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李明
1.資陽市雁江區婦幼保健院,四川資陽 641300;2.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資陽 641300
65例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文英1李明2
1.資陽市雁江區婦幼保健院,四川資陽 641300;2.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資陽 641300
目的對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探討。方法通過回顧分析,將該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診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體患者均使用降糖藥物,治療期間,觀察并記錄患者使用降糖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結果65例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以代謝、營養障礙、神經系統受損為主。其中,19(29.23%)例患者出現了代謝障礙,15(23.08%)例的患者出現營養障礙,7(10.08%)例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受損,24(36.92%)例的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8%。結論降糖藥物的使用會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各種不良反應,為改善這一現象,臨床醫護人員有必要加強用藥監管力度,合理控制好用藥劑量,盡量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糖尿病;降糖藥物;不良反應
眾所周知,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遞增,給社會造成嚴重負擔。就我國現階段醫療水平來看,對于糖尿病患者,多采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1]。然而,有研究發現,降糖藥物的長期、大劑量使用,會導致患者出現各類不良反應[2]。在該文中,筆者通過回顧分析,將該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診的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接診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體患者入院后經常規檢查,均已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65例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患者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5.5±3.6)歲。病程:3個月~16年,平均病程(8.0±6.3)年。排除心、肺、肝功能障礙者以及存在血液性疾病的患者,全體患者均知曉該次研究詳情,正式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參與該次研究。
1.2 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對該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診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住院資料進行采集與整合。分析總結患者住院期間使用降糖藥后的不良反應,并根據國家衛生部不良反應對入選資料進行篩選。入選資料需滿足以下標準:①ADR(Adverse Drug Reaction)明顯自開始服藥后才發生的。②符合ADR的類型。③停止用藥后該癥狀明顯改善。患者的ADR類型,主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監測合作中心的ADR分類法進行分類。
65例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以代謝、營養障礙、神經系統受損為主。其中19(29.23%)例患者出現了代謝障礙,15(23.08%)例的患者出現營養障礙,7(10.08%)例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受損,24(36.92%)例的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8%。
3討論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該疾病的發生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3]。目前,由于社會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人類生活方式與飲食方式越來越不健康,再加上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快,國內糖尿病發病率與日俱增,成為醫療資源的主要消耗著,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社會負擔。考慮到糖尿病的治療需要長期或終身服藥,因此,降糖藥物使用的安全性逐漸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研究資料顯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現如低血糖一類的不良反應。經分析,該現象的發生,或許與2型糖尿病的年齡分布有一定聯系。此外,有研究發現,與糖尿病有關的致命性低血糖,患病風險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性。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長,因此多伴有一定的自主神經紊亂[4]。同時,低血糖的臨床癥狀并不典型,患者通常會表現出多種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與體征,甚至會發生精神失常,所以容易被誤診為心腦血管類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的對癥干預,進而導致病情加重。由此看來,臨床在使用降糖藥物時,醫護人員有必要充分了解相關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提高防范意識,當患者出現異常,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盡早采取正確措施進行處理。
從藥物的類型上來看,多數不良反應都與磺脲類藥物的使用有關[5]。磺脲類藥物極易引起低血糖一類的不良反應,以磺脲類藥物為主的降糖藥物如格列本脲等產品,藥效周期長,降糖速度快,療效十分顯著,這類藥物的藥理作用,是降低代謝降解速度與腎小球排除率,非常容易引起低血糖的發生。另外,老年患者多數自身帶有腎功能不全者,因此很容易致使降糖藥物在體內大量積累,進而引發低血糖。
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屬于氨甲酰苯甲酸的衍生物,是目前出現的新型降糖藥,能有效刺激胰島β細胞,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藥效與磺脲類藥物比較類似,不過該藥物并不能獨立刺激胰島素的釋放,也不會促進胰島素生物的合成。也就是說,該藥物促進胰島素的釋放,主要結合血漿葡萄糖含量產生變化,所以并不會引起低血糖的發生。
降糖藥物的胃腸系統紊亂,多由α-糖苷酶抑制劑所致。該類藥物會抑制小腸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進而致使腸腔內積累大量未消化的糖類,進而加劇腸內細菌的發酵,最終導致患者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通常情況下,這類不良反應并不嚴重,多數患者可自行適應。
雙胍類降糖藥物容易引起大量嚴重的不良反應,老年患者耐受性低,容易出現生命危險,因此該藥物現在已逐漸被其他藥物給取代。相較之下,同類二甲雙胍的不良反應率明顯更低,不過藥效并不顯著,已逐步被臨床棄用。
綜上所述,降糖藥物的大量使用,會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對于耐受性低,機體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臨床用藥務必格外謹慎。部分不良反應會產生嚴重后果,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防護意識,密切關注患者臨床表現,一經出現任何異常,則及時做出準確診斷,并采取一定措施多加干預。另外,2型糖尿病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逐年遞增,醫護人員應進一步加強對降糖藥物的認識,提高用藥安全性,最大化降低不良反應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1]李喜艷,馬升霄.降糖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5):74-75.
[2]卞加明.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創新,2012,9(21):94-95.
[3]傅曉瑩,鄧海鷗,楊華章.鹽酸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0,3(15):451-453.
[4]王心怡.影響糖尿病患者降糖藥物治療依從性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3(21):527-528.
[5]張艷紅.降糖藥物在治療糖尿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1):161.
R587
A
1672-4062(2014)12(b)-0011-01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