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洪建
10多年前,我們絕大多數人用的是人工煤氣或液化石油氣。剛開始,幾元或幾十元的罐裝氣往樓上扛,還有一種成就感。那時,能用上這種值得炫耀的“奢侈品”的人還比較少,在全國相當多省份的人們還在使用蜂窩煤取暖做飯。2004年,隨著西氣東輸一期工程全線貫通以及陜京一線、二線、忠武線和后來的中亞天然氣等管道的陸續投產,全國天然氣管網逐步連成一片,多數人為能用上這種潔凈環保的天然氣而感到無比欣喜。
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天然氣上中下產業鏈在不到10年間迅速形成,但一系列問題也逐漸顯現。
天然氣價格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矛盾最集中的焦點。
2013年9月27日,中石油長慶油田油氣銷售公司宣布上調陜西地區LNG原料氣門站價格,上調后存量氣1.955元/立方米、增量氣2.48元/立方米。其中,2.48元/立方米的價格是國家發改委統一核算的最高門站價格,價格的變動未超出2013年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天然氣價格的通知》有關價格規定的要求。
然而,10月12日,綠源子洲LNG液化廠、安塞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西藍集團靖邊天然氣液化廠等9家陜西LNG工廠主要負責人聚會商討達成一致行動方案,認為陜西LNG氣源門站價格包括的0.4元管輸費用極不合理。9兄弟以陜西本來就是氣源地,并不存在管輸費用,且未接到物價局通知等為由,決定抱團拒絕執行調價后的存量氣、增量氣價格。
這本是一個市場行為,卻被媒體的“標題黨”放大炒作,“9企業斗氣中石油,你漲價,我就停產”等見諸報端。中石油背上了因9企業拒絕接受漲價而遭“限氣”的罵名。這次問題的分歧點在管輸費用。
在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下,國家對天然氣出廠價、管輸價、城市終端銷售價的管制,造成天然氣上游生產商成本重負,中游管輸企業則是巨額虧損。
在天然氣中游產業鏈,中石油基本是壟斷經營,只不過是壟斷了虧損經營。可以說,長輸天然氣管網的干線已步入了一個怪圈,天然氣輸送越多,虧損的窟窿就越大。“這不是在輸氣,而是在輸錢,輸得越多,反而把人們氣得越慌。”“若將這塊藏著的‘家丑’亮出來獨立核算,經營報表看后就想哭。”此言并非吐槽之說。
我國天然氣產業鏈的上游開采和進口以及中游長輸管網,幾乎全部被三桶油掌握并控制經營,出廠價、管輸價也由國家發改委控制。如果不考慮市場經濟行為,虧損盈利都在政府的“一個鍋里”。但三桶油畢竟是公司制企業,是上市公司。雖國資是控股股東,但股東里也有“機構”和散戶,權益應受公司法保護。管道運輸企業承擔的巨額虧損顯示了天然氣價格的不合理性。
在關于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種種吐糟當中,管輸價格是一個重點。
目前國內新建管道普遍是按照“新線新價”的原則測算管輸費,老線則執行老價,出現了許多問題。
“老線老價”指早期由國家撥款建設或貸款建設,但已經還清貸款本息的國家管道,管輸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石化部油化財字[1976]1356 號》對原有管線管輸收費的標準做了明確規定,要求參照當時鐵路貨運輸率,對管道運輸實行按距離收費。此后,《國家物價局價費字[1991]108 號文件》和《財政部財綜字[1997]48 號文件》對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做了相應調整。
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1991-1997年的微調(1991年國家對天然氣管輸費進行了調整,管輸費增加了0.003元/立方米,1997年平均提高0.005元/立方米)乃杯水車薪,特別是處于氣源地的四川管道運輸企業,由于是老線,按距收費損失最大,長時間管輸費不做調整,再加上管道實際輸氣量要小于設計量,管輸企業虧損嚴重。川渝地區天然氣管輸費1997年以來連續13年未做調整。輸氣距離在50公里以下時,計征管輸費0.036元/立方米,451~500公里時管輸費只有0.058元/立方米。2003年以后,川渝管道公司虧損逐年增加,給管道企業運營帶來較大成本壓力。直到2010年,全國第4次天然氣管道運輸價調整每立方米才提 0.08元。
“新線新價”指有國內外貸款建設的新輸氣管線,主要采用新線新價、一線一價的定價辦法,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批準后單獨執行。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核定新管線運輸價格主要依據:按照補償成本、合理盈利和有利于市場銷售,兼顧用戶的承受能力的原則核定。目前,我國新建管線的運輸價格是在滿足行業財務基準收益率的前提下,根據原國家計委、建設部發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在滿足興業基準收益12%的基礎上反算出來的。這一價格水平反映了項目在整個評價期所要求的最低以及平均價格水平。
天然氣產業鏈價格關系模型
具體應從1984年說起。1984年,國家實行了“利改稅”、“撥改貸”政策,隨著新建天然氣管道的建成投產,國家物價局實行了一線一價政策,規定了中原-滄州360公里輸氣管道的管輸費為0.15元/立方米,后隨政策先后1991年做過0.003元/立方米和1997年0.005元/立方米以及2010年全國部分省市進行的0.08元/立方米調整提價。目前,國內部分管道仍按 “八五”期間新建輸氣管道實行一線一價政策。1993年陜甘寧盆地中部氣田準備投入開發,根據(93)中油計字第574號文,陜京(靖邊-北京)管道輸氣費用為0.42元/立方米,支線輸氣費用為0.175元/立方米。
1991年-1997年間,國家對管輸價格兩次進行了微調,主要是按照管道里程,天然氣管輸價格每立方米增加0.003~0.085元不等。但是,四川天然氣管輸費一直沿襲20世紀70年代按用戶定價收取管輸費,沒有實行按里程收費,而是按用戶確定收費。后來新線新價的定價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例如2003年西氣東輸線定價采用在成本加成法基礎上與可替代能源掛鉤的價格。2004年忠縣—武漢天然氣管道線采用“兩部制”運價,陜京線采用成本加成法。2005年陜京二線投產也實行“兩部制”運價。
雜亂的價格,導致輸氣干線管道企業虧損哀鴻遍地,穿著新鞋走著老路。
除了前面的問題外,畸形的天然氣管輸價格還表現在諸多方面。
第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油氣管道運輸價格體系。以天然氣輸送為例分析,我國天然氣出廠價加管輸費和城市配送氣服務便構成了終端用戶銷售價。由于各地的天然氣來源不同,消費水平各異,再加上各地區對天然氣的城市配送氣費用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因而各地的天然氣終端用戶價格并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
第二,未建立管輸成本的定價標準。目前我國執行的管輸價格雖體現了管徑和距離差別,基本仍參照鐵路運價制定管輸運價,對多介質、跨國管道等管輸費的測算和計費方式等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標準。新線的價格基本上是在保證企業基準收益率12%的前提下反算運價,老線是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管輸運價收費。
第三,對油氣管輸費沒有一個動態的管理與調控機制,不能隨管輸成本、天然氣市場供求關系、天然氣用戶結構的多樣性和使用峰值波動而聯動調整。以負責國內長輸管道運營管理70%的中石油管道企業為例進行分析,東部管網僅在2009年執行國家統一管輸價格,價格相當于鐵路運價的69%,部分新建管道(澀寧蘭、蘭成渝管道)管輸價格下調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收入。作為管道運輸業的龍頭企業,中石油管道企業很難走出“輸送介質越多,虧損越大”的怪圈。
此外,在整個天然氣價格模型鏈中,包括四個價格、四個主體和兩個政府價格規制部門。四個價格分別為出廠價格、管輸價格、門站價格和終端用戶價;四個主體是指開發商、管道運輸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兩個物價規制部門為國家發改委和地方政府。在這些主體及部門間,各方的職責、權利界面混淆不清,各方發揮的職能作用和效率不佳,未能根據市場發展有效地制定一套政策和價格體系來引導天然氣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天然氣產業價格鏈是維系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生殺”大權又掌握在國家發改委和地方政府手中。這些關系理不順,是制約天然氣管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油氣管道屬高投入的行業,為化解風險,需要拓展融資渠道,引進外資、風險投資基金、民營資本等,特別是在油氣管道的支線和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尤為重要。要將混合所有制得以實現,民間資本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或產業基金敢來投資,能來參與,沒有一個完善、合理的價格體系作支撐,這一切都是水中月霧中花。
●管道建設、維護等人工成本也得加到可憐的管輸費里。 供圖/CFP
坊間有橋段曰:房改把積蓄掏空,醫改提前送終,教改把全家逼瘋,而天然氣價改會把人整懵。
關于天然氣價改思考建議分析等等鋪天蓋地。在“磚家”學者以及蕓蕓眾生的爭爭吵吵中,價改匍匐前行。每一次價格改革都挑動著普通大眾的神經,動一根痛全身。管輸價格改革也是如此。
不妨看一下那些推廣的經驗。
探索之一:中石油倡導的管輸費“兩部制”改革有可取之處。
為使管輸收費水平更趨于合理,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和天然氣進口商,針對國內外氣價巨大的懸殊差價以及國內用戶因價格問題可能“拒絕”使用高價進口氣等,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出現了收入不足以彌補成本的情況,2008年,中石油建議天然氣管輸費應積極、全面推進“兩部制”費率改革,使管輸收費水平更趨于合理。
所謂管輸費“兩部制”,指的是將管輸費分為輸量費和輸能費。輸量費是貨主按實際輸氣量支付的費用,根據季節或氣候變化及輸氣的距離有所不同。輸能費則是一筆固定費用,根據輸氣委托方要求管道公司為其預留的輸能總量而定,不管實際是否輸送了天然氣或輸氣量是否等于輸能預訂量均要支付。
中石油2006年起就已在陜京管道輸氣系統中實行了“兩部制”費率改革試點。按容量費和使用費收取費用的政策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
探索之二:2010年,在“老氣老價,新氣新價”和“老氣、新氣加權平均”兩種方案中二選一。
據了解,中石化在川氣東送上,就被認為是在執行前者的方案。就在宣布商業運營的同時,中石化正式公布了川氣東送的出廠基準價格—每立方米1.51元。事實上,川氣東送的出廠價已是三易其價,并且一次比一次高。
2009年6月,發改委公布《關于川氣東送天然氣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川氣東送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定為每立方米1.28元(含增值稅),具體出廠價格由供需雙方在上下10%的浮動范圍內協商確定。”隨后,中石化宣布,按照上浮10%上限的標準,將川氣東送的出廠價定為1.408元/立方米。而當正式運營時,中石化又再次將出廠價提為1.51元/立方米。出廠價的上調將推高終端價。上、中游價格的上漲必然要傳導到天然氣終端使用價格。目前的價改調價上漲涉及的是工業用戶,民用天然氣的漲價是遲早的事。
中石油則是“老氣、新氣加權平均”的支持者。但加權平均方案,包括化肥、發電行業在內的很多企業人士認為,方案實施后,下游價格一步到位,也將大大增強企業的成本,侵蝕企業利潤。
以上這些探索,對天然氣管輸價改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從整個天然氣產業來看,總感覺到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
●使用廉價天然氣的時代即將結束,漲價,勢在必行。 供圖/CFP
天然氣市場不像原油形成了全球市場,由北大西洋北海布倫特地區的倫敦洲際交易所和美國商品交易所期貨價格在左右全世界的石油價格走勢。天然氣沒有統一的市場,北美地區自給自足,歐洲大量管道輸送以談判確定,亞太的日本、韓國主要以進口LNG為主。這就導致天然氣很難形成統一的價格,管輸價格更是如此。
管輸價格改革的核心是要形成競爭機制。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依筆者拙見,以下幾方面值得商榷。
逐步市場化是趨勢
天然氣管輸定價逐步向市場定價過渡是大勢所趨。一個完善、成熟的天然氣市場,在其上、中、下游必然是有多元投資主體,非壟斷經營。而我國和中游管道運輸企業只有三桶油壟斷經營,通過逐步放開上、中游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加入其中是今后的方向。
當然,在引進其他資本投資之時,要避免一口吃個大胖子,動不動就是上百億元上千億元的項目拋出讓民間資本來投資。可逐步在一些相關領域,一些前期投入不大的項目上,從小到大,逐步孵化出一些成長性強的公司。
與此同時,要建立完善天然氣產業鏈價格體系應用模型,理順權責關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整個天然氣價格模型鏈中的四個價格、四個主體和兩個政府價格規制部門的權責劃分方面,要界定清晰。國家監管部門主要負責價格相關法規的制定監管,國家發改委應制定上游生產商和中游管道運輸商的最高限價,同時出臺下游分銷商、中游管道運輸商、上游生產開發商之間的市場化購銷指導合同范本;地方政府重點核定管網輸配費及本區域內的用戶終端價,從目前的政府管控逐步向市場化放權,通過立法及建立規章規范市場行為,盡量少用政府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預。
中石油供暖季天然氣運營情況
制定管輸價格是重點
我國的管輸費率不是按照管道設計輸氣量收取,而是按照實際輸氣量收取的,實際管輸費一般不能補償管輸業的服務成本。管輸價格調整應由管輸企業根據天然氣管道運輸費=管輸成本+稅金及附加+所得稅+利潤的構成。在核定成本時,要充分考慮管道輸氣相對于其他運輸方式而言有其特殊性,其成本不僅與設備、技術和管理水平有關,而且與一些剛性因素有關。不同走向的管道,建設費用因受沿線地區條件、地形、地貌的影響而不同,進而運行費用也不同。
在充分綜合考慮這些成本因素,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申報,政府部門初核,征求主要用戶意見后,確定最終管輸價格。但在核定管輸價格時,要考慮管徑差別、距離差別等因素,擺脫參照鐵路運價制定管輸運價的舊思維。鐵路是實行全路核算。而管道企業基本上是以其經營的管道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中游管輸收費模式應采取多樣化。特別是按距收費管道,可考慮一步到位與政府補貼相結合,針對多氣源多用戶以及干線、支線或不同用戶結構,應采取不同的收費方式。對于氣區直供用戶應采取“直線”式收費;針對區域支線用戶可對同一地區的用戶實行同一收費標準,不同地區按距離“區域”式收費;對于因用戶數量、類型復雜,操作難度大的,可采用“獨立”式收費等。
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規是關鍵
天然氣管輸定價過程應基本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從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加強三桶油在天然氣領域的服務質量和公平競爭原則;二是要基本保證管道運輸企業最基本的成本和利潤原則;三是要考慮與其他運輸方式經濟性比價,與替代能源掛鉤比值,與輸送峰谷差值,不同距離收費以及市場動態變化和不同用戶結構等的實際原則。
當然,管輸價格要徹底走出價改“兩張皮”的“怪圈”,還有賴于天然氣整體價格機制的理順。而這依賴于統一歸口部門管控天然氣產業鏈的價格,以及完善相關天然氣方面的法律法規。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結合當前的現狀,在天然氣價格的管制、原則、程序、方法等方面從相關法規上進行明確。以立法為基礎對價格進行約束,防止獲取暴利,引導天然氣的有效投資,最終達到放開天然氣的價格管制;發揮市場在天然氣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場機制調節天然氣的價格。特別是在處于壟斷初期的高速的發展初期,應當努力促進非壟斷性的天然氣市場的形成,以提高天然氣的投資效益和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