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子思來評
讓農民更有尊嚴
□郭兆熊
從記事起都是改革開放以后了,但是從很多文字材料來看,我國在解放初期,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似乎是平等的,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所以有農民當上了勞動模范,也有掏糞工受到主席接見等等。但是從小時候起,似乎周圍的人就對不同工作的人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所以又把流傳了很久的那句話說出來了“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
上世紀90年代村里人流行購買商品糧戶口,有的孩子考大學也是為了把戶口遷出農村,似乎農業戶口,農民的身份社會地位太低,沒人看得起。生我們的是父母,養我們的是農民,如果沒有農民辛苦種地,即使你擁有金山能當飯吃嗎?
為什么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工農兵平等,現在農民就失去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了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農村,打工掙到了更多的錢,有些人再也不想回去種地,有的農民工二代也不會種地。根本上說,應該是農業收入太低了,自己先瞧不起自己的。
如何讓農民的社會地位恢復,讓農民更有尊嚴,是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考慮的問題。不管土地流轉也好,還是企業經營也罷,歸根結底還是要有人來種地,靠科學種地,靠技術種地。雖然政府大力提倡培養新型農民、職業農民,但是農民的社會地位還有待于提高。如果有一天,那些有知識、愛學習的農民工返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那些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回到家鄉的土地上;那些經商人員重新認識到農業的前景,或者通過他們的努力,讓農業發展得更好。農民和工人收入一樣,農民也像工人一樣得到培訓的機會,社會上不再對農民有異樣的目光,那樣我們的農業將呈現一番繁榮景象。
在古代社會里,曾經把商人社會地位放得很低,也許是因為那時候農業是基礎,工業不發達,對商業依賴很小。現在商人地位提高了,但是農民地位不能低呀,農業仍然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如何還農民應有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有志于農業行業的能人志士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才是我國農業的希望。我們應該從制度到政策,從知識到技術,全方位為未來農民創造機會、提供平臺,讓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角和名角,農業這臺戲才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