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耕耘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謹防標題導向“跑偏”
□彭耕耘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標題是版面上最強勢的表達形式,“題好一半文”,一個準確、鮮明、生動的標題,能夠吸引眼球,迅速傳遞信息。“看報看題”已然成為快餐式、碎片化閱讀時代的顯著特點。在這種形勢下,新聞采編人員更應該在標題制作上多動腦筋。要制作出好標題,首先應該防止導向上的偏差。
導向是媒體人的生命線,在新聞傳播中出現的一些政治性、導向性問題,有的緣于粗心大意、草率疏忽;有的是對宣傳政策領會不深、把握不準;有的是版面語言運用失當,在編排技術處理上出現失誤;有的則是一味為了追求看點不惜淪為“標題黨”。凡此種種,均是編輯制作題目時應該注意防范和避免的。
比如,某省報把“國家主席”誤為“家主席”,把“總理”寫成“總經理”。某行業報有一標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將開展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內文講的是專項治理商業賄賂,標題中少了“治理”,意思全反了。這些報社事后調查,各環節經手人員均不是主觀故意的,他們在政治上都是靠得住的,關鍵還是疏忽大意,沒有落實好校對工作的初校、復校、讀校等環節,沒有嚴格執行責任編輯負責制和簽樣三審制。如果工作態度更嚴謹些、工作作風更細致些、把關更嚴格些,此類差錯是可以杜絕的。
標題的斷句、版位以及相鄰稿件的編排,這些版面語言往往影響到意思的傳達。如果把握不當,則易出現誤讀,引起歧義,甚至影響到導向問題。如,浙江某報曾有一個標題:
(引題)外交部發言人沈國放說:
(主題)中國對美再次襲擊
伊拉克深表不滿
這一標題的斷句出了問題,本來是要說中國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行為深表不滿,結果變成了“中國對美再次襲擊”、“伊拉克深表不滿”,造成歧義。
標題的編排也有講究,應盡量避免引起讀者不必要的聯想及戲謔式的解讀。像“9·11”事件發生時,廣州某報左邊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為九運會火炬點火的圖片,右邊緊挨著是美國世貿雙子星大廈爆炸著火濃煙滾滾的畫面。這樣的編排方式顯然不合適。像有一年某報刊登總理答記者問,底下一則廣告的標題是“哥,你怎么就食言了?”雖然這兩條信息是完全不相干的,但有人惡作劇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成為網上調侃的話柄。如果編輯能夠有意識地規避這樣的編排,這些人就無機可乘了。
此外,標點符號也能夠傳遞傾向。像某報在報道四川一橋梁坍塌時,群眾質疑是建筑質量問題,而施工方解釋是因為余震引起地質結構變化造成的,在調查尚未展開之時,報紙以“人禍?天災!”作標題,后面的感嘆號相當于匆忙下了結論。如果把感嘆號換成問號,以示存疑,也可為下一步調查結果公布后的報道留有余地。
有些采編人員有聞照錄,“撿到籃里都是菜”,沒有按照宣傳報道的相關規定進行篩選把控,結果造成“跑偏”。
像某都市報在頭版登出大字標題導讀《仙游或再發生4.5級地震》,這明顯違反了宣傳紀律。按照中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地震的預測預報意見由地震工作部門提出,經過不同層次的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評審之后,報告給有關地區的人民政府。預報是由政府來發布的。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隨意向社會發布地震預報意見。該報就一段時間仙游小震不斷的情況采訪地震部門專家,專家在訪談中所講的意見與官方正式發布的地震預報是兩碼事。該報把專家對震情的擔憂和預判廣而告之,是不慎重的做法,易引起讀者的恐慌心理。如果能夠在發稿之前請地震局審稿把關,或者對震情預報的相關規定有充分的了解,這一差錯是可避免的。
某報教育周刊關注校園周邊“詛咒卡”熱銷的現象,其標題《“詛咒卡”走紅校園 孩子流行互相“詛咒”》。在制作標題時沒能體現正確的導向,讀者看了這樣的標題,還以為報紙在肯定和倡導“詛咒卡”呢。報紙要發揮出輿論引導作用,標題應該體現學校或家長對這種現象的擔憂,或呼吁對這類有損青少年心靈健康的不良商品予以清繳查封。對負面現象的批評監督,要通過版面語言或標題表明正確的立場和態度,不能以“客觀報道”之名變成渲染,擴大其負面效應。
制題求嚴謹,須字斟句酌,意思表達準確,精準傳情達意。措詞不當,易產生誤導。媒體上的一些標題常見出現歧視性語言。
職業歧視。像某網站的標題《青藏公路賽手記之五——高原郵差謝師傅》,某報的標題《三輪車夫換新裝》。“郵差”、“車夫”是舊社會的稱謂,充滿歧視和侮辱色彩,如今再予采用明顯是不適宜的。
有媒體在報道運動員退役后因為沒有其他技能,在澡堂里當搓澡工,其標題《昔日舉重冠軍淪為搓澡女工》,“淪為”的字眼,帶有明顯的職業歧視。搓澡工靠自己的勞動掙錢,是一份正當的職業,并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媒體把這種艱辛的體力活視為“另類”,實際上是在傳遞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
行為歧視。有的媒體標題中出現了“釘子戶”、“刁民”的字眼,這也是對群眾利益訴求理解的偏差。各地在征地拆遷及城市管理中,群眾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是合法的正常舉動。在雙方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政府部門應該主動協調溝通,充分考慮和補償群眾的損失,力求消弭分歧。如果把不支持不理解的群眾,視為對立面,那無異于激化干群矛盾。
群體歧視。貴州凱里不少人到廣州乞討,在市容整治中,廣州曾一次遣返32名乞丐回凱里,于是有媒體在標題中稱凱里是“丐鄉”。這一做法引起了凱里讀者的不滿。這種“貼標簽”行為,以偏概全,全盤抹黑了當地人,事關當地人的尊嚴和形象,媒體擅自給一個地方“貼標簽”的行為是嚴重不妥的。
此外,有的標題表述不清,易讓人誤讀。像某報曾作一標題:
(肩題)社區聯防隊伍“化零為整”
(主題)聯防隊員“搖身”變“民警”
報道說的是聯防隊整合后戰斗力大增,大家也有了統一著裝。但該題會讓人以為聯防隊員搖身當上了警察,而聯防隊員冒充警察是法規所禁止的,報道會讓人產生公開支持“假警察”的錯覺。
有篇報道講的是某地政協注重宣傳工作,其標題《“說就是干,干就是說”》,這句話看了讓人摸不著頭腦,按常識“說”與“干”是兩碼事,難道這是在提倡坐而論道、以會議貫徹會議的形式主義?
標題在傳情達意時,應與具體情狀及事件的性質相吻合,喜怒哀樂均應恰如其分,如果所表達的感情色彩與情境不相匹配,那么會讓人感到別扭,產生情感色彩上的誤導。
某報一標題《15歲少女產子全家樂開懷》,文中講的是兩位青澀少年偷嘗禁果,15歲少女產下一子。未達法定結婚年齡即生育,這是違反計生的行為,雖是個例,但這種未成年人生育的舉動是應該勸誡和警示的,起碼是不宜提倡。該標題反而作為一種喜事加以渲染,從導向上看是不妥的。
2008年1月一場雪災嚴寒考驗了華夏大地,給交通出行及生產生活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當此之際,上海某晚報用了一個大標題串起兩個通版的報道:《漫天飛雪舞申城》。這一標題富有浪漫情調,但是與防抗嚴寒凍害的情境不相符,同一天其他報紙的標題上均體現了“雪中關懷”、“守望相助”的情懷,兩相對照,高下立判。
此外,對一些安全事故及突發事件,也應體現人性關懷,應防止把苦難當趣聞、幸災樂禍的感情色彩。一些報紙上出現的標題《觸電男子燒焦成烤鴨》、《“疲憊”貨車下塘“游泳”》、《貨車前面扭“屁股” 大巴后面摔“跟頭”》、《美兩處森林大火有望“會師”》,有家報紙刊登車禍中車輛撞得變形的圖片時打上標題《變形金剛?》,這類逗趣的表述,不僅事故中的當事人及受難者親朋難以接受,讀者看了也會感到不舒服。
有的表述貌似客觀,但卻未能考慮讀者的感受,像《七齡童走路被撞死 法院判決“白撞”》,這一標題讓人感到缺乏人情味,也顯現了媒體的冷漠。像標題《飛機失事 45人無一生還》,雖然是事實,但如果換成“不幸遇難”或“罹難”的字眼,即能傳遞一種關心關懷。客觀與人文關懷并不矛盾,媒體不應只是冷冰冰地報道。富有愛心和悲天憫人情懷的媒體,往往更受讀者擁戴。讀者期望媒體能夠傳遞溫暖,讓不幸者重拾信心和力量,這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
(本欄編輯:尚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