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在十八大報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三組“倡導”中,其中的第二組把“自由”列在了首位,說明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是人類價值認識中的共識元素。但在現實中,人們對自由的理解總是難以到位,一說自由,馬上就會有人告訴你:天下沒有絕對的自由,可是誰又曾說過索要絕對自由了?于是現實中就很難找得到自由的位置,而奴役卻比比皆是。
自由理論的開山鼻祖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他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論》中,第一次把“生命、自由、財產”三者并列在一起,將其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來看待。洛克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主的,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財產和人身問題,而無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于任何人的意志。他指出:“誰企圖將一個人置于自己的絕對權力之下,誰就同那個人處于戰爭狀態,這應被理解為對那人的生命有所企圖的表示。因為有理由斷定:凡不經我同意將我置于其權力之下的人,在他已經得到了我以后,可以任意處置我,甚至可以隨意毀滅我。”所以,單從保全自家性命的角度論,每個人也必須是自由的。
在洛克看來,“不受制于人”是人獲得自由的前提,是人的理性使然。也可以說,只有缺乏理性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支配,比如孩子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也正是因為人是理性的,就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狀態,而是要通過契約結成新的共同體,進入政治社會。既然人在自然狀態下是享有自由的,他進入政治社會就決不是為了放棄自由、接受奴役,而是為了享有那種法律保障下的自由,或稱“公民自由”。公民自由和自然自由的區別是,第一,這種自由是受到約束的;第二,這種約束只能來自于法律。
但問題接踵而來,法律又是什么呢?洛克認為,法律是建立在人們一致同意基礎上的一種約定,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是人的意志自主的體現。那么,為什么要經一致同意呢?因為所有涉及人的自由的問題都凝結于法律之中的每一條、每一款,所以人們一定要較真于法律。接下來,既然你把權利的一部分托付給了法律,而法律又是經人民選舉出、代表人民意愿的議會制定出來的,那么任何忽視議會、凌駕于議會之上的行為便都是不能接受的。用哈耶克的話說,是通往奴役之路。
這就是自然自由通向公民自由所必須完成的兩個轉換,經此轉換,“自由”變成了“權利”,或者說,自由與權利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事件,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和原則由是形成。
如果統治者拒不執行法律,不尊重議會的權力,奴役人民,又該怎么辦呢?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就意味著暴政的降臨,正義的退場,革命的到來。革命,就是對暴政的抵抗,是人民意志的重新集結,是專制政府的終結。而人民,則會在新的同意中重建一個新的政府。
洛克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把財產也定義為權利,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只認識到財產是作為一種物——勞動的產物而存在的,而洛克卻認識到它更是人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最高權力,未經本人同意,不能取走任何人的財產的任何部分”。正是因為自然狀態下的財產“很不安全,很沒有保障”,人們才愿意結合成一個國家,并將自己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服從于一個強權,而是要求國家保護自己的財產。于是,人的財產權也被他編織到自由的定義中,“三位一體”的公式就這么成立了。有了財產權的存在,政府的存在才是正當的和有意義的,人進入社會成為公民才是可能的,人不受壓迫和抵制暴政才是可能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才是可能的。沒有財產權,就沒有自由。
三百多年過去,洛克的三位一體理論并未過時,而是成為現代社會和政府體制的奠基石。你要追求自家人身安全、財產權歸屬、人與人之間平等以及如何驅除特權之類的問題,你就不能不關注一下自由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行、民營企業批量倒閉、企業不得不設法化解互保聯保風險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尖銳和重要。這些問題不僅事關企業,也涉及銀行、金融機構、地方政府以至每個國民自身。
自由是人類共同的天性,自由的國度必定是法治的國度,只有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建立保護每個社會成員生命、自由、財產權利的法律,自由才可能得以實現。這樣看,自由就是人們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任何人都不得逾越和凌駕其上。
中國人也毫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