數據集
WS 372——2012疾病管理基本數據集
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 衛辦發[2002]116號
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3號
1. 術語和定義
根據對國內外相關標準、文獻的研究,確定了院前醫療急救、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急救中心、急救站、調度指揮中心、急救人員、急救專家、突發事件、危重病人、急救反應時間、改派、改派率、摘機時間、受理調度時間、排隊電話數、出車反應時間、第一目擊者、急救前移、救護車等術語和定義,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
2. 系統總體要求
2.1 數據標準化要求
系統中有關數據內容和數據傳輸元素應符合國家數據集相關標準。
2.2 系統運行保障要求
為保障系統正常運行,應提供各種數據和技術支持,建立信息系統災備體系等保障。
2.3 系統安全要求
為了保證數據與系統安全,系統應符合安全訪問、重要數據保密性、重要數據可追溯性、數據備份、自檢、應急備份等功能要求。
3. 系統功能構成3.1系統功能分級
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功能分為必選和非必選兩個等級。必選功能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非必選功能是指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目前非必選但在條件成熟時應實現的功能。未區分必選和非必選功能的按必選功能要求。
3.2 系統功能構成
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是在統一的數據中心基礎上搭建的應用平臺,基本功能包括調度指揮功能、質量控制和管理功能、急救資源和收費管理功能以及系統管理功能。
4. 功能要求
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應包括的功能有:數據中心、調度指揮功能、質量控制和管理功能、急救資源管理功能、系統管理功能等。
系統的建立應至少滿足急救中心最基本的調度功能要求,使得急救中心的呼叫受理及基本調度能夠快速有效地進行和實施,能夠負擔居民日常緊急醫療的呼救。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急救中心可根據“非必選功能”建設為各種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提供全過程、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和多種支持手段的應急指揮和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甚至是智能指揮系統,以便更加快速準確地對院前急救進行調度和指揮,尤其是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
5. 數據接口
為了滿足網絡通訊的需求,院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應建立內部及外部的一些數據接口,包括與醫院急診對接的數據接口,與區域衛生公共信息平臺及綜合應急指揮平臺的數據接口,與居民健康檔案信息平臺的數據接口;提供與交通管理部門的信息系統、與國土規劃部門、面向媒體與公眾的信息發布、與停車場物聯網傳感器之間以及與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的信息系統的數據接口擴充功能。
衛生監督信息標準是國家衛生信息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衛生監督業務系統開發和衛生監督信息數據交換與共享的基礎,衛生監督信息標準的制定可減少各衛生監督機構業務系統開發成本,降低研發的工作難度,提高各系統間協調性,促進衛生監督信息交換與共享,對于指導和規范全國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制定一套完備的、標準化的、具有前瞻性的功能規范是當務之急。
本標準規定了衛生監督業務信息系統中衛生行政許可審批子系統、衛生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子系統的功能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的衛生監督業務信息系統設計、開發和數據共享。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WS 374.1——2012衛生管理基本數據集第1部分:衛生監督檢查與行政處罰
WS 374.2——2012衛生管理基本數據集第2部分:衛生監督行政許可與登記
WS 374.3——2012衛生管理基本數據集第3部分:衛生監督監測與評價
WS 374.4——2012衛生管理基本數據集第4部分:衛生監督機構與人員
衛生行政執法文書規范原衛生部87號令
全國衛生監督調查制度原衛生部 2012年
(一)總體要求
系統設計應遵循WS 374.1——2012、WS 374.2——2012、WS 374.3——2012和WS 374.4——2012,并自動生成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所需符合標準的數據;
提供統一身份認證功能,確保衛生行政許可審批子系統、衛生監督檢查與行政處罰子系統兩大應用系統集成利用該功能,實現單點登錄;
建立統一的用戶權限管理系統,確保衛生行政許可子系統和衛生監督檢查與行政處罰子系統兩大應用子系統權限的統一管理。
(二)通用功能
衛生監督業務信息系統通用功能包括數據采集、質量審核、統計匯總、查詢、打印和數據導出、傳輸及交換、權限控制、管理控制、系統管理和數據接口等10類,所有衛生監督業務信息系統必須具備以上這些功能,缺一不可。
(三)衛生行政許可審批子系統功能
衛生行政許可審批子系統是實現采集、處理衛生行政許可、審查和備案等管理相對人基本信息,進行動態管理,規范衛生行政許可、審查和備案工作程序。
系統功能包括業務管理、制證與文書管理、歸檔管理、結果公示查詢管理、打印、統計報表、流程管理和信息卡生成等8個功能。
(四)衛生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子系統功能
衛生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子系統是采集、處理各類日常衛生監督檢查、監測以及行政處罰和行政控制措施信息,出具現場執法文書,對日常衛生監督檢查工作進行動態管理,規范日常衛生監督檢查工作,并實現與衛生行政許可管理的銜接。
系統功能包括管理相對人檔案查詢、執法標準管理、執法任務下達、監督檢查、現場執法、行政處罰、查詢統計、文書打印和信息卡生成等9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