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瀾
(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福建福州,350000)
高中化學必修模塊是高中化學課程為保障全體學生學好化學知識、建立化學思維打下基礎的具體體現,是學習化學鏈條中的關鍵性和樞紐性的環節。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模塊中的《化學1》和《化學2》,一方面它們形式上雖然是獨立的,內容上卻有著密切的聯系,《化學1》是《化學2》的基礎和反映,《化學2》是《化學1》的補充和深化;另一方面,兩者實質上構成一個整體,它們滿足了后續課程對化學知識結構的要求,以及建立化學思維的需要。要順利進行高中化學教學,做好《化學1》和《化學2》的教學銜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首先,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中,高一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高一化學不僅具有承接初中和開啟高中學習內容的功能,而且高一化學的知識難度、思維跨度讓中學生深感困惑與畏懼。《化學1》全部內容與《化學2》大部分內容又恰恰落在高一階段,因此就賦予了《化學1》和《化學2》在整個高中化學學習地位的重要性。其中,《化學2》延伸了《化學1》的教學地位,它既包含著必修課程中的核心理論知識,又在必修和選修之間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其次,《化學1》一開始就充當了“鋪路石”的角色,其內容具有基礎性、實用性、關鍵性等特點,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使學生明白化學學科的重要意義,并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現象,讓學生感覺化學學習有用。而《化學2》猶如給“鋪路石”添加“黏合劑”,進一步鞏固了化學的地位。兩者在教學中缺一不可又相互支撐。
最后,目前在高中會考中,《化學1》和《化學2》比重共占90%,其中《化學1》是重中之重。在近幾年高考理綜化學試題中,《化學1》《化學2》比重占60%左右,而《化學2》比《化學1》更進一步、更深一層,可以說這和高考要求的必修、選修各模塊均有聯系。由此可見,無論今后是否選擇學習理科,學生都無法忽視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
《化學1》《化學2》作為必修教材,主題突出,難點分散,兩冊教材遵循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體現了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的合理銜接,構成了整個高中階段化學學習的基礎,為后續高中化學選修模塊的學習提供了較好的保證。
《化學1》《化學2》不以單純的知識為線索簡單地組織教材內容,而是把體現化學發展和化學與社會這兩個主題的一系列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如《化學1》中的在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從傳統礦物到信息材料,《化學2》中的微觀結構與物質的多樣性、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等主題,融合了大量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化學學科重要意義和學習化學重要性的認識。
《化學1》《化學2》在相關知識材料的安排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冊教材分層有致,布局合理,順應了學生能力的要求與發展。例如關于“化學反應”的知識,在《化學1》中描述了有關反應中原子的外層電子發生變化,不同于初中所學的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從而引出氧化還原反應;物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有些以離子態進行,需要學習離子反應,這些內容多是基礎性介紹與學習。到了《化學2》,強調的是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會發生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變化的實質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要求學生感性認識、定性分析化學反應的快慢,并通過化學反應限度建立化學平衡及其移動的概念等,從理論上深刻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化學2》除了相同知識內容有銜接外,對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歸納也做足了鋪墊。此外,除了《化學1》與《化學2》之間的銜接外,同一冊必修教材上也有層級的銜接。例如“電解質”的知識,《化學1》專題1在物質分散系中以電離角度對電解質提出定義,專題2中的離子反應則是從導電角度再次提到電解質,為進一步學習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奠定基礎。
在兩冊教材中呈現了各種欄目,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與學的方法,可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探索能力。
由表1中數據可以看出,教材中大部分欄目數量相近,說明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到教與學的連續性與一貫性,而差異之處則很好地體現了教材內容的銜接。如《化學2》中“拓展視野”比《化學1》多出近一倍,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高觀點、大視野、多角度地認識化學學科,在知識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方法;也可以讓人感受到自主學習的空間在擴大,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欄目獲取各自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如實踐性的欄目設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等。

表1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經驗記憶水平向主動學習知識的探索理解水平轉變,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更應該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和剖析所學內容。
為何大部分學生覺得高中化學難?關鍵在于初高中教材有部分內容脫節。福建省初中化學使用的是粵教版教材,而高中則使用蘇教版教材。教師除了要熟悉初中教材體系和化學課標對學生學習化學概念和知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起點教學”,即起點應低、起步要小。好比開手動檔汽車,起步要慢、穩,否則就會熄火,教學也是如此,如果一開始太難、太深、太快,會事與愿違。
《化學1》在專題1就以“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為主題,運用多彩的化學物質圖片展示物質世界,又從“物質的分類與轉化”入手,恰當鋪墊,幫助學生溫故知新。通常專題1在教學上所花費的課時數也較多于其他專題。而到《化學2》教學時,也依舊未脫離“起點”的要求,以“微觀結構與物質的多樣性”切入,與《化學1》的專題1相對應,承前啟后、由淺入深。
高中必修教材的教學應以課標為基準,處理好教材內容,不能隨意加深和拓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上注意把握“深淺”,懂得“取舍”。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在《化學1》中多個專題都出現,在教學中不必馬上引入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較復雜的計算,以及“單線橋”等內容,這些內容可在《化學2》選修模塊的學習中再逐步引入。不可能講全、講透的,那就不必多講,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限,因此應尊重教材的設置,分專題、分步驟、分層次教學。總之,不要短時間就將內容講得很深、很難,要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
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高中必修教材中模糊了演示實驗,提倡學生探究實驗,因此教學方法也應當作出相應改變。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思考、邊思考邊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指路人,學生是主體,教師可按照“精心設計—活動探究—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當然,《化學1》的演示、探究實驗多數能直接操作,而到了《化學2》,課堂上無法演示的(如分子間作用力)、有關反應機理(如酯化反應的脫水方式)、有毒(如苯的性質)等實驗明顯增多,那么就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手段,使用視頻、flash動畫演示、網絡等資源。同時也應充分利用教材設置各欄目,由“交流與討論”導出“問題解決”,進而到“整理歸納”,使教學事半功倍,成效顯著。
高中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在三個不同年級表現不同。學習《化學1》時,學生剛步入高中,對學習充滿了新鮮感,興奮的心情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態度,但多數學生的學習還是要依賴老師。高二階段學生熱情已淡去,既沒了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是一個易出現“分化”時期。因此,學習《化學1》時,主要要求學生了解各物質性質,從而了解一類物質的所有類似性質,以記識為主,并在教師指導下,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掌握不同的學習行為和思維要求,了解“怎么學”的方法。到了《化學2》,應在“怎么學”基礎上要求“理解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反應原理和物質性質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更需要學生拓展知識面,學會反思,提高分析應用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化學的學習得一步接一步,不可有一絲松懈;一環扣一環,不可掉鏈脫節。教師在高中化學必修部分更應該做好教學銜接,對教學負責,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1] 謝鴻雁.高中化學必修模塊《化學1》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
[2] 葛修海.淺談蘇教版高一化學新教材的設置結構[J].學園,2012(24).
[3] 成嫻.如何做好高中化學(蘇教版)必修二教學[J].高考:綜合版,2012(11).
[4] 王祖浩.蘇教版《化學1、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