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實習記者 于 洋
前不久,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森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2013年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先進單位”。這是該公司運營以來連續7年獲得該表彰,也是連續第12年與中石化福建石油分公司一并被中石化集團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多年來,中石化森美持續開展“我要安全”主題活動,扎實推進HSE管理(健康、安全和環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為了進一步了解中石化森美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經驗和做法,本刊記者采訪了中石化森美總經理郝國強。
中國石油石化:中石化森美日前又被評為福建省2013年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先進單位”。對于這個安全表彰,公司是通過哪些努力實現的?
郝國強:回顧2013年,中石化森美公司注重將安全生產機制與HSE體系有效的結合起來。在生產經營中堅持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全員動手、綜合治理、改善環境、保護健康、科學管理、持續發展”的HSE方針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HSE監督管理原則結合起來,切實落實各項安全管理工作。
在加油站、油庫、成品油管道生產和施工作業現場持續推行“七想七不干”安全作業理念,嚴格實行“一人操作、一人監護”的制度,推行HSE觀察、未遂管理、OSHA統計。公司加大應急救援建設力度,組織各項演練255場次,演練“以練為主,不搞表演,不搞事前準備”,注重實際效果。
切實加強數質量管理,嚴控混油接收與回摻、出入庫的質檢環節,定期開展油品比對分析活動,全力提高客戶滿意度。
中國石油石化:能將安全工作做得如此到位,貴公司的秘訣是什么?
郝國強:中石化森美采取“滲透式教育,養成式管理”的培育模式,通過意識培養-行為養成-制度權威確立,讓員工時刻處于安全氛圍的環境中,使安全意識成為人的條件反射,廣大員工逐步由“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我會安全”,自覺、自愿、自然地將“安全做成習慣”。要想做到這些,我認為宣傳培訓提高安全認識非常重要。公司針對管理層、執行層和操作層制定不同內容的標準化培訓教材,通過各種工作會、HSE會議、班組會以及場所平面媒體,采取電話、視頻、作業現場和集中封閉等方式,進行動員、宣傳和培訓,年均培訓1萬人次以上。
此外,在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公司非常注重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發展,培養企業的安全生產文化,充分做到安全生產的提前預警。
中國石油石化:我們都知道,中石化森美是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國石化有限公司、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按不同股份比例合資而成的。那么,在公司合資的最初,各個股份公司是否會有理念的不同?具有中石化森美特色的安全生產管理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
郝國強:作為股東方中石化每年對公司都要進行1-2次安全大檢查,特別是2013年的“11·22”事故以后,安全檢查的文件下發了五六份。根據要求,公司組成五六個檢查團,對各方面進行檢查,發現問題,排除隱患。
作為另一股東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對中石化森美的檢查更多的是一種咨詢、診斷式的。公司內部將這種咨詢、診斷叫作安全審計。每半年、一年或兩年的時間,埃克森美孚會派來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公司進行咨詢,再通過半個多月深入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最后,通過觀察診斷,專家組得出診斷結果。在這樣的安全診斷中,公司要做的就是給專家組的工作提供便利,專家組需要的材料要及時配合提供。通過一段時間的檢查,專家組會形成一份最終報告,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督促企業確立一個整改計劃,并列出具體的時間表。這個檢查結果是不作為成績上報給股東方的,像醫生對病人的病歷保密一樣,只有企業內部的人知道。
由此,公司結合自身的特點吸取了埃克森美孚公司的一些管理理念、安全理念和經營理念等,形成了具有中石化森美自己特色的安全生產管理理念。
中國石油石化:您覺得這種咨詢、診斷式的檢查方法,有什么特點?與安全大檢查又有哪些不同?
郝國強:傳統安全大檢查的結果是需要上報給領導的,就像醫生要公布病人的病歷一樣,這樣做有時會讓企業被動地應付檢查,或者在檢查中企業會有意識地挑出好的地方來讓你檢查,掩蓋有問題的地方。由此,企業會產生一種被動的推力,是一種“要我安全”的心態。
不同于事后安全大檢查著眼于“滅火”的方式,專家組入住企業進行咨詢診斷式的安全檢查,更多的是立足于幫助企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檢查的結果并不是一種成績的考核,而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參考。這種立足于企業的安全檢查著眼于事前預防,提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有“病”就治“病”,沒“病”要防止有“病”。所以這種咨詢診斷式的檢查方式會產生一種主動的推力,是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心態的轉變。

●攝影/陳 浩
中國石油石化:為提高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國家在監管方面怎樣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企業又將做哪些努力?
郝國強:首先,我國的安全監管模式一般是政府代替了一切,官員進行檢查,檢查的時間通常在一個小時左右,大多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很難看到問題的本質。所以,安全大檢查這種運動式的檢查很難形成長效機制。
其次,政府要在宏觀上起到監督、監察的作用,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培育專業化的第三方咨詢、診斷市場,形成監察、監督方面的政府智囊團。針對不同行業,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的、方向明確的第三方咨詢和診斷機構。政府每年、每季度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針對不同行業或企業,做出專業化的安全咨詢診斷,形成評估報告。評估報告生成后,找企業進行確認。企業認可簽過確認書后,評估報告可以一份交給安全監察部門備案,另一份交給企業。企業需上交一份整改時間表,備案到安全監察部門。安全監察部門收到企業整改時間表后,再派第三方機構驗收,對企業整改的情況、進度進行監察。如果企業進行認真整改,則免于追究責任,如果企業沒有按照計劃進行整改,則要有一定的處罰機制,這才是“我要安全”,并不是“要我安全”。
最后,企業也要有自己的專家團隊,企業給予相應的待遇。專家團隊里的成員可以是專職的也可以是兼職的。專家團隊按照每季、每半年或每年有計劃地對某些企業進行安全咨詢診斷,這樣政府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在企業安全投資方面給予稅收政策等方面的鼓勵。指導、鼓勵企業去做消除安全的事,而不是為了利潤去拼設備,帶病運行。
安全生產不僅僅是安全檢查制度的確立問題,更要解決安全生產如何能夠長效的問題。安全生產要解決有沒有“傘”的問題,更要著眼于如何長期發揮“傘”的功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