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龍
(烏蘭察布日報社,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4)
不要讓新聞“傷害”報道對象
□張雁龍
(烏蘭察布日報社,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4)
近年來,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和媒體競爭的加劇,媒體對報道受眾尤其對普通報道對象的傷害,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日益受到新聞學界、新聞業界的關注,由新聞傷害引起的法律訴訟也越來越多。由于采訪報道方式不當,可能會對報道對象的人格、情感、精神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當前,災難報道、犯罪報道是新聞傷害表現最突出的領域。
災難、犯罪事件是不可預見的,一經傳播往往能引起受眾的關注。此類事件一發生,眾多媒體記者就會一哄而上,盡情地享用所謂的“媒體盛宴”。當中,以緊迫盯人、多次曝光、細節再現、冷血調侃等為表現形式的新聞傷害現象時有發生。
媒體是大眾傳播工具,有很大的傳播范圍,即使從業者謹慎工作,也仍然難以杜絕對普通人、弱者和報道對象的傷害,而一旦傷害,由于傳播范圍的廣泛性,要消除影響,就十分不易。然而,在我們的視線所及的不少媒體,不但沒有主動地、積極地去避免傷害、減少傷害,甚至為了提高吸引力,擴大銷售量,不惜犧牲報道對象的名譽、隱私和尊嚴。
新聞傷害不僅給報道對象帶來精神、情感上刺激,有時也會給報道對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就媒體而言,有時雖能在短時間內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但長遠來看,反而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媒體公信力降低,進而影響公眾對媒體的選擇和關注。
新聞從業者保持同情心,對災難事件中的報道對象要保持充分的謹慎不能因媒體的采訪給對方帶來二次傷害,這也是國外媒體從業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和遵循的職業道德準則,但這一點在我們的新聞從業者中,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新聞傷害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層面的,也有現實利益的驅動,也有傳統傳播觀念對人文關懷的漠視,還有缺乏理性約束以及操作技術的失誤。
不管什么原因,應該指出的是,媒體不能漠視公眾知情權,需要進行災難、犯罪事件的報道,問題是在擁有報道真相的權力后,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發揮媒體的社會功能,這是此類報道亟待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媒體及采訪者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新聞媒體及采訪者要有關照心理,注重細節關懷。一般情況下,災難發生后,當事人及遇難者家屬在身體或精神上都會遭受很大打擊,不愿被人打擾。而對于記者來說,采訪遇難當事人及家屬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記者在采訪之前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要有所把握。是否采訪災難事件當事人及遇難者家屬,要從尊重他們的感情、保護他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來判斷,如果當事人及家屬不愿意接受采訪時,記者應多從側面了解情況。如果當事人及家屬愿意接受采訪,記者與采訪對象接觸時,應該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比如,為當事人獻上一束鮮花、遞上一瓶水等等,小小的細節可以讓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拉近,使溝通氣氛趨于融洽。而問遇難家屬的心情、感受如何等這類弱智問題,這對采訪對象來說,無疑是在他們傷口上撒鹽。
新聞媒體及采訪者要善于轉換視角,進行深度反思。因為任何事件的發生總有其社會歷史原因,所以,媒體在采寫過程中要多研究問題,甚至要及時請教相關的心理學、社會學研究方面的專家與專業人士,分析事件產生的土壤,挖掘導致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復雜原因,多視角剖析事件,從而獲得深刻的理解并提出建設性思考。
新聞媒體及采訪者要加強自律,業內也應加強監督。從媒體來看,應該加強把關,定好新聞刊登和播出的標準,對新聞工作者進行考核。行業內可制定出共同遵守的條款,使行業內各媒體互相監督。媒體是在為人類的精神家園播種,它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維護者、倡導者,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者、踐行者,在提升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進程中,媒體首先要提升自己,讓人文精神為新聞底色注入亮光。
現實中,新聞傷害雖有故意傷害和過失傷害之分,但無論哪種傷害都可能產生嚴重的社會后果。在新聞實踐中,新聞工作者除應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恪守職業道德,切實從公眾利益出發,盡量減少和避免新聞傷害外,還應有一個提前的考慮,想想此稿是否可能造成對新聞報道對象的傷害,即使是正面報道,是否觸犯他人隱私,是否全名報道,是否實名報道等,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