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發光
(周口廣播電視臺,河南 周口 466000)
“走轉改”中如何踐行群眾路線
□杜發光
(周口廣播電視臺,河南 周口 466000)
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是堅持新聞傳播規律、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在歷史新時期落實增強新聞傳播公信力、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素養的有效舉措。
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開展“走轉改”活動,要著力抓好以下幾點。
善于發現熱點——伴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也接踵而至。這些熱點問題包括城市化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城鄉統籌問題、農民工市民化與養老問題、性別比失調問題、離婚問題、社會信任危機等,這些熱點或盲點,需要新聞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
善于觸及難點——建設和諧社會,關鍵是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與他們利益最攸關的、最迫切的難點問題,如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四大民生難題。以經濟報道為例,經濟新聞要為經濟把脈,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國內與國際宏觀經濟的走勢,了解并熟悉與經濟有關的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緊跟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如果經濟報道滿足于經濟政策發布和經濟現象羅列,不能與經濟運行同步,不能迅速地組織熱點問題報道,不敢觸及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實際上造成“失語狀態”,就不可能起到解疑釋惑、化解矛盾、梳理情緒的作用。經濟報道要說解決受眾困惑問題的話,說可能給受眾帶來積極影響的話,說讓受眾直面困難充滿信心的話,這樣才會有公信力和親和力。
善于報道疑點——一方面,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新鮮事物的引進和出現,一些新的矛盾顯現了出來。另一方面,原有體制內一直存在卻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顯露的問題在各個時期逐步激化浮現在社會面前。這些新現象,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疑惑。傳媒要提高自身輿論引導的水平和藝術,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的思想沖突與困惑,增進社會認同,就要長期自覺堅持“走轉改”。
當前開展的“走轉改”活動,目的是讓記者在歷史新時期的大背景下,自覺深入基層接地氣,改變傳媒機關化惰性,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明白身為黨領導下的新聞媒體,什么才是應該去關注的,什么才是自己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建立長效機制,就是讓“走轉改”活動成為新聞界的一種常態,通過體制機制建設與創新,將活動制度化,利用制度的力量約束、激勵、監督從業者的行為,變被動為主動,由自發上升為自覺。
讓“走轉改”成為媒體的自覺行動——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非常發達的社會,有人說人人都能當記者了,人人都能通過手機或通過網絡發表新聞、闡述觀點。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表明我們信息訴求的渠道更加通暢了。但普通大眾觀察生活的方式和表達觀點的方式與記者的觀察和表達還是有區別的。馬克思在為《新萊茵報》辯護時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公眾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蓖咭^風云、察動向,縱觀全局、高瞻遠矚,隨時就海平面上值得注意的動向發出預警,以便航船順利安全航行。也就是說,記者的一切新聞傳播活動,都因為捍衛公眾的利益而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更為重要的意義。公眾的利益,只有在公眾當中才能發覺。
“走轉改”活動是一個契機,走基層是連接媒體和群眾之間的紐帶,新聞工作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分,真正實現捍衛公眾利益。媒體如果只是到基層走個過場,沒有走進群眾的生活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那就無法獲取鮮活的素材,不能掌握群眾的語言,最終,寫的文章必然充斥空話套話,根本談不上捍衛公眾利益。具體來說,就是在“走轉改”中,媒體首先要深入基層,在基層的學習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把握新聞傳播規律,把握時代脈博、拓寬視野胸襟;轉變作風,才能以群眾為師、從群眾中學習;改進文風,才能讓新聞生動鮮活、群眾喜聞樂見?!白咿D改”活動要著眼于提升新聞的品質,不能認為到了基層,只要反映基層的人和事就可以了。所以,新聞媒體需要豐富報道層次,不僅要報道民生事件、事實,同時還要探究其成因,為讀者提供更多的背景解讀。不僅要報道事關民生的政策方針,同時還要探究其背后的決策過程。在信息越來越公開化、透明化的今天,人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使“走轉改”成為新聞工作者畢生追求——毋庸置疑,我們的新聞工作還存在“為了吸引眼球、追名逐利,炒作新聞、甚至制造虛假新聞的做法”,還存在“屈從于長官意志、俯首于各種誘惑、熱衷于有償新聞的行為”,這些行為與記者的良知背道而馳,也與記者的責任相去甚遠。記者從事的新聞職業具有信息選擇權、信息發布權和輿論監督權,其信息的發布和輿論引導、監督質量、格調直接關系社會的穩定,關系人民的生活質量。所以自有記者這一職業以來,責任和良心,為人民服務,就成為了社會公眾的一致期盼。一些新聞工作者習慣“泡會議、轉通稿、摘材料”的工作方式,習慣在網絡里找素材,在電腦前根據小道消息寫所謂新聞,沒有深入采訪的基本功,沒有躬下身子的決心和毅力,滿足于“網曝”、“據傳”。通信手段發達絕不能代替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采訪。只有走進基層,才能轉變作風,進而改進文風,真正做到“走轉改”。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凡事貴在堅持,“走轉改”也是如此。正如穆青先生所說的:“你提倡深入基層,他也去了基層,但去的僅僅是基層‘衙門’;你提倡調查研究,他也進行了調查,但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各級干部,研究的主要是他們提供的材料。結果,辛辛苦苦到了基層一趟,還是沒和多少普通群眾見面,還是沒有了解到老百姓的意見和看法,無法反映他們的要求和愿望?!苯Y果,到頭來就只是蜻蜓點水似地走了個過場,這就很難了解到基層的真實情況。因此,要用規范的制度讓新聞工作者自覺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實地采訪,并建立監督考核機制、教育培訓、蹲點調研、建立聯系點、激勵考核以及閱評、講評、考評等一系列制度機制。從制度保障和獎勵機制等各個方面,對“走轉改”活動予以鼓勵和保障,積極鼓勵新聞工作者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本欄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