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云 梁靜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業態,近年來隨著其自身的蓬勃發展,已成為新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城市經濟的高級形態[1],并憑借其高智力性、高科技性、高收益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標準化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已越來越被肯定,西方發達國家將標準化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因此,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成為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際上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是英國,我國最先使用這個概念的是臺灣地區,其定義為“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2]2002年《香港的創意產業》報告中指出:“創意產業是一個通過開拓和利用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生產并分配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產品、服務的經濟活動群組,并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2006年,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制定發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3]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學術界對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不過到目前為止,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而隨著新的行業類型不斷涌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也將不斷變化。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我國國家統計局將文化產業分為9個大類,臺灣地區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16個類型,上海市將文化創意產業共分6個大類,北京市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9大類。目前國內較常用的是北京市的分類標準,即9大類: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旅游、休閑娛樂;其他輔助服務。通過不同的分類比較,我們也發現現今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雖不完全一致,但內容相差不大。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工作也將越來越系統化和科學化。
從全球視角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并不是一件新鮮事物,進入21世紀,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更是發展的如火如荼。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發展歷程較短,但發展至今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2006年之后。
1.文化創意產業及標準化政策法規頻繁出臺
政策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各項政策的出臺為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非常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標準化工作,相關政策頻繁出臺,從2007年文化部頒布的《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到2012年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從整體上初步奠定了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的基礎。
2007年,文化部頒布了《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該規劃要求在2010年以前初步建立文化領域標準體系,完成部分安全標準、基礎標準和行業急需標準的制修訂,在2020年以前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取得一批文化標準化理論研究重大成果,完成主要標準的制(修)訂工作。2011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的《標準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涉及各個行業的標準化規劃,在生活性服務標準體系建設重點中明確提到“文化產業服務”的字眼,要求“研制文化創意產業、動漫業、游戲業、網絡文化、演出業服務標準,以及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數字印刷和出版物物流標準”。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具體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研發制定文化技術標準,加快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明確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加強評估考核”。
2.標準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推廣運用力度加大
標準的制修訂及推廣運用是標準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標準的推廣運用對其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包含領域廣且分類不統一,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標準總數量的統計存在難度,不過各主要類別中(以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為例)的相關標準在近幾年數量增長較快,并被逐步推廣和運用。以廣播、電視、電影行業為例,2006年至今,已出臺電視相關國家標準57項,廣播相關國家標準30項,電影相關行業標準48項。隨著標準化在服務領域的拓展,服務標準數量尤其以旅游、休閑娛樂的相關標準增長迅速。2006年至今,已出臺相關國家標準28項,行業標準31項。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全國各省標準化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各省地方標準也相繼出臺,服務于各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標準化示范園區和試點建設彰顯品牌效應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還處于萌芽階段,各方面的條件還不成熟,建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和標準化試點就變得較為重要。我國目前已批準多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及試點項目,各省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也紛紛開展示范園區及試點建設工作,設立省級甚至市級試點項目。北京中關村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自2006年獲批建設以來,積極開展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工作,僅2008年,中關村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制定的項目超過100項。2009年獲批的常州市創意產業基地動漫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動漫產業服務標準化試點。經過2年多的試點工作,園區試點單位員工服務標準化意識不斷提高,標準覆蓋率達到89%,實施率超過90%,園區內企業滿意度從試點前的89%提升至99%。由此可見,標準化示范園區或標準化試點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的發展。通過這些標準化試點工作,可引導文化創意企業建立操作性較強的標準體系,提高文化創意企業的產品質量,有效規范企業服務行為,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為文化創意企業的不斷壯大、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4.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技術機構初步建立
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專門的標準化管理機構,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進展的一個重要標志。2011年,北京率先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該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有利于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科學和有序地開展,也對其他各地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起到指引作用,同時還填補了國內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技術標準組織的空白。
1.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人才匱乏
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人才屬于復合型人才,既要精通創意技術,又要熟悉標準化工作。這種高要求使得我國目前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人才匱乏。有學者調查發現,當前一些機構和企業要么不具有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人員,要么這些標準化工作人員數量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且多為兼職人員。
2.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不統一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各省市根據自身的地方特色出臺了多個分類目錄,如北京市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9大類,上海分為6大類等。分類標準的不統一,使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統計困難,各地區間不具有可比性。
3.文化創意企業和集聚區認定標準缺失
目前,國家和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集聚區的建設、產業資金的支持、稅收的優惠等,但由于文化創意企業的認定標準不明確,導致出現了只認項目不認企業的現象,使得財政資金是否做到了專款專用無法確定。在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認定方面也同樣存在著認定標準不明確的問題。集聚區認定標準不統一,使得目前很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方向不是很明確,有些集聚區發展領域雷同,不能體現自己的區域特色。
1.重視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
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從國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可進行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鼓勵文化創意企業進入高校,直接向高校提出人才培養的條件,高校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可加入文化創意產業有關知識技能及標準化的相關課題。政府應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專業資格培訓,加強文化創意標準化人才的交流與合作,有計劃有步聚地培養既精通文化創意產業又熟悉標準化工作的復合人才,建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專家庫。
2.創建統一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
在綜合考慮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后,創建全國統一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以促進全國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統一性、可比性和規范性。
3.規范文化創意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認定標準
制定文化創意企業和集聚區的認定標準,將有效規范城市的創意群體,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項目審批的工作量,提高政府對文化創意企業和集聚區的管理效率。制定文化創意企業的認定標準,要針對不同的企業類型制定不同的認定標準。文化創意企業的認定包括設計的認定、思路的認定、運營模式的認定、創意的認定、技術的認定等[3]。在文化創意企業認定標準制定之后,還需進一步制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認定標準和評審標準。
[1]林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工作的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2011(3):121-125.
[2]盧麗麗.標準化如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J].標準科學,2009(3):18-20.
[3]劉雪濤,李岱松,張革,等.首都文化創意產業標準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