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閩東日報社,福建 寧德 352100)
做好時事新聞版面的基本要求
□王淑芳
(閩東日報社,福建 寧德 352100)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電子媒體的影響日趨擴大。面對網絡電子媒體的沖擊,報紙等在內的平面媒體面臨著空前的危機,讀者的不斷減少也使得報業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因此,如何做出能成功吸引讀者的版面、滿足讀者客觀要求的報紙,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一張好的報紙,不僅要求內容充實且吸引人,還要求版式清新流暢,富有美感。而時事新聞基本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且具有相當強的政治色彩。那么,該如何編輯出可讀性強,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時事新聞版面呢?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工作經驗,試做簡要分析。
時事新聞編輯每天都要從新華社供稿系統播發的大量稿件中選擇出少量的稿件,面對系統中這些來源廣、類型豐富的大量稿件,編輯要一一瀏覽,篩選出新聞價值高、受眾關心的稿件來。那么,選擇什么樣的稿件內容才能編輯出既有可讀性又能吸引讀者閱讀的版面呢?
筆者認為,選稿要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以增強報紙的權威性、可讀性和服務性。盡量選擇刊發那些受讀者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和富有亮點的新聞,帶有預見性、分析性的深度分析報道的稿件也要注重選用。此外,不僅要關注黨和國家當前的重要方針、政策以及相關方針、政策的分析、解讀、評論等和國內外重大形勢變動,還要兼顧考慮到對本地市的指導借鑒作用。例如放開單獨二孩政策、全國統一公車改革、養老機制并軌等問題,都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應及時適當采用。
“報紙出版的真正目的是滿足讀者的需要。”因此,報紙要實現滿足讀者需要的目的,就要使選用的新聞稿件必須契合讀者心理。在選擇通稿時,要多選擇一些能夠滿足讀者心理的社會新聞。社會新聞是涉及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它具有社會性、廣泛性、生動性、講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點,它能引起廣泛的社會興趣。因此,對于那些描寫時代社會道德、社會風尚,反映社會重大問題的稿件,要及時采用。還有一些關于報道祖國名山大川、歷史古跡、地域風土人情等自然風貌的稿件,也適合讀者心理,有益讀者了解祖國錦繡河山,歷史文化。時事新聞編輯在工作中必須學會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時刻關注讀者的需求,了解讀者的焦點,才能編發出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
俗話說:“看書看皮,看報看題。”標題被稱為新聞的眼睛,標題的制作很關鍵。一條好的時事新聞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陳銘德先生在《新聞標題之研究》中指出:“新聞好似一種商品,標題是新聞商品的商標和廣告,它以此引導讀者購買這項商品的動機和行動,以完成新聞報道的作用。”可見,標題就是要簡明地將新聞作品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概括提煉出來,轉達給大家。
新華社播發的通稿的標題大部分實際上都只是一個參考,要素太全,編輯完全可以對其進行再加工,使其更加簡短、醒目,更具吸引力。因此,筆者認為新聞通稿標題的再加工,應遵循準確、鮮明、簡潔的原則。準確是新聞標題的第一要義。準確主要表現為對新聞主要事實表達準確,以及對新聞事實議論評價準確。好的新聞標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不僅能向讀者提示新聞內容,而且能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新聞內容。制作標題畢竟不是寫新聞、導語,“要以盡可能簡練的一句話概括說明這條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實質”(徐鑄成《海報舊聞》),突出核心事實,要省略多余的議論,要簡化名稱。要做到“標題即新聞”,充分發揮導讀作用。
在時事新聞標題制作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復式標題。它能更為完整地表達新聞內容,突出主次,富有層次感,而且能避免標題拖沓冗長。但在復式標題制作時,要注意主題與輔題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多數是輔題說明或者補充主題。要善于在主題中突出新聞核心事實,把次要的東西讓輔題去表現。如“五部門出臺意見(引題)推動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主題)”、“稅務局取消20項入戶執法項目(引題)減少納稅人不必要負擔(主題)”,這樣的主輔搭配,共同表達新聞內容的標題,可以更好的吸引受眾注意。
此外,標題制作還要注意貼近受眾,具有吸引力。要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需要,要盡量使用貼切易懂的語言,可適當使用修辭,使語言生動活潑。例如2014年1月29日《閩東日報》刊發的新華社通稿:“說好的‘3倍加班工資 ’去哪兒了?”就很平民化,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只有深入到受眾的心底的標題,才能吸引讀者留意,產生共鳴效應,提高讀者閱讀的興趣。
報紙版面的構思和設計是一門藝術,一個好的版面應追求錯落有致,勻稱和諧,時事新聞版面自然也不例外。在版式的設計上應注重每一篇稿件的布局,長短文章合理搭配,以形成交錯有致的格局。每一個標題的字體、字號應安排在最恰當的位置,不僅起到迅速傳遞信息的作用,還能滿足讀者閱讀時的視覺享受。因此,在編輯過程中要從整體把握好版面的整體布局,做到一個版面各稿件、圖片之間有序排列,從而設計出理想的版面。
那么,編輯版面過程中要如何把握呢?除要注意行文的安排外,也離不開圖片和線條、底紋的修飾。但從審美角度來看,還必須要有圖片點綴其中,且至少要配兩幅及以上的圖片,如果實在沒有合適的圖片,也可用圖表等代替。可以說,圖片太少,整個版面就顯得太過沉悶,呈現不出圖文并茂的活潑氣氛。“沒有好圖片,就沒有好版面”,因此,在選用圖片時,也應該像選用文字稿件一樣,從新聞性、趣味性以及畫面的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其價值。筆者認為,版面最終選擇刊發的照片最好要具備以下要素: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被拍攝對象的動作、表情要自然;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價值;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圖片動感較強;不是擺拍得到的圖片。
如果說圖片是版面的一個枝干,那么線條和底紋就是其枝葉。有枝干也得有樹葉,才顯得繁盛。所以,光有圖片還是不夠的,沒有線條、底紋修飾的版面是毫無生氣的,單調的就像一張毫無表情的面孔,難以討喜。線條不僅能將分散各處的長短稿件串聯成一個整體,還能給版面增加些許明快活潑的節奏和舒展流暢的氣勢。值得注意的是,圖片、線條、底紋等要素在版面中的存在并非獨立,也并非簡單地疊加、排列、鋪陳,而是通過彼此的協調、優化、組合,從而達到最佳效果,在靈活的變化中求得統一美。這樣,讀者在讀報時,不僅能獲取新聞信息,還能享受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