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歐
(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
標準是人們進行貿易流通、技術交流和具體行為的準則,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每年都要制修訂大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承擔著我國大部分國家標準、部分行業標準的出版工作,作為編輯,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標準,在標準編輯加工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問題,如:前言中未給出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列項不加引導語,章條號不連續,文末不加終結線等。筆者認為有必要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總結出幾點呈現給大家,一來對廣大標準起草人的標準起草工作提供一點幫助,二來希望可以提高同行編輯加工標準的效率。
標準名稱應簡練并準確地表達出標準的主題。標準名稱的形式一般分為一段式、兩段式和三段式,其英文譯名也應采取相應的形式。而標準報批稿中有時會出現標準名稱與英文譯名形式不統一問題。
示例:

示例中標準中文名稱為兩段式,而英文譯名為一段式,兩者不統一。可將英文譯名改為兩段式:3D braided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Test method for tensile properties。
另外,標準條款中術語有時與標準名稱中術語不統一,術語和定義一章中術語的英文對應詞有時與標準英文譯名中術語不統一,這些都是曾在標準報批稿中出現過的問題。
代替標準的前言中,應列出當前版本與先前版本的主要技術變化(刪除、增加和修改),并加括號進行如下相應注釋:
a)刪除先前版本技術內容:列出先前版本的有關章條或附錄;
b)增加新的技術內容:列出所涉及的當前版本的有關章條或附錄;
c)修改先前版本的技術內容:列出所涉及的當前版本的有關章條或附錄。
一些標準未對技術性變化給予對應的加括號注釋;有的未按規定正確注釋;
有的雖注釋,但所列章條號與正文不一致。這種問題,標準中比較多見。另外,技術性變化內容有時是加引號“”引用文中條款內容,但有時引號內容與正文內容不一致。這些問題皆應加以避免。
不注日期引用文件意味著,當規范性引用時,可接受所引文件將來的所有變化,或當資料性引用時,不提及被引用文件中的具體章、條、附錄、圖、表等編號。標準從起草到發布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在這期間,引用的文件可能出現代替版本,而其名稱有時會改變,造成規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所列文件的名稱不準確。因此,對不注日期引用的文件,應認真核對有無代替文件,如有,應以代替文件名稱為準,避免錯誤發生。
有時也有這種情況,起草人希望將注日期引用的文件日期改為該文件最新版本日期,這時,不應草率地修改引用文件的日期,而應與起草人核實文中引用內容在新舊版引用文件中有無變化,如章、條編號,技術指標、要求等,最終確定是否可更改引用文件所注日期。
有些標準起草人有個誤解,認為規范性引用文件清單中,應先列強制性標準,再列推薦性標準。
示例1:

示例1中兩個強制性標準被列在最前面。其實,GB/T 1.1—2009規定,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應按標準順序號排列,并未對強制性標準做特殊規定。所以,兩個強制性標準也應按順序號排列。
此外,可能是出于重要程度考慮,有些行業標準在清單中,將引用的本行業標準置于其他行業標準之前,這也是錯誤的。因為GB/T 1.1—2009規定,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其他國際標準應先按標準代號的拉丁字母和(或)阿拉伯數字的順序排列,再按標準順序號排列。
示例2:

示例2是一個有色冶金(YS)行標中規范性引用文件清單,它將引用的有色標準置于建筑工業(JG)行標之前是錯誤的。因為按拉丁字母順序,JG應排在YS之前。
懸置段是存在于章標題或條標題與下一層次條之間的段,它使其他標準對其引用時可能發生混淆。
示例:

示例中“檢驗流程見圖2?!睘閼抑枚危渌麡藴视麑ζ湟脮r無法準確給出其所在章條編號(不能稱其在第4章,因為第4章還包括4.1和4.2內容)。處理這種問題,可將懸置段編號并加標題“4.1 檢驗流程”,并將4.1和4.2重新編號為4.2和4.3。將懸置移至別處或刪除,也是避免混淆的一種方法。
某章或某條下一級各條的標題設置與否應遵循統一原則,即要設各條都設,或都不設,而許多標準并未嚴格執行這一原則。
示例:

示例中,4.1.1、4.1.2、4.1.3無標題,而4.1.4有標題,違背了上述原則。我在與技術委員會或起草人溝通中發現,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對上述原則的重視程度不夠,標題不好總結也是通常的理由。此類問題在我看來更像是“態度問題”。
另外,有些標準在無標題條下再設下一級條,也是有悖于GB/T 1.1—2009規定的,這樣設置的結果是產生懸置段。
每個附錄在前面條款中都應被提及,并且被提及的順序應是附錄A、附錄B、附錄C……有些標準恰恰未遵循此原則,要么條款中未提及,要么出現次序錯誤。其中一個原因,有的起草人認為附錄應先排規范性附錄,再排資料性附錄。比如某標準有資料性附錄和規范性附錄各一個,起草人想當然地將條款中先出現的資料性附錄命名為附錄B,后出現的規范性附錄命名為附錄A,這種錯誤時有出現。
條款中對附錄的提法“見”和“參見”是有區別的。當提及規范性附錄時用“見”,見示例1;當提及資料性附錄時用“參見”,見示例2(示例1中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示例2中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
示例1:

示例2:

資料性引用的文件,或標準起草過程中依據或參考的文件可作為參考文獻列于最后一個附錄之后。但許多標準卻不加區分,只要是標準中出現的文件,全都列入規范性引用文件清單。這里特別提醒大家,以下文件應列入參考文獻,而非規范性引用文件清單:
a)章條注、圖注、表注中提到的文件;
b)資料性附錄提到的文件;
c)示例使用或提到的文件;
d)“術語和定義”一章中定義后面方括號中列出的該定義所出自的文件;
e)摘抄形式引用時,方括號中標出的摘抄內容所出自的文件。
標準事關重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起草人和編輯標準的人員對標準的質量都負有責任。認真學習“標準的標準”——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對從事標準工作幫助很大。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把各自的經驗、心得提供出來共同分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2]白殿一.標準的編寫[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