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乾宇
(通遼日報社,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觀
□龐乾宇
(通遼日報社,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就是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只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使新聞報道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才能更好地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真正達到輿論引導、宣傳教育、凝心聚力的效果。
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起來,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就切實解決了新聞工作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因此,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要把一切為了群眾利益作為宣傳報道工作的最高準則和工作目標,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并作為服務的主體。確定宣傳主題、謀劃工作思路、策劃報道方案、制定具體措施、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旗幟鮮明的正面報道、主題宣傳,鼓勵先進典型,澄清是非觀念,更好地宣傳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形勢,客觀看待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及問題,振奮精神,不斷進取,使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化作人們實現群眾利益的自覺行動。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隨時把握群眾的思想動態,知曉群眾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關注群眾訴求,加大對民生問題的宣傳力度,加大對熱點難點問題的闡釋力度,反映群眾心聲。以群眾的呼聲為第一信號和標準,看宣傳報道中對群眾的態度如何,采編過程中與人民的關系怎樣,在思想上是否與群眾的想法保持一致,報道形式上是否與群眾的要求合拍。必須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
要以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和報道文風,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開展“宣傳者在基層”活動,深入基層一線采訪調研,充分反映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為讀者提供精神力量,提供健康向上的新聞產品和服務,提供權威信息,形成強大、正面、健康向上的輿論引導力量,引導社會向上、向善、向美,凝聚社會正能量。要帶頭深入農村牧區、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向基層問需、問計、問效,認真調查研究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新情況、新變化,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進一步了解基層、融入群眾;通過深入調研,切實增強對市情的理解、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的理解、對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解;通過結對子、定點幫扶、雙向互動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增進群眾感情、拉近同群眾的距離,克服疏遠群眾、淡漠群眾、游離于群眾之外、凌駕于群眾之上的不良風氣,進一步增強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通過在基層采訪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拉近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使群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著力提高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本領。
要大力改進報道文風,“改文風”遠遠不是“改文字”,而是從宣傳理念、報道方式、表現載體到傳播方式的一次革命。精心組織策劃選題視角,在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政策解讀和熱點引導等宣傳報道中,要把筆觸和鏡頭對準普通群眾,把版面多給基層群眾,多寫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多寫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新聞,多寫反映實際、反映基層的新聞,全面反映全市各地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偉大實踐和生動創造,充分反映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措施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實際變化,反映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要破除虛華之風、冗長之風、淺表之風,大力提倡短、新、深、活。開辦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專題專欄。在重要版面開辦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專欄,持續推出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的報道,擴大基層新聞覆蓋面。
總之,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高度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切身利益,更好地架起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努力為實現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發揮凝神聚力、鼓舞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