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治平
除了標準文獻管理有統一的分類方法之外,我們大都習慣于如下劃分:
——按制定主體劃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
——按對象屬性劃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
——按約束力劃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
——按信息載體劃分為:標準文件和標準樣品等。
這些劃分對標準的研究和管理都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未能將不同標準的本質特征加以區分。通常標準的本質特征是由標準的制定宗旨所規定的。標準制定者基于不同的目的,所定標準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并起著不同的作用。因此,按制定標準的宗旨對標準進行劃分,有利于按特定的目的制定好每一個標準,并充分發揮標準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對不同的標準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我國學者李春田有詳盡的論述[1]。
ISO將標準分為產品標準與過程標準。
國外有學者基于形成過程將標準分為:正式標準和事實標準。由此又延伸為聯盟標準、協會標準等。
德國學者克努特·布林特(Knut Blind)按經濟影響將標準劃分為:兼容性與接口標準、最低限度質量和安全標準、品種簡化標準、信息和測試標準。同時指出有些標準履行復合功能,完全歸入一個類別是不太可能的[2]。
李春田主編《標準化概論(第五版)》增加了按制定標準的宗旨對標準進行劃分的內容,并將其列為標準分類的首要劃分依據:“公共”標準,簡稱“公標準”;“自有”標準,簡稱“私標準”[3]。
在工業發達國家,兩類不同標準會有區分,企業更看重維護自己的企業標準,僅供自身產業鏈相關者使用不會混為一談。在我國以前沒有這種區分概念,好像不成熟的標準只能是企業標準,成熟些的即可升為國家行業標準,利益主體是國家、是全民。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弄清這種分類的意義非常重要。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要重獎國家標準起草單位?有的企業表示,若給予第一起草單位名分,可以提供高額贊助。從中可以看到什么呢?標準的公共性質隱含著利益集團的私利。公標私做,公私兼顧。我們的政策機制該如何界定并加以規范引導呢?
一項標準到底是否有用,是否值得花本錢下功夫耗費人力物力去制定它,完全取決于代表公眾利益的各個相關方對它的總體要求及各方利益博弈后相對平衡的結果[4]。
由社會宗旨與經濟影響出發的標準分類可知,兼容性標準、質量標準、品種簡化標準以及信息標準等不同類別的標準作用是不同的,但都關聯經濟性。標準中技術指標的自變往往會帶來經濟性因變。有用的標準應該有經濟性考量。所謂“垃圾標準”,即無任何經濟性可言的標準。既包含標準文本不會有真正的需求,也沒有實質的使用價值。
標準的作用在于應用,標準化的宗旨在于服務。關注標準化投入的人,會有一些疑慮與困惑。有些標準難以找到其立項的宗旨,有的僅僅試圖用其產品樣本目錄,通過公共標準平臺達到廣告宣傳效應。為什么看來很重要的項目難以得到資助,有些項目意義不大,但資助不少。一方面,缺乏標準化理論支撐,另一方面現有機制也確有提升的空間。標準做成什么樣是好,現有狀態是好的嗎?很難說哪個環節的標準從業人員違規操作,存在就有合理性。對一個運作部門來說,爭取經費似乎是硬道理,而成果效益很難核算。綜合標準化無論出發點還是結果評判,都必須更注重效益考量。
我們不斷地大量地制定標準,到底每個標準起了什么作用?標準制修訂者及經費投放者都應認真考量。花錢是為了解決問題,提升實際業務水平。標準化對社會要出效益,由效益引導投入。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支撐與保證標準化機構業務良性循環。
市場經濟下,當我們對某一社會需求投入時,必定會遇到該投入什么方向,投入多大力度的問題。除了國家政策社會效益考量,經濟效益考量不可避免而且隨著方法的成熟必定愈加重視。投入要有收效,才能可持續發展。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即使是把錢砸在水里,也該看到浪花。如果看不到效果,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如何投入?方向、方法、力度、機制是否該做適當調整?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原院長王忠敏指出:從各級政府投入的資金,到全國上下建立的行政機構、管理組織、研究院所和專業從事標準化工作的龐大群體,中國絕對堪稱世界之首。和標準化的目的和目標相比,中國標準化界還存在著許多思想上和工作上的誤區。不顧及標準是否有實際應用的價值,只是為了追求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給予的經費支持,就想盡各種名目申報標準項目,制造毫無用處的“垃圾”標準;有些機構部門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在標準數量上大做文章;還有的以轉化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為名,將原有標準拆分為若干份標準,以此申請國家標準補助費等[5]。最為典型的是有關化學試劑的國家標準,ISO只制定了3個,而在我國卻有197個,大部分都是等效和非等效采用ISO這3個標準的[6]。
出現類似問題既有人的價值觀問題,也有如何評判標準的性質作用以及適用性,標準如何把握的問題。但是又都可以歸結到體制機制社會治理上來。如何形成自覺追求標準化效益成果,就看我們能否建立好的機制。綜合標準化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提升解決落后混亂的標準秩序。前提當然必須是貨真價實的,而不是徒有其表。就事論事從標準化技術層面來說,經濟效益的評估考量機制建立就不可或缺。
對標準化經濟效益考量,可以幫助我們對投入方向與力度提供參考。標準的經濟效益評估方法有宏觀的、中觀的、微觀的。國標GB/T 3533.1《標準化經濟效果評價》著眼于單個標準評價。2009年修訂發布了第1部分:原則和計算方法[7],后續兩個部分未見推出。尤其是第3部分:確定標準制定和實施費用的方法,確實有需求但如何體現科學性合理性也許不易定奪。ISO提供的方法論2.0[8]屬于中觀的評估方法,它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思路。據筆者觀察,這種方法還有待完善,要比較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專業準確的有說服力的數據,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們知道在某些專業領域,如制藥行業,藥物試驗采用對照組比對的方法,比較用試驗真藥組與用安慰劑假藥組差異數據,可以得出試驗藥物效用數據。在廣告業,也有采用基本條件相仿的不同地區,投入與不投入廣告對照,投入不同渠道不同資金力度與銷售量關系對照考量。ISO也提倡對標準效益考量采用對照比較的辦法。但是,考量標準的效益,難度可能更大,牽涉的因素更多。我們說移動通訊3G,4G可以帶動幾千億產值,那么其標準所占權重如何估量呢?這都有待我們加強意識、潛心研究。
微觀層面,有時并不需要高深的方法,有些標準可以用很直觀簡潔的方法得到效益。筆者做過一個國家標準,用于一艘船舶產品,物耗節約10萬元,一家企業年度降低成本效益400萬元,采購物量有據可查。但是許多標準難以計量單一標準效益,比如名詞術語標準如何評估效益?但我們可以在綜合標準化的分類模塊中,考量出模塊效益來。模塊中植入太多的無用標準或對效益無直接作用的標準,確實對提高模塊效用無益。如果經費發放方式改革,以使用價值評估發放標準價值成本經費,標準數量上求多也就無利可圖,追求標準模塊使用價值興許會帶來標準流通價值,產生多贏的正能量。
一些社會效益不用經濟數據表達,卻是影響深遠的。比如,空氣中有害物顆粒PM2.5值,過去國內沒有認識,難以取得共識。如今中央政府提出治理環境,應該不會有人再懷疑大氣污染PM2.5值是故弄玄虛了。這就給效益評估帶來極大便利,霧霾影響人體健康,能夠明顯下降就是實實在在的效益,效益評估從共識中來,既要有數據服人,也要有對不同量綱數據的真正理解。
若干年后,綠色航運相較當下,能效提高30%,大氣與水域排放降低30%,這是什么概念?包括對船員及全人類健康的影響,效益巨大功德無量。這樣的綜合標準化物有所值,值得去做。而進展到相應程度,相信能夠拿出令人信服的效益數據來。
綜合標準化以目標為導向,如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必定會有效益,尤其是基于企業行為的標準化。沒有效益,憑何投入?真正的問題是標準立項是為了解決問題提升行業水準,還是其他。出發點不同,效果當然就異化了。也可以說,綜合標準化就是解決問題有效益考量的標準化活動。其實對象選題的確定就已經建立在效益預評估基礎上了,成功的選題事半功倍。沒有效益的預期,就沒必要輕易上馬。我們所指當然一定是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包裝標簽成的綜合標準化。
我們撇開其他因素來研究問題,至少還應有個投入產出的關系不能忘記。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應忘記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資源、環境的代價,技術、管理的付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等等。將這些因素作為分母,而將換來的所得作為分子,即投入產出比[9]。也有認作使用價值/價值比[10]。
雖然投入與產出的核算技術一時無法完善,但是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標準化效益評估必將引起愈加關注。市場化深入推進,起碼在觀念上撥動了標準化宗旨,標準化效益兩根弦。
人之常情,誰都希望運作無償資金,尤其是觀念中社會主義公有制具有“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充分利用公共資源集中分配的特點,何樂而不為?如同現行體制機制下科研項目通過自行購買方式取得項目效果評審意見,被審查者導向結果可控,而無須真正面對市場,經受市場考驗。
在有些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某些標準項目評估稱有1∶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的投資效益,希望上級能認清形勢果斷出手予以經費支持。如若這般,真是可喜可賀。
當今的中國應該不缺錢,缺少的是尋找到效益高并能做成的項目。如果你真有1︰10以上的投入產出項目,又需要資金投入。那么有人愿意提供資金,三年后加一倍償還,還有9倍收益歸你,你能做嗎?為什么?
在我國標準化活動主要在全民所有制境況下展開,誰都認為得益者是全民,是國家,理所當然應由政府財政資金出資,這是其一。其二,現實中如果挑出1/2標準廢止(復審結果顯示約一半不適用),不會影響多大實際業務,或者說無法按ISO方法論2.0測試出影響度,說明確實很多標準作用有限,敏感度很低。計劃經濟政府包辦的模式使得我國標準化的市場意識薄弱,經濟敏感性遲鈍。同世界其他國家比起來,也許中國政府(包括各級地方政府)用于標準化方面的財政支出并不算少,卻是投入多產出少,有的甚至是只投入沒產出[11]。你愿意投資標準化,可能給不了你期望的資金回報,因為很多項目收益確實難以有所稱的保證。此情此景下,通過綜合標準化的方法追逐標準化收益,應該是可以嘗試的選擇。
標準綜合體是由為解決目標問題必須的標準所組成,無關目標或自娛自樂的標準拒之門外。其二,檢驗最終成果看實際業務績效提升,不著眼于標準個數,不看文本篇幅。無論是標準綜合體組合還是每個個體標準都會經受反復拷問:編制這項標準解決什么問題?誰需要這個標準?技術指標是否合理先進?利益相關方是否了解、參與、認同?這樣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無用標準減到最少。綜合標準化是否成功,不看標準編制數量,看對實際業務的效果: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最終效益如何?剝去包裝要有真貨干貨,經得起效益評估考核。
要有好的運行,就得有好的機制。管理體制經費投放方式的改進不可或缺,如何精確定位利益主體,誰得利誰出資,縮短出資人與得利主體的距離。出資人關注實施效果,得益主體對投入有話語權,投入收益一體化,避免兩張皮,也許可以改善標準化宗旨的異化。
隨著市場經濟轉型,以及中央主導的社會經濟深化改革,標準化活動必定重新審視其社會經濟宗旨。
綜合標準化以解決重大問題為目的,以追求社會經濟效益為宗旨。在為求得既定目標的綜合標準化活動中,對一個具有一定體量的綜合標準模塊,成果效益考量的理念應該貫穿始終,投入就該有產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宗旨,取得真正摸得著的成果效益。
[1]李春田.標準分類理論研究新進展及其意義[J].中國標準導報,2012(1).
[2](德)克努特.布林德.標準經濟學——理論,證據與政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9.
[3]李春田.標準化概論(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
[4]王忠敏.標準的用途[J].中國標準化,2012(6).
[5]王忠敏.標準的靈魂在于“化”[J].中國標準化,2012(8).
[6]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標準化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11:280.
[7]GB/T 3533.1—2009 標準化經濟效果評價-原則和計算方法[S].
[8]ISO.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s ISO Methodology 2.0[M].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9.
[9]王忠敏.中國標準化的歷史地位及未來[J].中國標準化,2003(12).
[10]王忠敏.論標準的價值[J].中國標準化,2003(9).
[11]王忠敏.標準的數量是否越多越好[J].中國標準化,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