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治平
綜合標準化也表述為標準化系統工程。
綜合標準化從系統出發,用系統方法處理協調標準綜合體內互為關聯互為影響要素。
綜合標準化實質上就是標準化系統工程,即運用系統工程原理來處理標準化問題。綜合標準化就是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將研究對象看作一個系統,采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對其組成部分和性質進行有目的的研究,通過構建標準綜合體實現標準化的各項活動。
標準化專家李春田教授介紹了綜合標準化引用的系統工程技術:決策分析、系統分析、網絡計劃、多目標規劃、參數最佳化、模塊化原理與方法、技術經濟評價、計算機技術等8類[1]。綜合標準化工作者需要認真學習,將系統工程技術結合項目課題,創新自身行業的標準化升級。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論”的簡稱,是中國著名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國HULL大學提出的。它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尤其是觀察分析帶復雜特性的系統時,WSR體現其獨特性,并具有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是多種方法的綜合統一;根據具體情況,WSR將方法組群條理化、層次化,起到化繁為簡之功效;屬于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東方系統思想。
WSR系統方法論不僅考慮物和技術的因素,還表述了事和人的因素,該方法論認為處理任何復雜社會問題,都需要充分懂物理、明事理和通人理。
物理:指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具體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知識,解釋客觀物質運行的法則和規律。
事理:指管理和做事的道理,具體是應用管理科學和系統科學方面的知識分析系統的組織結構。
人理:指為人處事的道理,即運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分析人的心理活動和群體的組織關系。
物理、事理和人理是系統管理或實踐需要綜合考慮的3個方面,其相關內容雖易于理解,但具體實踐過程應根據實踐領域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靈活變動。作為一種綜合集成的系統方法,WSR系統方法論的應用涉及系統開發、系統設計、系統評價等多個方面。

表1 物理、事理和人理的內容
國外學者將WSR與TOP(Technic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Personal perspective)、TSI(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一起列為整合系統方法論一類。WSR方法論認為,現有的一些系統理論和方法盡管對那些表面上看來物理結構、甚至事理結構比較清楚的問題分析起來可行,但實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忽視了或不清楚人理而事倍功半。從問題結構來看,傳統的系統分析方法適合解決結構化的問題,或者說機械的可還原的問題,而對現實大量存在的非結構、病態結構的問題,如大量的社會、經濟、環境和管理問題等,靠原來的“硬”方法或“軟”方法是不夠的,特別是對那些議題(Issue)和堆題(Mess)一類的系統問題更是如此。
顧名思義,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就是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決問題的一種系統方法論。“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就是WSR方法論的實踐準則,形容一個人的“通情達理”,就是對其成功實踐了WSR的概括。
四原則指:綜合原則、參與原則、可操作原則和迭代原則。
在每一個階段對物理、事理、人理三個方面的側重亦會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在一個階段三者同時處理妥當。系統實踐中對于極其復雜的沒有經驗的情況,需要“摸石頭過河”,付出一些代價是難免的,不可能洞察一切,但實踐人員應盡可能地做到事前想周全。
2.2.1 W層次
知識、調查、認識;
產業鏈表征環節;
需求調查環節;
標準綜合體建立環節;
標準協同制定環節。
2.2.2 S層次
產業鏈表征環節——基礎(目標需求獲取);
需求調查環節——關鍵(確定標準需求);
標準綜合體建立環節——核心(以產業鏈和模塊化方式構建標準綜合體);
標準協同制定環節——主要任務(在時間參數設定的基礎上,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和項目績效評價等工具,制定標準協同的關鍵路徑)。
2.2.3 R層次
產業鏈表征環節(市場利益協調和區域合作共生);
需求調查環節(人員協調安排);
標準綜合體建立環節(理關系,包括整體協調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等內容);
標準協同制定環節(側重理清各層面人理關系)。
WSR系統方法論的內容易于理解,而具體實踐方法與過程應按實踐領域與考察對象而靈活變動。WSR方法論一般工作過程可理解為這樣的七步:①理解意圖;②制定目標;③調查分析;④構造策略;⑤選擇方案;⑥協調關系;⑦實現構想。
協調關系不僅僅是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實際上協調關系可以是協調每一步實踐中物理、事理和人理的關系;協調意圖、目標、現實、策略、方案、構想間的關系;協調系統實踐的投入(input)、產出(output)與成效(outcome)的關系。
2.4.1 WS常用方法
有關處理物理的方法主要用自然科學中各種科學方法。而事理主要使用各種運籌學、系統工程、管理科學、控制論和一些數學方法。特別是近年來軟計算方法(進化計算、模糊計算和網絡計算等),各種模型和仿真技術等,還有一些定性方法以及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如特爾斐法、層次分析法都是經常采用的。
2.4.2 R人理的考慮
人理可以細分為關系、感情、習慣、知識、利益、斗爭、和解、和諧、管理等。
2.4.3 工具
包括:斡件(orgware)、和件(harmonyware)、習件(habitualware)、談件(negotiationware)、心件(heartware)、知件(knowware)、群件(groupware)、社件(socialware)、議件(meetingware)、斗件(conflictware)、人件(peopleware)。
綠色船舶標準化確立不同等級標準后,就面臨達到高一級標準具體路徑手段選擇。比如,要減低排放,可以在每條船上動力源出口對排放物質處理達標后再對外排放,也可直接使用高等級燃料,將凈化功能轉化為煉油工業的產品升級。這些協調可以由行政的手段發揮作用,更多的可能性是依賴市場博弈。各種方案的技術經濟權衡,在發展中走循實際的道路。很多問題有賴于日后完善的解決方案。
為避免不同海域壓載水排放的生物入侵,最近更多看到的是對排放的壓載水進行物理性、生物性的處理,不僅需要增添適合的設備,運行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也有研發無壓載艙船型的試驗性成果出現,不用水壓載也就沒有壓載水處理的問題了。但是一項新技術要成熟,真正走入商業化階段不是簡單的,并不是由于政府干預,而是取決于科技創新與企業家大膽開拓精神。競爭性的私標準在此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所說的標準化系統協調,就是天時地利順勢而為,在現實社會經濟大環境下作出合乎趨勢的正確選擇。
“目標型”(GOAL-BASED)標準是什么概念?打個簡單的比方,在游人經常光顧的懸崖上,為防止事故發生,政府部門如果出臺一項規定要求“裝設高度不低于1米的欄桿”,則為描述性/指令性標準(Prescibe requirements);如果規定“裝設欄桿,其高度應足以防止人員跌落。”,則為目標型標準。
那么如何判斷是采用“目標型”標準還是指令性標準呢?最理想的情況是,政府部門制定的標準即有清晰的目標,又有可操作的指令性要求。比如說IMO對船舶消防制定的SOALS公約第II-2章,就是即有對船舶消防系統的整體目標要求和功能性要求,也有非常具體的指令性要求,即便于理解和執行,也便于修改和完善。當然,現實中大多數情況并不是完全理想的,有的只有指令性要求,但目標并不清晰,比如IMO對船舶救生系統的要求;而有的只有目標型要求,而沒有具體的指令性要求,比如這次IMO搞GBS所仿效的英國政府的航空管理部門,因為具體的技術參數完全掌握在全球少數幾個大的廠商手中,也基本在設計標準和修理方面負起了責任,政府部門不能、也沒必要再出臺具體的要求;當然,最差的情況是政府部門即沒有目標型要求,也沒有指令性要求,如IMO對船舶結構的要求,完全認可民間組織船級社所制定的規范。
事實上,我們確實在應用標準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同的境況,不明確不理解標準的目的目標,照搬硬套會非常可笑,不合時宜。不知道變通的路徑如何選擇。而有籠統的目的目標,沒有具體套用直接選擇的應用模塊又不利于效率提升。因此,實際標準模塊中兼顧兩者,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船舶綠色等級的確定本身就是一個縝密思考逐步完善的過程,要客觀、公平、公正無漏洞。一艘船的排放除了其容載量,還與動力配置與航速有關。有些船東試圖用降低主機功率配置與降低測試船速來獲取虛假的船的排放指標,這就必須有合理統一的度量測試標準,公共標準的公平嚴肅性可見一斑。
在一些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管理比較成熟。我國推了很多年難見大面積成功的時間表。煙控計劃也是屢經利益博弈,時進時退收效緩慢。這就需要從人理維度,摸準脈絡,點準穴位,從管理體制機制著力加以落實。而綠色船舶標準化對船上垃圾分類處理的多維度管理,可以落到實處,實現海上環境保護的有效提升。
綠色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是一項反映船舶性能裝置硬件能效水準綜合分級標準,是WSR物理事理維度系統進程。在人理維度,綜合體標準——船舶能效管理計劃SEEMP(Ship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Plan)船舶能效運營指數EEOI(Energy Efficiency Operational Indicator)應運而生,對應配套雙管齊下,三維同步實現了管理軟件的系統控制。在船舶運營環境保護標準模塊中,同樣在WSR三個維度四個環節七個步驟循環推進綜合協調,實現了綜合標準化協調性特征。
綜合標準化某些項目由于涉及寬泛,關系復雜,也許為標準模塊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性與可能性,相關標準通過協調制定出來,以后某些情況變化發展,也須視情況從分立而治到整體綜合聯動協調修訂,模塊化分包責任制要長期堅持,不要虎頭蛇尾。
綜合標準化除了目標導向特征外,系統協調是運行中的又一明顯特征。綜合標準化系統技術8種工具,是我們的探索重點,而WSR是可以嘗試的一種系統方法。系統技術的精當運用將會展現綜合標準化的科學性價值性,結合企業動態理論及模塊化實踐,會不斷涌現綜合標準化的成果與我國標準化真實進步。
[1]顧基發,唐錫晉,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 系統方法論綜述[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7,12.
[2]顧基發,唐錫晉.物理-事理-人理 系統方法論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春田.現代標準化方法--綜合標準化[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4]張錫純.關于標準化系統工程及其研究對象的探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