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勛松,金國斌
(江西省腫瘤醫院檢驗科,江西南昌330029)
·檢驗與臨床·
腹部腫瘤患者腹腔引流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王勛松,金國斌
(江西省腫瘤醫院檢驗科,江西南昌330029)
目的分析我院腹部腫瘤患者術后腹腔引流物常見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及耐藥性,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用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對引流物分離病原菌進行鑒定及藥敏試驗,用WHONET5.6軟件進行結果的統計分析。結果在194株分離病原菌中,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62.9%),其次革蘭陽性球菌(27.8%)和真菌(9.3%)。大腸埃希菌(38.7%)和腸球菌屬(20.6%)是腹腔引流物的最主要的病原菌,53.3%的大腸埃希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最敏感;45%的腸球菌屬表現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對青霉素、氨芐西林、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最敏感。結論腹部腫瘤術后腹腔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病原菌耐藥性呈上升趨勢,臨床應高度重視并根據藥物敏感試驗合理選用抗生素。
腫瘤;引流物;病原菌;耐藥性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4.06.045
腹腔感染是腹部腫瘤患者術后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高[1],重癥者極易繼發多功能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病死率高達24%[2]。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及時、合理、有效地選用抗生素對提高腹腔感染性疾病的治愈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為此,我們對近期我院腹部腫瘤患者術后發生腹腔感染的細菌學特點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臨床醫師的用藥提供一定的實驗室依據。
1.1 菌株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腹部腫瘤外科腫瘤患者術后繼發腹腔感染送檢的引流物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相應要求進行病原菌分離培養[3],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復菌株。
1.2 方法對分離菌株用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進行鑒定及藥敏試驗。對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同時檢測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真菌只鑒定,不進行藥敏試驗。
1.3 質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均購自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4 統計方法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WHONET5.6軟件進行結果的統計分析。
2.1 病原菌分離情況共分離病原菌194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122株、革蘭陽性球菌54株、真菌18株,分別占62.9%、27.8%、9.3%。革蘭陰性桿菌占大多數,以大腸埃希菌最多(38.7%)。其次腸球菌屬(20.6%)。真菌以白念珠菌為主,見表1。

表1 腹腔引流物中病原菌分布情況
2.2 分離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在主要分離的細菌中,75株大腸埃希菌產ESBLs的有40株,陽性率53.3%。40株腸球菌共檢出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HLAR)18株,占比45%。分離細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詳見表2、表3。
在分離的194株病原菌中,主要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比62.9%,其中大腸埃希菌75株,占38.7%列第一位,腸球菌屬40株,占20.6%列第二位。與文獻報道相同[4]。大腸埃希菌與腸球菌屬都是腸道正常菌群,屬于條件致病菌,而腹部腫瘤患者外科手術復雜、范圍大、術中暴露時間長,并且消化道腫瘤手術非無菌手術等因素極易引起術后腹腔感染。另外,真菌分離18株占9.3%,這可能與腫瘤患者抵抗力差或盲目大量抗菌藥物的使用,以及長時間留置導管有關,也呈上升趨勢,值得關注。
革蘭陰性桿菌中75株大腸埃希菌產ESBLs有40株,陽性率53.3%。對哌拉西林、環丙沙星和第三、四代頭孢菌素耐藥率都大于70%。對慶大霉素也有48%的耐藥率,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較低。這是因為ESBLs是一類由細胞質粒介導的能水解頭孢菌素和單環酰胺類抗生素的β-內酰胺酶,破壞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但能被β-內酰胺酶抑制劑所抑制,同時產酶菌株常伴有對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藥物的協同耐藥[5],使得治療中抗菌藥物的選擇范圍更窄,表現出多重耐藥。阿米卡星、加酶抑制劑復合藥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大腸埃希菌的最有效藥物。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氨基糖苷類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都比較低。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也出現了對亞胺培南7.1%的耐藥率,值得關注。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率都比較低。
革蘭陽性球菌中腸球菌屬也是腹腔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其耐藥機制復雜,對多種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藥性,且容易被誘導產生新的耐藥性[6]。分離的40株中對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HLAR)18株,占比45%。對環丙沙星、四環素耐藥率都大于30%。青霉素、氨芐西林、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做為腹腔腫瘤術后腹腔感染的首選抗菌藥物,與文獻報道相符[7]。分離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40%。由此可見,腹腔腫瘤術后引起腹腔感染多為醫院感染菌種,對常見抗生素耐藥嚴重,往往表現為多重耐藥。
因此,腹部腫瘤術后應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減少導管在體內的留置時間,降低術后感染率。臨床醫師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生素,避免盲目、濫用抗生素,減少多重耐藥菌株的產生、蔓延。

表2 122株革蘭陰性桿菌對常見用10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3 54株革蘭陽性球菌對常用9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1]Grant SW,Hopkins J,Wilson SE.Operative site bacteriology as an indicator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edective colorectal surgery[J].The Am Surg,1995,61(10)∶856-861.
[2]Wittmann DH.Intrabdominal infections-introduction[J].Word J Surg, 2008,14(3)∶145-146.
[3]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51-753.
[4]Michear L.Current management of severe intra bdom inalinfection [J].Current Surgery,1998,55(2)∶39.
[5]胡麗華,周建英,吳佳麗,等.超廣譜β-內酰胺酶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5)∶281-282.
[6]楊青,俞云松,倪語星,等.2007年中國CHINET腸球菌屬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9(3)∶175-179.
[7]洪玲,解佳妹.我院2009年度-2013年度腸球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93-294.
R446.5,Q939.92,R446.19
A
1674-1129(2014)06-0760-02
2014-08-27;
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