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佰明LIU Bai-ming;于芳YU Fang
(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 100226)
(Beij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100226,China)
2006 年教育部、財政部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中央在示范院校中的辦學理念,主要是產業結合、特色鮮明、就業率高的專業,以此提高示范院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1]自此,專業群建設便成為高職院校在教學改革中的熱門話題了。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以下幾點對計算機專業群建設做一些分析。
全國高等教育國模在不斷擴張、辦學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各高校的壓力也不斷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對辦學建設的投入。因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經濟學概念被廣泛運用到高等辦學實踐當中。這也是現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實行集群化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計算機專業集群化建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逐漸成熟起來,產業化不斷升級等都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集群化方向發展的根本依據和動力。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賦予高職教育的使命就是沿著區域產業化的道路發展,在經歷擴招、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的十幾年里,很多高職院校都經歷了從“粗放式”到“集約式”的轉變。這種轉變也是高職教育的一場改革,也是高職專業的集群建設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專業群”肯定不是若干專業的簡單拼盤,否則名義為“群”,實則是以“群”的名義重新切割教育資源、鋪排專業分布,對專業建設本身沒有實質性意義。目前,國內學界對專業群的界定,總體上認為專業群是若干相近專業組成的集群。一般又認為“相近專業”是指有著共同的資源基礎、技術基礎和社會關聯基礎相近,能在同一實訓體系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各專業,典型表述的如應智國提出:專業群所涵蓋的可以是同一學科體系的專業,也可以是不同學科體系的專業,其范圍可以用是否能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實踐性教學加以界定。還認為專業群對應的是產業鏈,典型表述的如劉家樞認為:專業群對應的是經濟發展的產業鏈。再如劉瑞軍認為,專業群與崗位群對接觀點,即專業群的建設要植根于職業崗位(群),與職業崗位(群)保持一致性[2]。這些認識,可以歸結為學界的共識:形成高職專業群的相近專業不是以學科分類為依據,是可以跨學科、跨大類專業集群建設,專業群應對接區域產業鏈條,與崗位群銜接。
根據相關數據,不難得出,高職院校設置什么樣的專業群都需要依據地方產業發展的前景等進行,所以,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專業群”是高職院校為滿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建立的,我們只有立足自身辦學條件和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學生對“崗位群”的適應能力,以此形成“積聚效應”。為了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就需要以特色優勢專業為龍頭對若干企業崗位群的專業進行集群。這樣才能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征和辦學定位。
目前,北京市有高職(含專科)院校26 所,其中公辦17 所(含專科1 所),分別是: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體育職業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專科)民辦9 所,分別是: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新圓明職業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本文所述內容僅針對16 所公辦高職及9 所民辦高職即25 所高職院校。在這25 所高職院校中,開辦計算機類專業的學校有10 所公辦。8 所民辦,所以本文僅僅對這18 所高職院校而言。
3.1 尚未建立計算機專業群 通過調研,在這18 所高職院校中,有三分之一的高職院校未建立計算機專業群,對專業群的認識僅處于“聽說過”狀態,認為計算機專業群就是若干專業的拼湊和組合,依然按照傳統模式進行計算機專業建設。同時近幾年隨著生源下降,出現了一系多專業現象,例如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吉利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學院等均將信息類和工程類專業合到一個系,組建信息與工程類大系。
2010 年以后,北京高職院校計算機類生源報道情況大不如以前,計算機類專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諸多挑戰,面對挑戰,一些院校選擇了增設方向,加開新專業,放棄部分老專業的方式,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現的問題,但事實上大多數院校并沒有找到“破局”的方法,更沒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總所周知,今天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從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進入到依靠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內涵式發展階段,過去部分院校提出的以數量求生的口號已經不可能,因為高職生源數量再不可能出現2000 年到2010 年這十年的宏大場面,隨之而來的是生源數量縮減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如何辦出特色已經成為擺在全體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共性課題。
筆者認為,做好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內涵的切入點。
3.2 計算機專業群的管理與運行存在不足 北京三分之二的高職院校已經把群建設納入到學校的發展規劃中,從機制上建立了完整的專業群,但是在建設的思路上實際還是停留在傳統模式上的。因此,在對專業群的組織架構、認識安排以及待遇薪酬等專業群的管理與運行等方面,我們都存在很大的欠缺。為了改變現狀,就需要我們突破單一的資源共享等建設的傾向,要專業靈活的調整專業群建設,這樣將會以更加開放、更加寬闊的視野看待專業群建設,甚至能顧同時減少不同的專業群建設等。
3.3 計算機專業群評價機制尚未建立 專業群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時專業群建設的主要依據,也是計劃和實施過程中具體成功的體現。其中,專業群建設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評價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因此需要我們按照專業進行建設,關鍵是如何完善專業群建設的評價機制。筆者認為北京高職院校就需要制定一套屬于自身的切合實際的專業群建設評價體系和標準,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專業群建設,還能帶動整個學校的教學水平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首先,項目組設計的只是專業群年度建設評比計分標準;其次,評比把項目都量化成為分數;最后,有些專業群的專業數和教師數相差懸殊,不能更好地體現公平性。
3.4 計算機專業群的專業劃分合理性不夠 計算機專業群建設,我們不難發現是和計算機相關的專業群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活動,也是形成北京市高職院校的專業集群化的資源整合優勢。所以,同一個專業群的很多專業因為有著相同的行業基礎和行業背景,很多專業內部又存在著共同的核心。但是,由于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群沒有得到明確的劃分,就很牽強地把一些不相關的專業劃分到同一個專業群里,就使得資源得不到共享,能夠發展的行業也得到了一定的限制。當然,很多專業群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我們就需要充分發揮專業群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
總而上述,我們不難看出計算機專業群建設就是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發展新要求而滋生出來的新生事物,因此具有傳統行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同時這也是一項復雜的的系統工程,以此打破我國一直延續的傳統模式,雖然對學校的管理和組織架構等都帶來一些沖擊。但是,在建設實施過程中,我們只有堅定信心,確定各個階段性的重點目標,才能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取得經驗,這樣才能促進專業群的平穩有序進行。
[1]教育部、財政部.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Z].教高[2006]14 號.
[2]劉瑞軍.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內涵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探索.遼寧高職學報,2012(14):1-2.
[3]應智國.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6(5):33-34.
[4]劉家樞.專業群建設:高職院校戰略管理的重要創新[J].遼寧高職學報,200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