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法
(蘇州廣電總臺新聞綜合頻率,江蘇 蘇州 215006)
記者追問怎樣有的放矢
□張良法
(蘇州廣電總臺新聞綜合頻率,江蘇 蘇州 215006)
記者的使命,就是通過一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為此,在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常常會提出一些鋒芒畢露、難以回答的問題。提問不是給領導出難題,而是在正常行使記者的權利,代表受眾行使權利,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因此,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盡量提出觸及事件本質的問題。
2011年9月1日,江蘇省蘇州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從當年10月1日起免除城鄉居民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其中包括遺體接運、消毒、冷藏、火化、骨灰盒等共計1510元。不過筆者了解到,惠民殯葬并非免除全部費用,比如,500元的骨灰盒是全免的,如果買1200元的骨灰盒,自己就得掏700元。而且,所有免費項目是指發生在殯儀館內的殯儀服務項目,在殯葬中介機構租用的殯葬專用車以及購買骨灰盒等費用不予免除。
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道,喪葬用品中價格最為虛高的就是骨灰盒,一旦上述條款成為事實,很容易讓喪葬用品從以往殯儀管理部門高度壟斷,自2005年開始向市場開放,而今又回到由殯儀管理部門壟斷局面,而且會進一步加劇喪葬用品的價格虛高。為此,新聞發布會上,筆者圍繞“喪葬服務是否構成新的壟斷”、“購買骨灰盒在什么情況下方可免費”和“喪葬服務如何實現公辦和民辦優勢互補”等連連發出追問。很快,上述問題引起各職能部門的重視和關注,在最終出臺的《蘇州市惠民殯葬實施意見》中,對相應條款進行了重新修訂,尤其對購買骨灰盒在什么情況下方可免費進行了專門限定,只有在殯儀館內選擇500元的骨灰盒才能免除,超出500元價格的骨灰盒全額由喪戶自付,不享受500元的免除政策。之后,這一做法在江蘇省內得到全面推廣。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的行刑方式,充分體現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尤其是對于未成年犯,能促使他們順利回歸社會。蘇州作為全國首批開展社區矯正試點的城市,剛開始在操作步驟上出現了一些誤區,最為典型的就是將幾個掛牌試點社區的運作模式作為經驗一般進行推廣。
稍有專業知識的人都清楚,社區矯正是將符合條件的罪犯放到社會上予以行刑與矯正,這就像一把“雙刃劍”,實施的好,可以降低罪犯的改造成本,促使他們順利回歸社會。反之,無疑有“放虎出籠”之虞。加上社區矯正時間跨度大,短則半年,最長的將達七年,誰要保證在這一過程中其不再重新犯罪呢?
試點啟動新聞通氣會上,筆者就上述問題當場提出追問。后來的諸多案例也佐證,筆者當時的質疑絕不是空穴來風。蘇州大市范圍每年有不下四、五起社區服刑人員因脫離監管等原因而被執行收監。例如蘇州太倉的一名罪犯,在矯正期間因逃避追債,多次不參加集中教育和社區服務,并擅自外出,按照管理規定,蘇州市司法局給予了其三次處分,仍不改正。后來,此人因突然失蹤被公安機關列入網上追逃人員。三個月后,此人逃躥至上海被寶山區公安人員抓獲,移交太倉,并被執行收監。
鑒于此,在開展社區矯正的過程中,蘇州市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進行不斷的嘗試,不斷探索完善,創新形成了監督管理常態化、教育矯正多樣化、幫扶解困社會化的模式,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可以不難看出,盡管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信息具有正規、權威等特點,可仔細推敲,問題和疏漏照樣層出不窮。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著“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求真理、追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被動地成為歷史的記錄者,面對黨和國家長遠發展尤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時,應該不失時機地追問,盡自己的力量使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做好新聞發布會的采訪,對記者本身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會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要了解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查閱相應的背景資料等內容。其次,還要準備采訪大綱,列出要提出的具體問題。第三,對問題盡量要做到精辟、獨到,具有新意或直揭矛盾的要害。
吃透“上情”,了解“下情”。作為黨的喉舌,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傳報道是最最起碼的條件。而要保持新聞觸角的敏感,并能不斷地提出拷問,僅僅吃透“上情”是不夠的,還必須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掌握市民群眾的冷暖疾苦,所提出的問題才會有分量、有見地,并且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掌握區域行業發展變化。有道是“隔行如隔山”。雖然記者不從事除新聞之外的某一個具體行業,但記者所面對的卻是不計其數的區域行業。作為一名記者,一定要時刻關注你所涉及區域行業的發展變化,這樣面對諸多可能或者將要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就會做到波瀾不驚,應對自如。
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大凡政府及及其相關部門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發布法規性、政策性重大事項,無論發布什么樣的主題內容,事前都是經過精心策劃、反復論證,一般很少有人會對其相關原則性問題產生質疑。然而,恰恰這一常規思維,給一些本不夠完善甚至存在瑕疵的政策法規性文件以蒙混過關,從而給日后政府工作帶來不必要的被動,嚴重的還會給群眾利益帶來直接危害。所以新聞發布會上,作為一名記者,就像本文所舉的兩大案例,一定要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以無愧于記者的這一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