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君,李無雙,李 丹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編輯部 天津300191)
科技論文變更作者署名情況剖析
潘淑君,李無雙,李 丹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編輯部 天津300191)
為防止學術不端,規范科技論文作者署名,論述了科技論文作者署名變更的各種情況并進行了利害分析,指出編輯應嚴格把關,抵制這種不嚴肅署名現象,同時提出了從編輯角度進行把關應采取的措施。
科技論文 作者 署名變更
署名是作者的一項重要權利,研究工作形成成果,寫出論著,拿去發表,做了研究工作的該署名,沒有做研究工作的不能署名,這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規范。[1]著作權屬于作者,這是著作權法的一條根本原則,署名權不僅具有排他的屬性,還具有不可轉讓和永久性的法律特征。[2]行使署名權應奉行誠信原則,應當符合有效法律行為的要件,不得濫用署名權,否則會導致署名無效的后果。[3]科技論文的作者應為科研項目的直接參加人,參與整個或部分實驗過程,并參與論文的撰寫或對論文內容審閱過,認可論文的全體署名及發表方式,對論文的內容承擔責任。相對于一般作者而言,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所承擔的責任或貢獻更大些。所以論文一旦投遞發表,作者應該是確定的。在辦刊的 20多年來,論文在出版過程中作者要求變更署名的情況一直都有,但近幾年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學術不端越演越烈的近一兩年,這種現象每期都有。有的是在作者修改錄用時變更,有的在中間排版校對過程中變更,有的是在清樣作者自校過程中變更,幾乎貫穿了整個出版過程。以《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為例,2012年每期刊登論文約31篇,每期變更作者的平均為 3篇,占刊登論文的9.7%。對于這種情況,筆者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1.1 增加作者
為了某些關系戶評職稱,或是完成年度考核指標,或是為了出國、獲獎等材料需要,在已審閱通過的論文中加上某人的名字和單位,根據具體的需要放在非第一作者的位置。有的是因為某人替交了版面費,花錢買個名份。
1.2 變更第一作者
變更第一作者的情況很多,原因也多種多樣:①依論文中某作者的臨時特殊需要,把第一作者變更為該作者,或是干脆把與本研究毫不相關的人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上。②導師不滿足于做通信作者,不甘心學生作為第一作者。③上級領導的指示,人在屋沿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成果,服從領導的安排。④論文已錄用但未刊登出來,可是第一作者已畢業或已調離工作崗位,不再需要這篇文章,這時就把第一作者換成課題組其他需要文章的人。⑤為了考核的需要,增加并列第一作者。⑥有的期刊盲目崇拜名家、大家,有的學生或小字輩在投稿時投其所好,把名家署在第一作者位置,一旦被確定錄用,再把自己置換成第一位置,以利于論文發表。
1.3 變更責任作者(通信作者)或增加責任作者(通信作者)
為了拉人際關系或是平衡某些利益,把通信作者變更為其他沒有直接指導的人。曾有通信作者自己當年不再需要成果,把本該屬自己通信作者的文章,署上其他需要論文的關系人,為其評估晉級作假充數;還有多個單位聯合培養的學生在作品發表時,導師之間因為成果所有權產生分歧,導致變更或增加通信作者。此外,有因為論文作者對通信作者存在分歧造成變更,這種分歧表現在有些機構強調通信作者是論文的責任人,有些人認為通信作者的主要職責在于投稿過程中與編輯部的聯系,有的則強調了通信作者在回答讀者提問時的作用。[5]
1.4 變更作者順序
非第一作者的其他作者因為署名先后問題產生分歧,造成作者排名調整;還有一種是通信作者排名調整,導師作為項目和論文的責任人按慣例一般排在文章署名的最后一位,但是因為在文獻中一般都是列出前 3個作者,后面的作者用“等”字替代,有的導師不情愿被歸入“等”里,就把自己的名字調整到第二或第三作者位置上。
2.1 侵犯了作者的權益
《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署名權是作品的作者享有的人身權的權利內容之一,是作者擁有的要求承認其作品的創作者地位的權利?;谑鹈麢?,作者有權在作品上署名,署真名、筆名或者不署名,有權禁止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吨鳈喾ā反_認著作權人享有署名權,原因在于,作品是作者心智和勞動的結晶,因此應表明作者的身份,真實反映作品和作者之間的“血緣”聯系,并通過法律保障這種聯系。所以作者有權禁止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任何未參與創作的人在他人作品上署名,都是侵犯署名權的行為。署名權將決定《著作權法》的其他權利,如發表權、修改權、發行權等等。
《著作權法》第十三條規定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合作作者的署名權是相互關聯的,但也是相互獨立的,合作作者之一是可以獨立地就該合作作品的署名權提起訴訟的。[4]所以多個作者共同署名的文章如果某一作者擅自變動作者的人數或是順序都會侵犯到其他所有作者的權益。
2.2 助長學術不端
論文變更作者,讓某些人不勞而獲,而辛勤工作者的勞動成果被竊取,破壞了嚴謹的科學學風,在學術界造成了很壞的影響,這是學術規范混亂、學術風氣的悲哀。無疑,某些官員博碩士學位的取得大多歸功于論文的虛假署名,而那些代寫論文的槍手更是學術欺詐的直接實施者。這種不良風氣污染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靈,讓他們對科學的真實性和嚴謹性產生懷疑,嚴重影響科學精神的傳承。
2.3 造成作者之間的矛盾
由于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上加入了不相關的人員,或是打破了按貢獻大小排名的署名順序,會造成作者之間的矛盾甚至形成恩怨,影響師生關系,影響合作單位之間的關系,有時這種不良影響會造成科研工作者一輩子的記憶傷害,一生都有陰影。
2.4 對科研團隊造成負面影響
有關文章署名問題與署名者的人格和學風密切相關,是關乎署名者道德的事情。慎重署名是對自己或其他作者人格的尊重。如果一篇專業論文中,有作者的單位和該方向風馬牛不相及,讀者一定會知道該作者為掛名作者,讀者同時會對這個科研團隊的科學精神產生懷疑,進而懷疑科研成果的真實性,對這個團隊也會產生不信任感,這將會嚴重影響科研團隊的形象。有些地方的職稱晉升只要有文章發表就行,不管是什么內容,在什么期刊上,這就造成了某地從事畜牧業研究的人署名發表土壤污染類文章的現象。雖然文責自負,雖然作者有自由的署名權,但是這類文章一旦發表出來,從編輯到讀者都會對這些作者產生不良印象,實在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2.5 對掛名作者本人造成重大損失
受掛名損失的人基本都是被掛名。因為某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大家希望利用他的威望促成某事。由于知情或不知情的被掛名,一旦此文章或所屬團隊被質疑學術造假等不端形為曝光時,本人的名譽將受到重大損失,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科研前途。如浙江大學賀海波造假事件、安徽師范大學造假事件都使一些名家由于被掛名受到了直接牽連,造成了極壞的負面影響。
科技論文的不當署名是學術不端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作者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上,偽造篡改數據、抄襲、不當署名列于前三位。[6]有效制止學術不端,期刊編輯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編輯自身首先要做到不為人情、不為金錢迎合或是縱容學術發表上的種種不良風氣。因為稿件接收后,作者要變動署名是要通過編輯部這一關的。有的關系戶要在相關期刊的相關文章上署名是通過編輯搭橋尋找的;有的文章作者自費交不起版面費,找個有錢的又需要發表文章的搭檔,做到兩全齊美也是編輯認可的。所以編輯把關,抵制這種不嚴肅署名現象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①提高編輯的著作權法律意識,領會文責自負的真正含義。署名是作者的自由,但不能根據某個作者某個時段的需要或是不需要隨意變更。編輯不要迷信名家的稿件,不以作者威望判定論文好壞,真正做到以文章質量為準繩,避免錄用后把導師名字移到后面的現象。
②積極向作者宣講著作權法,曉以利害,讓文章的責任人認識到變更作者后的各項損失,讓他們自覺捍衛自身的利益,主動放棄變更的念頭。
③嚴格稿約,增加變更作者的難度,甚至可以拒絕發表變更后的稿件。編輯人員一般都為他人著想,愿意熱情為作者服務,有時聽了作者的訴求,雖然知道作者的要求不妥,但考慮不會導致嚴重后果,心一軟往往就做了順水人情,名曰成人之美。為了規避這種情況,便于編輯處置作者的此類要求,期刊在稿約中,可以規定“稿件一經投遞,不允許文章署名變更”,或是在特殊情況下變更時,由文章責任人提出變更理由,加蓋單位公章,同時讓所有作者逐一簽名。這樣經過所有作者同意,避免了某一個作者獨自操作后先斬后奏。如果在出版前變更署名很難做到,甚至影響文章發表,一般情況下就不會再有變更的要求了。
[1] 陶范. 署名雜記[J]. 編輯學刊,2003(4):46-49.
[2] 張新茂. 署名權的界定與司法保護[J]. 編輯之友,2005(4):80.
[3] 李蓉,黃振. 試論署名權的現狀與法律保護[J]. 中國科技信息,2005(13):227.
[4] 周曉冰. 署名權在司法實踐中的幾個問題[J]. 電子知識產權,2004(2):36-38.
[5] 高曉培,潘云濤,馬崢. 科技期刊論文署名規范化探討與實踐研究[J]. 編輯學報,2012,24(1):30-33.
[6] 李小萍,武建虎,尤偉杰. 作者學術不端認知與行為調查分析[J]. 編輯學報,2013,25(1):57-60.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Byline in Sci-tech Papers
PAN Shujun,LI Wushuang,LI Dan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MOA,P.R.China,Tianjin 300191,China)
To avoid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regularize the bylin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the paper described various circumstances of the change of byline,analyzed both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nd pointed out that editors should prohibit casual signature. In the end,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itors were proposed.
sci-tech paper;author;change of byline
Z62
A
1006-8945(2014)07-0069-03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編號2014-szjj-psj-12。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