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春喜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浙江 嘉興 314000)
駐地記者成長路徑探析
□辛春喜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浙江 嘉興 314000)
為了擴大報社的影響力,把報社的發展觸角向基層延伸,近幾年來,一些地市級報紙開始向下面所屬的縣市區派遣駐地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駐地記者一般都是年輕記者,有的干脆是剛進報社的外地新記者,把他們放到一個陌生的小城開展工作,難度不言而喻。面對這些難題,一些駐地記者失去信心選擇了離開。本文就年輕記者如何快速適應地方報道形勢,快速度過成長期作一些探討。
駐地記者 年輕記者 報道難題 成長期
為了報業發展,一些地市級報社學習中央與省級報社開始向縣市區一級派駐記者。翻開浙江省內的眾多地市級報紙,大都設置有縣市區新聞的版面,新聞的采寫者基本由駐地記者完成。浙江省地市級報紙向縣市區派駐固定記者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
如果是某一地市級報紙的細心老讀者,關注這類版面一段時間的話,會發現一個問題:駐地記者的姓名變化比較快。確實如此,對一家報社來說,駐地記者的流動性是最快的,這種流動并不是讓駐地記者流向報社本部,而是流向了其他單位。
這種現象反映了當下的一個客觀事實,年輕的駐地記者由于不能及時適應地方報道需要,正常的成長期無限拉長,最后因完不成考核任務而失去工作信心,無奈選擇離開,另謀出路。
筆者是一名長期派駐地縣城的駐地記者,從進入報社到現在的近10年時間里,一直從事地方報道。在此期間,看著一撥撥年輕記者派駐到相鄰縣市工作,又看著不少年輕記者干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選擇離開。
報社給予年輕駐地記者的成長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為何這么多人無法度過成長期呢?筆者梳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地方經濟文化不熟悉,進入完全陌生的環境開展工作有難度。現在每一家新聞媒體新進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本地人非常少,派駐到地方的年輕記者大都是外地人。被派駐到地方上后,有一種被流放的感覺,仿佛成了一只無頭蒼蠅,對地方上的經濟文化一點也不知情,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進行突破。作為一名駐地記者,首先要做符合地方特色的經濟文化方面的主流報道,如果對這些領域不能盡快熟悉,只寫一些雞毛蒜皮的社會新聞的話,對自己的成長非常不利,其新聞采訪被地方宣傳部門視為可有可無的對象,一旦被宣傳部門游離在外,想融入當地主流圈就會很困難。
二是缺少新聞線索的來源,時常遇到無稿可寫的局面。其實對一個縣市區來說,新聞是無處不在的,突發新聞也隨時出現,年輕駐地記者來到地方上后,因為人生地不熟,一時間不了解該向哪些部門、哪些人尋求新聞線索。因為是新人,自己的手機短時間內成不了新聞熱線,如果沒有一群固定的新聞線索提供者,工作起來相當被動。最近本單位下派了一名年輕駐地記者,因為沒有線人提供線索,一個星期下來寫不到兩三篇稿件。
三是從學生到記者,角色轉變上出現銜接漏洞,工作狀態進入遲緩。現在的很多報社,派駐到地方上的年輕記者幾乎都是新招聘的,是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從學生到新聞記者,這中間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一些年輕記者雖然有實踐經歷,但實踐與實戰有著本質區別,真正單槍匹馬出去采訪寫稿,在過去的實踐中很少遇到。如果一些年輕記者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到縣市區獨自工作,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是單獨工作缺少單位歸屬感,遇到難題沒有商量解決的對象。駐地記者是孤獨一派,生活工作都是一個人,感受不到單位的溫暖,沒有歸屬感,這與在本部工作的記者感受完全不一樣。本部的年輕記者遇到問題后可以馬上面對面地與領導溝通,尋求解決的辦法,但駐地記者則沒有這樣的機會,只能獨自承受所有的一切。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年輕駐地記者往往會失去工作信心,陷入一片迷茫之中,最后因完不成考核任務而自我淘汰。
報社招聘一名專業人才不易,自己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也比較難。如果因不能度過成長期而最終被淘汰,這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年輕駐地記者該從哪些方面加以改善,使自己快速度過成長期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嘗試。
一是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逐一拜訪重要的出稿部門。派駐到地方上以后,首先要讓地方上的各個部門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拜訪這些部門是首要功課。先是拜訪宣傳部門,與宣傳部門的分管領導見面,了解地方經濟文化特色,掌握當地黨委、政府每一年的重要工作,讓自己的全年報道有一個計劃。其次是拜訪一些能夠出稿的部門,比如建設、交通、經貿、教育、文化等部門,這些部門中能采寫出來的基本上都是主流報道,對快速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影響很有幫助。
二是廣交朋友,培養一批穩定提供信息的通訊員。以一份都市報為例,社會新聞與突發新聞是報道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一批通訊員,或是報料員。這些報料員存在于消防、公安110、交警、衛生急救等領域,這些單位都是新聞的富礦,如果能在這些部門交上一兩個掌握線索的朋友,那你就有寫不完的稿件。年輕駐地記者交上這些朋友,就等于有了新聞源,使自己在短時間之內寫出內容豐富的稿件,既能及時完成考核任務,也能使自己成為寫稿的多面手。
三是要有集體意識,遇到問題及時與編輯、領導溝通。雖然駐地記者孤身在外,但報社是職工的后盾,有編輯、部門領導在后方支持駐地記者的工作。有的年輕駐地記者遇到問題后不知道怎么辦,遇到一些棘手的新聞不知道如何操作,最后讓好新聞白白流失,或寫得并不成功。筆者也曾遇到過幾起敏感的新聞事件,當地宣傳部門強烈要求不要報道。筆者及時與報社領導聯系,領導想出了其他辦法,既使這幾條新聞得到刊發,又沒有得罪地方政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做個勤奮的記者,每天給自己列出一個采訪任務。有些駐地記者的工作狀態是被動的,有人報料了,就出去采訪,沒有報料,就坐等在辦公室里,這樣往往一天下來沒有寫一篇報道,時間一長人也懶惰了。筆者給自己訂下了每天寫一個大稿一個小稿的任務,逼迫自己主動尋求新聞線索,以增強新聞敏感性。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即使沒有人報料,也不會遇到新聞荒。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工作中積累的一點經驗,或許對一些年輕駐地記者有用,也希望有經驗的駐地記者提供更好意見建議,讓每一名駐地記者快速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駐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