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蒙,董長青,蒲 毅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 天津300300)
日本汽車企業綠色采購實踐研究
吳 蒙,董長青,蒲 毅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 天津300300)
以我國汽車工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瓶頸為切入點,對綠色供應鏈概念以及綠色采購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并以豐田汽車公司、本田汽車公司這兩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車企業為例,對其綠色采購實踐相關內容及要求進行了論述,旨在為我國汽車企業實施綠色采購,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經驗借鑒。
汽車產品 綠色供應鏈 綠色采購 有害物質
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9年,中國的汽車生產躍過千萬臺階,首次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國。2012年,中國全年汽車產量超過2,000萬輛大關,達到 2,059.7萬輛;2013年,汽車產量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達 2,211.7萬輛,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時至今日,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 1.3億輛,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該產業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開始制約其健康發展。
汽車材料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并且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積性和遷移性等特點,在產業鏈中一直延伸至報廢階段,對環境的影響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同時,汽車產品在生產以及報廢階段,均具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大量的資源、能源,如不進行充分回收利用,不僅嚴重浪費資源,還會因排放的固體廢棄物造成嚴重的污染。因此,汽車企業只有從前端實現“有效預防”,并帶動供應鏈實現“綠色化”,才能在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削減有害物質和其他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綜合部分學者的研究,綠色供應鏈的解釋為“在供應鏈管理中考慮和強化環境因素,具體說就是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產品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中考慮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1]由此可見,綠色供應鏈管理起始于原材料供應商,止于最終客戶,是一種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全方位管理的過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就是在符合環保要求的前提下,追求供應鏈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在學術界不斷深入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的同時,企業也在廣泛實踐著綠色供應鏈管理。按照產品的流程,目前綠色供應管理的方法或手段主要為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營銷、綠色回收和綠色物流。其中,綠色采購是綠色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求生產企業選擇能夠提供環境友好型原材料供應商;另一方面企業在采購行為中應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盡量降低原材料的使用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實現采購過程的綠色化。
2.1 豐田汽車公司
豐田汽車公司(簡稱“豐田”)制定了嚴格的環境方針,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并發布綠色采購指南,對供應鏈中各級供應商提出明確要求,旨在實現供應鏈綠色化。在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方面,豐田的管理內容主要分為環境管理系統、產品和原材料供應管理、與供應商活動相關的環境聲明、物流階段碳排放削減、包裝和包裝材料、有害材料等 6大部分。豐田將供應商分為 4個層級進行管理,包括:一級的零部件(零部件和組件、輔助、服務)供應商,二級的原材料(直接材料、間接材料)供應商,三級的設備、工程、清潔等的供應商以及四級的物流供應商,不同層級的供應商在具體要求上有所區別。
2.1.1 環境管理系統要求
豐田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均應獲得 ISO 14001或者EMAS認證證書,并具備系統化的控制、提升環境保護水平,在環境保護業績方面持續提高。在資料方面,要求供應商在獲得以上認證或再認證時向豐田各對應負責部門提交相關資料予以證明。
2.1.2 產品和原材料供應管理
產品和原材料供應管理包括原材料與工廠關注物質(SOC)的管理兩大部分。
對于原材料部分,豐田要求開展對關注物質的管控,并根據歐盟ELV指令(2000/53/EC),明確要求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消除 4種 SOC(即鉛、汞、鎘、六價鉻),開展審核確保產品符合法律和豐田相關標準要求,并報告歷史使用情況。交付給豐田的產品必須符合歐盟法規要求,對于車輛或部件設計發生變化的,供應商必須與豐田主管部門確認,以保證法規的適當符合性。即使在歐盟法規不適用的地區,豐田仍推進對4種SOC的消除。在任何地區的豐田供應商均需開展審核,確保向豐田提供的產品中不含有4種SOC,并在必要時完成替代。同時,母公司也支持附屬機構實踐該要求。豐田除根據法規要求禁止使用石棉等 SOC之外,還要求削減聚氯乙烯(PVC)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對于任一部分含有違禁的物質,供應商在與豐田主管部門討論后,必須找到替代物質。同時,豐田致力于提高產品的再利用/回收利用率并減少車輛粉碎殘余物(ASR),以符合歐盟ELV指令的要求。為了確保再利用/回收利用率的統計,豐田要求供應商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申報材料數據成分。
為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豐田引進了車輛環境影響評價系統 Eco-VAS,通過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評估一個產品在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的影響。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供應商則被要求基于各自情況,分別依據要求提交特定的環境數據。
在對工廠 SOC的管理上,為確保完全符合法規要求,豐田積極主張采取自主舉措削減和消除 SOC在工廠和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豐田禁止任何企業提供的直接或間接材料中含有豐田標準 TMR SAS0126n中規定的物質,而且當計劃使用新材料時,供應商必須提交 SOC報告、材料安全數據表(MSDS)以及其他要求的法規符合性文件。同時,豐田也禁止如工程、清潔或綠化等服務公司使用的材料中含有豐田標準中規定的物質。
2.1.3 與供應商活動相關的環境聲明
豐田要求提供直接或間接原材料、零部件和組件、輔助和服務的供應商或從事供應設備、進行清洗或綠化等工作的供應商也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將環境聲明作為本企業業務活動的一部分。供應商的所有業務活動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并努力在業務活動中改善環境業績,項目包括削減 CO2排放、削減VOC排放、削減法律限定排放物質以及削減廢棄物產生量。
2.1.4 在物流階段減少碳排放
豐田要求提供各階段物流服務的供應商充分理解豐田削減 CO2排放的聲明,并與豐田共同努力落實相關措施。為達到穩步改善效果,要求供應商保留燃料消耗、路程、燃油效率等數據,并定期報告狀態。
2.1.5 包裝和包裝材料管理
豐田致力于減少包裝和包裝材料的使用,要求供應商在其物流活動中采取相關環保措施,主要包括:①在整個供應鏈,供應商必須以最少的包裝保證最高質量和最優處理;②所有個體和物流包裝必須可回收;③通過限制包裝重量將 CO2排放降至最低;④人機工程、易操作性以及兼容性是關鍵考慮因素;⑤供應商有責任提供關于包裝材料、尺寸、重量的正確和完整的信息等;⑥包裝必須符合豐田產品銷售目的國的相關法律要求。
2.1.6 有害材料管理
豐田致力于遵守所有適用的關于運輸和儲存有害物材料的法規,確保所有輸入輸出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包裝、標識、標記和裝載遵循適用的規章。對涉及有害物材料運輸、處理的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其安全履行職責并理解全過程的影響。要求豐田供應商提供如下支持:①在報價階段提供適用歐盟法規要求的 MSDS;②建立實施包括監視規章改變、培訓和文件化的危險材料運輸管理體系;③確保所有運往豐田的產品都按照相關規定對其最終用途進行適當標記;④支持豐田與任何國家特定法規可能要求的危險產品的附加信息。此外,豐田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制定適當的政策和程序,以確保遵守適用的規則、有關的運輸法規和操作指針。
2.2 本田汽車公司
本田汽車公司(簡稱“本田”)于1992年發布了環境聲明,闡明了公司的環保目標和方向,將環境保護作為公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議題并延續至今。本田綠色采購政策的目標是從產品開發至采購、生產、經營、運輸、銷售、回收等整個生命周期著眼減少環境影響。為此,本田采取措施與供應商一同減少環境影響,在供應商評價分類中,除質量(Q)、成本(C)、交貨(D)和發展(D)外,還增加了環境(E)因素,以促進環境友好零部件和材料的采購。本田的綠色采購活動涉及的領域包括環境管理活動、公司從研發至回收全部環節中供應的產品以及本田所采購的產品。
2.2.1 環境管理系統要求
本田要求每一個供應商必須要遵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規,還應并設立實施相應的環境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改進,在某些情況下還需對供應商申報的資料和數據進行審查。具體要求包括:①在每個公司、工廠或辦公室設立環境管理制度,鼓勵供應商建立符合ISO 14001或其他第三方認可的環境管理體系,并積極獲得認證。②建立側重業務領域和產品的環境管理體制,鼓勵供應商加強管理體制中業務領域各部門的協調,對產品(零部件和材料)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并對下級供應商的環境管理進行指導。
2.2.2 削減排放活動
本田要求各公司在所有領域的活動中采取措施減少 CO2排放、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量,妥善管理化學物質,防止出現空氣、水、土壤污染。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特別要求供應商開展以下活動:①掌握溫室氣體排放量。供應商應按照本田指定的方法建立收集、計算和報告數據體系,數據的管理方式應與這些方法兼容。本田要求供應商提交這些數據。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供應商應積極確保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并通過其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本田通過解釋性會議和其他方式為供應商分配具體目標,并要求相應供應商提供削減計劃和成果的相關數據。
2.2.3 產品(零部件和材料)管理
本田要求各供應商在產品的規劃和研發過程中,盡可能就成本、質量、性能和功能持續提供建議。供應商應與本田合作,側重在環境、輕量化、低阻力和節能等問題上主動提供建議,以利于向客戶提供環境友好的產品。
2.2.4 化學物質管理
由于供應鏈的情況越來越復雜,本田對于產品中化學物質管理由一級、二級供應商一直延伸至供應鏈末端。本田要求供應商確保通過其供應鏈管理化學物質,并保證提供的零部件和材料中不含有任何法律、法規禁止的化學物質。具體要求為:①供應商應建立相應的化學物質管理體制,確保符合本田的化學物質管理標準要求,并提交符合性聲明。②供應商應按照本田的要求通過系統申報零部件和材料的化學物質數據。
豐田、本田兩家典型日本汽車企業的綠色采購實踐,確保了其供應鏈各企業相關活動、中間及最終產品具有環境友好性,從而實現了與環境、資源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斷鞏固了日本汽車行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對于正在致力于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日本汽車企業的經驗值得借鑒。
3.1 著眼全球環保法規
日本汽車企業以歐盟 ELV指令為基礎,將有害物質等要求轉化為企業標準和管理規則。由于汽車企業的供應鏈十分復雜,且具有全球化的特點,依據歐盟指令,結合本企業的相應標準對供應商提出要求,有利于促進整個供應鏈同步樹立環保意識,使得日本汽車企業能夠從容應對全球環保法規要求。
3.2 統一的綠色供應鏈要求
日本汽車企業通過綠色采購推動形成綠色供應鏈,具體方式上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對供應商的基本要求方面卻是一致的。對于供應商的環境管理體制提出要求,強調過程管理,明確將 ISO 14001等認證作為供應商環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對供應商的有害物質管控,SOC、VOC等禁用或削減計劃以及需要提交的數據資料進行了規定。通過這些要求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在實現綠色供應鏈的過程中統一思路和操作方式,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3.3 以全生命周期為考量
日本汽車企業的綠色采購實踐,是以綠色供應鏈的基本理論為依據,通過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進行管理來實現的。供應鏈上的各相關企業,均在產品開發、采購乃至回收環節開展對環境影響的持續管理,涉及內容不僅包括產品的有害物質,還包括環境的有害物質、溫室氣體排放、綜合能耗、固體廢棄物等,將產品實現過程中所有可能的環境影響因素均考慮在內,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最大可能地減少環境影響。
3.4 強化供應鏈整體協作
整車企業的引導是綠色供應鏈實現的主要因素。日本汽車企業在發揮牽引作用的同時,還強調與供應商的協作,激發供應商的主動意識。供應商不是被動應對整車企業的要求,而是主動配合整車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從開發、采購到回收等環節參與其中,主動向整車企業提供相應支持。供應商積極參與綠色供應鏈,有助于提高整車企業的環境競爭力,實現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1]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鄭迎飛,周欣華,趙旭.國外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23(12):30-34.
[3]European Council.Directive 2000/5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September 2000 on end-of life vehicles[Z].2000/9/18.
[4]Toyota Motor Europe-Green Purchasing Guidelines 1st[Z].2007.
[5]Honda Green Purchasing Guidelines[Z].2011.
Green Procurement Practices of Japa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WU Meng,DONG Changqing,PU Yi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Tianjin 300300,China)
Giving an overview of both environmentand resource bottlenecks encountered by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een supply chai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green procurement and discussed green procurement practices of Japanese car corporations,especially Toyota and Hoda.It aims to offer refere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procur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green supply chain for domestic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utomobile product;green supply chain;green procurement;hazardous substance
U468.6
A
1006-8945(2014)12-0056-04
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