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鳳,鄭寶福
(津南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天津 300350)
2010-2012年津南區咸水沽鎮五登房村進行了2.67hm2紅油香椿引種試驗,平均收入達到78000元/hm2,是同等條件下種植玉米的7.8倍、棉花的5.2倍。通過3a的引種栽培試驗,比較全面地掌握了紅油香椿的生長習性,歸納總結出一套紅油香椿的速生高產栽培技術。
紅油香椿喜溫,適宜生長的平均氣溫16~25℃,較耐低溫,抗寒能力隨樹齡增加而提高,成齡樹能耐較長時間-20℃的低溫。但一年生香椿幼苗耐寒性差,在-10℃以下主干可凍死。紅油香椿適宜生長在PH值5.5~8.0土層深厚的土壤中。其耐濕但忌澇,在積水7d左右的情況下,4齡以下香椿死亡率達100%。紅油香椿根系發達,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在光照充足條件下可獲得較高產量,但長時間強光直射,易出現偏樹干現象和日灼災害。
選擇土壤肥沃、通氣性好、能排能灌及地勢較高的地塊,忌積水重粘地和前茬為茄科作物的地塊。播前施入腐熟農家肥2000kg/667m2、過磷酸鈣(7.5~10)kg/667m2及氮肥(7.5~10)kg/667m2作基肥,整平待播。
播前種子用30~40℃溫水浸種4-6h,袋蓋好,溫度控制在20~25℃進行催芽。每天用溫水沖洗一次并翻動種子,7-10d后有少量種子開裂即可播種。
一般在4月下旬土壤溫度上升至15~20℃時播種,用種量(3~4)kg/667m2,采用寬窄行覆膜機播方式,寬行110cm,窄行50cm。香椿幼苗忌高溫怕暴曬,應架設遮陰設施。干旱時灌小水浸潤根部,切忌大水漫灌。
小苗長到10cm以上時,要把過密的苗適當間掉一些,交錯留苗,株距30cm左右為宜,留苗密度(3000~3500)株 /667m2左右。
椿芽的產量取決于椿頭數量和分布距離。因此,要適時進行修剪,以控制樹勢,防止枝干徒長。當幼樹長到40~50cm時,留25~30cm短截,促生側枝;留2~3個側枝,側枝長30cm時留10cm短截,促生二級側枝;經2-3a后,可培養成高100cm,具四級側枝的矮化多頭樹型,既提高產量,又便于采收和集約管理,每年采收結束后適當剪短枝條,控制樹高,疏去衰老枝和弱枝。此外,在第二年的5-6月對一級副梢采取環割措施,每10cm長割一道,共2~3道,起到控高和促發側枝的作用。
第一年,在8月上旬-9月上旬,噴施50%矮壯素水劑2次,每次用量10mL/667m2,間隔15 d,抑制莖葉旺長,使植株矮化粗壯,提高幼苗越冬成活率。第二年6月上旬,用縮節胺或多效唑1g/667m2加水75L,葉面噴霧控制新梢生長。10d后噴第二次,8月上旬噴第三次。
香椿喜濕潤,忌水漬,怕干旱,肥水管理極為重要。芽前肥,從早春2月上旬-5月上旬共施尿素10kg/667m2左右,要少施多次、分次施。5-6月再追施尿素(8~10)kg/667m2,8月以后停止施用氮肥,改施磷鉀肥料。在霜降前10d左右停止施肥,促使香椿枝干在初霜前形成足夠充實的樹木,原則上掌握春覆膜,夏覆草,秋刨園,冬清田。
每年4月下旬-7月下旬,中耕除草4~5次,疏松土壤,破除土壤板結,防止草荒,并促進香椿根系生長。
一般年份香椿的病蟲危害程度較輕,無需用農藥防治,但應加強農業防治。主要病蟲害有葉銹病、干枯病及星天牛等。葉銹病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天牛則在5-6月底捕殺成蟲,8月上旬注意捕殺卵塊及幼蟲。天牛幼蟲蛀進樹干,洞口會排出鋸屑狀排泄物,采摘期發現后可用鐵絲捅死,采摘結束可用針筒注入100倍氧化樂果乳油或敵敵畏乳油后再用黃泥封堵。香椿是食用性森林蔬菜,采摘期禁止使用農藥,采后用藥時要嚴格控制農藥殘留量。
植后第二年即進入采收期,第三年進入盛產期,以后香椿產量逐年遞增。早春香椿萌芽后,根據天氣情況一般掌握嫩芽長到8cm左右采摘,過早質量雖好但產量太低,過遲不但影響質量而且要推遲隱芽萌發。香椿采摘要堅持勤采、輕采及按標準采的原則。頂芽采摘后,刺激并促進了頂芽下部周圍輪生的隱芽萌發生長,可供以后不斷采摘。
香椿樹全身是寶,是優良的用材、防護及經濟樹種,推廣種植紅油香椿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