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今年9月25日和10月4日,國務院分別印發了《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兩份重要文件,文件不僅為我們指出了物流業發展方向,也讓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加沉重。
多年來,我們習慣于向上要政策、要支持、要資金、要土地,把物流企業搞不好的原因推給環境,推給政府,很少有人認真檢討一下自身的原因。面對與發達國家的物流差距和技術水平低下,每一個物流企業都應認真想一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我認為——
我們應該更深刻認識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指出: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高度認識和理解物流業,將會提高我們物流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行業在一代一代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提升和創新。
我們應該掌握和應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技術,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加強北斗導航、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強物流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產業化,鼓勵物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物流企業應該在技術裝備方面加大投入,尤其是在裝卸、搬運、分揀、配送、集裝、安全方面盡快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信息技術要盡快覆蓋所有業務流程,并盡快形成物流大數據體系,實現與服務對象的信息對接。要在供應鏈管理實踐上大步前進,向精益化管理要效益。
我們應該加強隊伍建設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盡管有不少物流企業迅速發展的案例,但物流行業仍然缺少領袖級企業和卓越的物流企業家。每當我們看到由于經營失誤造成的重大損失和企業破產案例時,都痛心疾首、扼腕嘆息。或因麻痹輕率、或因好大喜功、或因指標壓頂、或因媚上媚下,一腳踏空,萬劫不復。這些都是企業家素質功力太淺的原因。只有基礎牢固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缺乏基礎的創新,實際是空中樓閣。
我們應該打造物流網絡體系。在物流行業中,最有價值的是網絡,業務網絡、運輸配送網絡、倉儲網絡、綜合交通物流、信息網絡是這兩個文件中反復強調的內容。首先,一個企業內部要形成物流,部門分割、業務隔離、資源分散,企業注定做不大;其次,企業之間要形成網絡,企業再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正像鐵路總公司壟斷鐵路干線運輸,也需要其他企業為之集散貨物、裝卸搬運一樣;再有是不同的物流細分行業之間也要連接成網,網絡結構對優化物流運營、降低物流成本有重要作用。
我們應該建立完善的國際物流體系。兩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措施。與國際對接,就要引入國際思維,謀求雙贏而不是利益獨占;引入國際標準,謀求最優而不是唯我獨尊;引進技術裝備,謀求集成而不是全面依賴。任何物流都具有國際性,走出去是國家對我們的新要求。
研讀兩份物流文件,最大的感受是方向明確,目標明確。關鍵的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基礎不穩、企業經營困難、國際競爭加劇的條件下,我們如何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我認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既抬頭看路,又埋頭拉車,分析環境,制定戰略,苦練內功,抓緊轉型,不失為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