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實習記者 賈然然
“三秋”時節系列報道之三:大蒜篇
秋播大蒜應抓喜肥耐肥特點
□《中國農資》實習記者 賈然然
在北緯35度以南地區,冬季不寒冷,幼苗可以露地越冬,一般行秋播;北緯38度以北地區,冬季嚴寒,秋播幼苗易受凍害,宜早春播種;北緯,35-38度之間的地區,春秋播種均可。長江流域一般進行秋播,由于秋播生育期較長,產量明顯高于春播。大蒜是喜好冷涼氣候的蔬菜,通過休眠期的蒜瓣,在3-5℃的低溫下便可以萌發。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6-20℃,30℃以上的高溫對萌發起抑制作用,所以秋播大蒜播種過早時出苗慢。幼苗期的適宜溫度為12-16℃,可耐短時間-10℃的低溫。
大蒜對氣候條件適應性強,在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山東地區為秋播大蒜,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翌年5月下旬收獲,全生育期220-240天。如播種過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長過旺而消耗養分,則降低越冬能力,影響大蒜品質。播種過晚,則苗子小,組織柔嫩,根系弱,積累養分較少,抗寒力較低,越冬期間死亡多。所以大蒜必須嚴格掌握播種期。
大蒜根系為弦狀須根,大蒜前期根系淺,入土淺,根群小,吸水能力較差,吸肥力弱,但需肥量大,是一種喜肥耐肥作物。只有供給充足的肥料,才能滿足優質高產的需要。但若施肥過量或施用方法不當,也會發生肥害。在出苗前澆足水分,出苗后的生長期要保持土壤濕潤,秋旱期間要適時抗旱,保證土壤有足夠的墑情。
在一般栽培條件下,每生產1000kg大蒜,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13.0kg,五氧化二磷3.5kg,氧化鉀11.0kg。大蒜對氮、磷、鉀的吸收量,隨著品種特性、栽培技術、土壤、氣候等而有所變化。大蒜生長期間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主要為氮磷鉀。全生育期吸收氮最多,鉀次之,磷最少。大蒜對硫、鈣、銅、硼、鋅、鐵等中微量元素敏感,增施上述中微量元素有增產和改善品質的作用。
大蒜幼苗生長期雖有種瓣營養,但為促進幼苗生長,增大植株的營養面積,仍應適期追肥。由于大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弱,故追肥應施速效肥,以免脫肥而出現葉尖發黃。大蒜追肥一般3-4次。根據大蒜的生長特點和需肥規律,青島力力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薦施肥方法如下:
一是基肥。整地時畝施粒粒惠15-6-22大蒜專用肥160-240斤加粒粒惠多肽高鈣有機肥160斤。該套餐肥有機無機相結合,包含了大蒜生長期對各種大中微量元素的需求。
二是追肥。畝施粒粒惠15-6-22大蒜專用肥30-50斤,或粒粒惠聚合雙效氮肥30-50斤。用肥時間在第二年的4月份前后,施肥結合澆水一起進行。
據了解,大蒜屬于不耐連作的作物范疇,對連作反應較為敏感,生長發育受到抑制、造成較大幅度減產。若常年連作,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況下,也會產生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生育狀況變差的現象。例如,中藥材、香菜、煙草、甜菜、大麻、紅麻、甜瓜、生姜、大蒜、大蔥、番茄、白菜等,正常情況下,種1年需要停種2-3年。針對這個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分析說,過去大蒜連作障礙被稱之為大蒜的“不治之癥”。近些年胡樹文教授帶領其團隊在山東省濟寧市郭洼村,興隆鎮草廟村等多個示范點進行大面積抗連作障礙、高產田間實驗,提出一整套大蒜抗連作障礙綜合治理方案,在傳統抗連作障礙基礎上,開發出針對大蒜專用的根際調控技術、新型土壤調理技術、種子處理技術、緩控釋技術等配套使用,可有效地控制大蒜長期重茬種植造成的連作障礙問題。胡樹文教授表示,該項綜合技術使用成本相對較低,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