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羅一鈞,彭海英
(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西贛州34100)
·檢驗與臨床·
沉降式制片技術在痰找抗酸桿菌中的應用
曾江,羅一鈞,彭海英
(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西贛州34100)
目的探討沉降式制片技術在痰找抗酸桿菌中的應用優勢。方法取晨痰標本應用沉降式制片技術與傳統痰涂片方法檢測做比較。結果在本次實驗收集的93例痰找抗酸桿菌標本中,通過沉降式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標本為44例,陽性率為47.3%,而傳統方法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標本為22例,陽性率為23.7%,經卡方檢驗,χ2=11.3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沉降式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率高于傳統方法制片技術的陽性率。結論沉降式制片技術痰抗酸染色可避免紅細胞等干擾,使制片為較標準化,且其陽性率明顯高于傳統痰涂片法。
沉降式制片技術;痰涂片;抗酸桿菌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4.06.038
結核桿菌屬分枝桿菌屬,傳統的抗酸桿菌檢查方法有厚涂片、薄涂片、漂浮法集菌涂片和培養法。痰涂片抗酸染色,鏡檢因其快速、簡便、費用低,而成為臨床上常用的病原菌檢查方法[1-4]。有報道顯示血痰標本涂片陽性率高達32.3%[5],但疾控中心反復強調制片時勿挑取含血標本,因為含新鮮血液的標本中可見到被染色的紅細胞,易干擾痰涂片的鏡檢結果[6,7]。有文獻表明沉降式制片技術在痰脫落細胞檢查中可以有效的避免痰液中血液、口腔雜物等的影響[8],因此本文就沉降式制片技術在痰找抗酸桿菌中的作用進行觀察。
1.1 標本來源2011年1月-2011年6月各科室痰找抗酸桿菌標本共計93例。其中男52例,女41例,年齡17~80歲(36.5±8.56)歲,對每例患者標本同時采取傳統方法制片和沉降式制片技術進行抗酸桿菌檢查。
1.2 儀器與試劑LBP—2801自動樣本轉移機、OLYMPUS CX41、離心機、震蕩器及制片染色機,痰細胞專用保存液,Tris緩沖液,1,4-二硫代蘇糖醇,石炭酸復紅,3%鹽酸酒精,呂氏美蘭液。
1.3 傳統痰涂片抗酸染色方法
1.3.1 涂片用竹簽折斷的毛茬面挑取痰標本,于玻片正面靠右端2/3處中央均勻涂抹成卵圓形痰膜,待自然干燥后做抗酸染色。
1.3.2 抗酸染色初染石炭酸復紅2~3滴,加熱3~5min,待標本冷卻后用水沖洗;脫色3%鹽酸酒精脫色30s~1min;用水沖洗,復染堿性美蘭溶液復染1min,水洗,用吸水紙吸干即可。
1.4 沉降式技術制片制作
1.4.1 痰液處理方法(1)黏液稀釋液,加2毫升1,4-二硫蘇糖醇(DDT)化痰液于痰細胞保存瓶當中,震蕩器震蕩15min左右,置痰液全部液化。(2)過濾標本∶用LBP—2801自動樣本轉移機處理,除去痰液中的黏液絲及口腔中附帶的雜物。(3)收集樣品:將過濾標本2600r/min離心5min,去上清液,震蕩細胞塊至充分混勻,靜置10min,如痰中帶有血液可多次緩沖液洗滌。
1.4.2 沉降制片將免涂玻片(廠家已制作的成品,玻片表面附有黏附劑)放置制片染色板上,并扣上制片染色艙。制成直徑大小為13mm的薄片。
1.4.3 抗酸染色在沉降式制片染色機設定好染色時間及順序。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涂片背景比較:沉降式制片技術,背景清晰,染色深,抗酸桿菌分辨高且避免了紅細胞對制片染色干擾的問題。制片大小,厚薄均一致,無分層(圖1)。傳統涂片中含有黏液絲,雜物的干擾,大小不一致且有分層(圖2)。經過統計學分析:在本次實驗收集的93例痰找抗酸桿菌標本中,通過沉降式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標本為44例,陰性標本為49例,陽性率為47.3%,而傳統方法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標本為22例,陰性標本為71例,陽性率為23.7%,經卡方檢驗,χ2=11.3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沉降式制片技術診斷的陽性率高于傳統

圖1 沉降式制片技術涂片(抗酸染色,1×)(佳能5D2單反相機拍攝)

圖2 傳統制片技術涂片(抗酸染色1×)(佳能5D2單反相機拍攝)
痰涂片抗酸桿菌鏡檢結果對診斷傳染性結核病是一項重要指標。但由于傳統痰涂片方法受技術操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含血液的痰標本,口腔中的雜物,人為染色的差異性等。會造成結果的差異及假陰陽性的出現[9]。應用沉降式制片技術制片染色,可避免人為制片的差異化,消除痰液中血液、口腔雜物等帶來的染色效果的影響[8,10,11]。從而提高痰抗酸桿菌的檢出率,充分發揮痰抗酸桿菌對結核病診斷作用的關鍵。
沉降式制片技術雖優于傳統常規制片技術,但因需沉降式制片染色機及自動樣本轉移機等儀器,尚不能普及基層。但在結核病、傳染病等專科醫院筆者推薦此方法可以提高檢出的陽性率。
[1]邊澤源,楊蕓紅,何川,等.噬菌體生物擴增法直接檢測痰標本中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耐藥性的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 (3)∶219-220.
[2]吳增斌,潘曙明,陳峰.液基薄層細胞學涂片快速檢測痰病原菌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2)∶1206-1207.
[3]李寧,伍嚴安,胡辛蘭,等.液基薄層細胞學涂片快速檢測痰病原菌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3)∶214-216.
[4]楊志勇,楊敏.峽江縣2004~2009年結核病控制項目抗酸桿菌痰涂片鏡檢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6)∶615-616.
[5]李強,陸其斌.影響痰涂片抗酸桿菌檢出率的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64-65.
[6]嚴開斌,張以祥.不同時間段痰標本檢查抗酸菌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4)∶423.
[7]楊新明,鄒文瑋.不同方法檢查痰中結核桿菌的結果及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3)∶303
[8]黃勛福,韓福蘭,吳燕杏.LBP液基細胞學沉降式制片技術在痰脫落細胞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09,9(7)∶22-23.
[9]周祿順.提高肺結核病人痰中結核桿菌檢出率的體會[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26(4)∶449.
[10]何梅,熊錦美,黃傳勝.沉降式液基細胞學應用于宮頸癌篩查的臨床研究[J].檢驗與臨床,2008,46(22)∶119-120.
[11]Lee KR,Ashfaq R,Birdsong GG.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Papanicolaou smears and fluid-based thirrayer system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J].Obstet Cyneco,1997,90(2)∶278-284.
R378.91+1,R446.5
B
1674-1129(2014)06-0746-02
2014-09-02;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