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齊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0)
接“地氣”長本事捉“活魚”餉讀者
——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體會
□王譯齊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0)
不到基層走一走,總隔著玻璃窗,視野就不夠開闊;不轉變工作作風,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轉變寫作風格,文章就難以鮮活,表達就不可能到位。自參加“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筆者共發表相關稿件百余篇,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積累了些許體會和心得。
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防區”。近年來,筆者主要負責吉林市磐石市的新聞采訪工作。從吉林市區坐3個小時客車才能到達磐石市,再從磐石市到各鄉鎮,還需要少則40分鐘,多則1個小時40分鐘的車程。每次采訪,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平均有八九個小時。幾年來,所發表的稿件都是這樣“下基層”采訪來的,所以在“走轉改”活動開展之初,筆者以為這次活動跟以前的采訪相比,應該沒什么大區別。
然而,“走轉改”活動受到了吉林市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吉林市委宣傳部多次召開動員會,江城日報社第一時間召開專題會議,并下發了《江城日報關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細化實施方案》,還多次組織經驗交流會。每一次會議都是生動的教育課,每一次交流都讓筆者對“走轉改”活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中,“要用群眾語言寫新聞”,“要走進基層接地氣,接到地氣才有靈氣”,“再大的官也來自老百姓,再高的樹也要扎根在泥土”等觀點,成為了日后工作的指南針。
“下基層”和“走基層”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區別的關鍵就在這個“走”字上,需要我們記者在采訪作風上更加深入,所發表的文章要在思想內涵上更有深度。“下基層”是以到達采訪目的地為目的的簡單采訪,是淺層次的,而“走基層”則是對新聞的深入了解、剖析、挖掘。
在采訪革命老區磐石市松山鎮愛耕村變化系列稿件的過程中,筆者先后深入村屯8次,共與當地干部農民同吃同住20多天,足跡遍布愛耕村的每一個角落。筆者在采訪村容村貌變化的同時,更加注重村民們的思想變化。挖掘到的“抗日戰爭時期,村民王河的父親曾借給抗日聯軍糧食,過去一直想討要,現在給也不要”,“過去愛耕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無人支持,而今,村民們卻集體按手印”等眾多細節,都成為了我日后發表的《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深山里飛起致富“鴿”》等稿件中的亮點,廣受好評。
“走轉改”活動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要用腳丈量田間地頭,還要用問話和眼睛敲開群眾心門,進入采訪對象的思想,有深入才有深度,有深度才會有高度,才能真正打動讀者,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2013年是個豐收年。磐石市作為全國的產糧大縣,這里的收成怎么樣?在去年秋收時,懷揣著多多報道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糧食高產消息的想法,筆者采訪了該市相關部門。
在得到了一大串數字之后,筆者又深入田間地頭細察細看,我的心被那些新變化、新現象深深打動,那些能節約勞動成本,促進糧食高產增收的好方法、新技術遠遠要比數字更有意義、值得推廣報道。
朝陽山鎮是磐石市的水稻高產區,但我聽說2013年的單產比往年還要高。在該鎮拐子炕村拐子炕屯,我拿起鐮刀,和村民們一起收割稻谷,一邊勞動一邊和鄉親們交流。其間,我證實了這里的糧食增產絕不僅僅是政府上報的數字,確實是人民群眾在付出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后,取得的可喜成果。結合深入采訪,我以《每畝多收了400斤》為題,撰寫了朝陽山鎮科學改良土質后,水稻大幅增產一稿,稿件發表后引起讀者關注,我市一些農業專家還來電詢問詳細情況。另外,我又采寫了反映富太鎮農民互相幫扶,優化田間管理的《互助戰秋收》一文;還有體現農業機械化效率的《農機大戶的一天》等稿件。
筆者體會到,要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就要求記者改變過去的工作作風,摘下“眼鏡”,進一步深入群眾,了解生活;只要俯下身子,用心觀察,那些藏在水下的魚兒就會露出頭來。抓住了,就都是好新聞。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筆者過去存在著思想上的誤區,認為黨報只有板起面孔,才能體現出權威和高度,才有公信力。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后,筆者開始嘗試用新聞故事、側記、現場短新聞、記者手記等文體寫作,用群眾的大白話,民間的土嗑兒,甚至是采訪對象的外號,給讀者講故事,給文章起標題,稿件整體大變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漏斗戶”變成“領頭羊”》一稿,不到800字,以新聞故事的形式,講述了一位農民因缺少資金發展不暢,后來在政府的幫助下把事業做大,帶動周圍村民養羊致富的事情,很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類似的還有《“業余蜂王”改造“蜜蜂社會”》、《鴿子上網找婆家》、《苕條村里拉大戲》等用群眾容易接受的詞語起題目,使用群眾語言寫新聞稿件,見報后都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好評。
在實踐中,筆者還發現:選題時,要在高度講政治的前提下,多采寫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推動產業發展、百姓增收致富提供好經驗、好方法的調研性稿件;采訪時,最好不要和相關部門、領導一起下去,不要變成政府行為,不然群眾不會和你說心里話;寫作時,不要“蜻蜓點水”,要盡量全面反映新聞全貌,挖掘深層次內容,認真總結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和本質。只有這樣,新聞工作者采寫出來的作品才能更生動、翔實地反映事實,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為大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