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平
(惠達衛浴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307)
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以及全國霧霾天氣肆虐的大背景下,陶瓷行業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中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如何創新工藝技術,全面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這不僅關系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乎企業的生存和未來。
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不僅包括CO2,還包括許多物質在燃燒及物理、化學效應中生成的SO2、NO2等有害物質的排放。其內涵可理解為“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的排放”。
碳排放權是指能源消耗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包括可供的碳排放權和所需的碳排放權兩類。
比如某個用能單位,每年的碳排放限額為10 000 t,如果這個單位通過技術改造、減少污染排放,每年碳排放量為8 000 t,那么多余的2 000 t,就可以通過交易出售,而其它用能單位因為擴大生產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限額不夠用,也可以通過交易購買。這樣,既控制住了整個大區域的碳排放總量,又能鼓勵企業提高技術、節能減排。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的“排放權交易”的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權利,將其通過排放許可證的形式表現出來,令環境資源可以像商品一樣進行買賣。當時,戴爾斯制定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應用的方案。隨后,在解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減排問題中,也應用了排放權交易手段。
1997年,因全球變暖100多個國家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該條約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了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是其中之一。
發達國家及一些企業,通過自行減排或CDM機制來取得碳權,超過《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應減額度時,可將多出的碳權拿到碳排放市場交易。碳排放減少不足的國家或企業,則可到碳排放市場購買碳權以補足其差額(即碳中和),即企業如不能完成減排任務,可通過在市場上購買不足部分的配額來履行減排責任。同樣,企業如通過努力超額完成減排任務,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其剩余配額,獲得一定收益。如果未來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將為企業實現減排目標提供了一條新的、市場化的路徑。
陶瓷行業是傳統的資源、能源消耗大戶,其原料離不開礦物,生產離不開熱工窯爐,兼具“礦業”+“窯業”的特征。燒成窯爐工序耗能占到總耗能的50%以上,加上干燥設備耗能,則占到80%以上。
目前陶瓷生產的燃料結構仍以化石類燃料為主,包括煤、柴油、水煤氣及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經過在煤氣發生爐、蒸汽鍋爐、原料干燥、噴霧干燥、坯體干燥和燒成窯等設備內燃燒,會排放出大量的CO2。此外,企業用于生產的機動車輛,在使用中燃燒汽油、柴油等時也會產生CO2排放。陶瓷原料中含有的方解石、菱鎂礦和白云石等中的碳酸鹽、碳酸鈣和碳酸鎂等,在陶瓷燒成工序中的高溫下會發生分解,釋放出CO2。產品燒成過程中消耗大量燃料,也會釋放出大量CO2、SO2、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氣體。
有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建筑陶瓷磚產量達到90億m2,衛生陶瓷產量近2億件,年耗用2.5億t以上的礦物原料,5 000多萬t標準煤。數據表明,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是原料和燃料消耗型產業,在其生產過程中會伴有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粉塵等排放。
據稱,我國陶瓷行業每百萬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和地區的4.3倍,是日本的9倍。
《建筑衛生陶瓷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進一步降低。對此,有專家建議,廣泛利用清潔能源、高溫低氧燃燒、陶瓷磚減薄等技術和衛生陶瓷輕量化等工藝,來實現對陶瓷行業的技術改造升級,可節約原材料、能源、動力和空間,減少CO2等污染物排放。
在不久前召開的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理事會上,副會長黃希然認為,CO2作為企業生產排放物的重要部分,碳排放管理的問題很快就會擺到陶瓷行業的面前,陶瓷行業有可能今年底或是明年初被控排。
有業內專家指出,陶瓷行業的CO2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大,納入控排是早晚的事,企業經營管理者要具備重視相關問題的意識。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陶瓷行業的碳排放及交易納入控排為期不遠,陶瓷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后不可能只追求產量,而應該以降低能耗、提高產品附加值為主要目的,這樣才會有利于陶瓷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行業整體的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主體是企業,陶瓷企業應將減少污染物排放、低碳經濟的目標,視為自身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同時,政府部門要充分釋放政策與制度紅利,為陶瓷企業的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給予充分的支持和激勵。比如通過環保、土地、金融、財稅等多方面的政策手段和制度設計,引導企業節能減排;通過健全法律、法規、標準等,加大企業的違規成本,迫使企業主動發展低碳經濟,持續創新推進節能減排;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等制度,使主動節能減排者有收益、有獎勵。
碳排放權交易在我國起步較晚。為落實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這是我國政府在國家級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國國內碳市場。
2011年11月14日,國家發改委同意在北京、廣東、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和深圳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5個試點先后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被業內人士稱為我國碳交易元年。2014年,除了湖北、重慶相繼開啟試點之外,前5個試點經歷了首次履約之旅。
有關人士表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充分發揮了市場配置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手段來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進而降低企業單位以及全社會節能減排成本,深入推動節能減排的工作,可以從源頭上減少CO2、PM2.5等物質的排放,對大氣質量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
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探索區域性碳交易規則和機制,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做好鋪墊,已經成為國家發改委的工作重點之一。日前,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稱,將把CO2排放強度降低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區(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稱(下簡稱《指導意見》),2015年底前試點地區將全面完成現有排污單位排污權核定;2017年,我國將基本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工作也將基本完成。
這是繼2007年提出排污權交易試點后,我國首次明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時間表”?!吨笇б庖姟愤€明確提出,不得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排污單位核定排污權,環境質量未達到要求的地區不得進行增加本地區污染物總量的排污權交易。同時提出建立排污權儲備制度,回購排污單位“富余排污權”,適時投放市場,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示范項目等建設。排污權有償使用政策的出臺,對于作為高污染行業的陶瓷行業來說,無疑是再次成本的增加。
陶瓷行業屬于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三高一低行業,碳排放總量較高,節能減排壓力大。
據了解,早在2012年9月份,廣東省印發的《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就明確將陶瓷衛浴納入了控排企業范圍中。該《實施方案》指出:廣東省控排企業范圍包括廣東省行政區域內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工業行業中2011~2014年任一年排放20 000 t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0 000 t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具體名單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及省有關部門研究確定,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和所屬行業特點,分期、分步組織上述企業實施碳排放總量控制,開展配額交易。
去年底,作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省,廣東省發改委正式對外公布《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明確提出碳排放權配額實行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放。在2012~2015年時間段,廣東省將全面啟動九大工業行業的碳排放,這預示著,凡是在2011~2014年任一年排放20 000 t二氧化碳(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陶瓷衛浴企業將會成為控排企業范圍,將享有碳排放交易權利和需履行年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責任??嘏牌髽I是廣東碳排放權交易主體,按照所獲配額履行控制碳排放責任,并可通過配額交易獲得經濟收益或排放權益。由政府向控排企業發放碳排放權配額,并對控排企業碳排放進行監督管理。
2014年8月份,廣東省發改委公布《廣東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實行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競價發放,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主動減排的積極性和履約率。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1]41號)提出的“加快構建國家、地方、企業三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體系,實行重點企業直接報送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數據制度”的要求,為保證實現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首批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發改辦氣候[2013]2526號),供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等相關工作參考使用。對于陶瓷行業出臺的是《中國陶瓷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和報告指南(試行)》。
該《指南》核算的溫室氣體為CO2,排放源包括化工燃料燃燒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凈購入生產用電蘊含的排放,還要求陶瓷企業建立CO2排放報告質量保證和文件存檔制度,建立企業CO2排放量化和報告的規章制度等。
該《指南》以幫助企業科學核算和規范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制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計劃、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和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也為主管部門建立并實施重點企業溫室氣體報告制度奠定基礎,為掌握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為實行碳排放權交易、為陶瓷企業制訂相關政策提供支撐。
隨著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將于明年1月1日起執行,《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建筑衛生陶瓷生產企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要求》協會標準、《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2010)、《建筑衛生瓷行業準入標準》及相關的《公告管理暫行辦法》、《衛生陶瓷》新國標等法規、標準的相繼出臺并實施,陶瓷行業所面臨的環保約束將越來越嚴格,從而會加大陶瓷行業推進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的力度。
有專家提出,可考慮開征類似“碳稅”這樣的環境稅。這可作為有效的環境經濟政策工具,能較好地起到減少污染物排放以及CO2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好地激勵陶瓷行業減排、治污、低碳化發展。
碳排放權交易,對企業有2個好處:
1)過去企業減少碳排放,只是履行社會責任,現在還可利用碳交易這個平臺,將富余的排放權配額進行交易,余額越多,企業獲益越大,可以直接平抑生產成本。
2)過去企業超額排放帶來的經濟損失并不明顯,有了交易平臺后,超額排放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這樣可以更直接地促進企業加大減排投入,持續技術創新,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碳排放權交易的主旨是約束機制,減少碳排放,通過成本費用的交易,迫使企業控制產能規模,推進節能減排,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更是推動陶瓷行業通過創新機制提速創新驅動,全力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終極目標。
一方面,陶瓷企業要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節能減排、環保及轉型的意識,樹立新常態下的環保觀。只有思想上位,才能行動到位。以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為目標,加強對涉及環境保護的各種新理念、新知識、新趨勢的認識,加大對環境保護責任的擔當,從軟件方面為碳排放權交易奠定思想基礎。
另一方面,陶瓷企業在充分認清碳排放權交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基礎上,持續創新工藝、升級裝備、研發新品、頂層設計,特別是在裝備和技術創新上,從硬件層面,為未來碳排放權交易的到來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
比如:“佛山陶瓷行業窯爐節能減排技術與示范”項目,其窯爐燃燒方案的改造及余熱回收利用、煙塵處理技術完成后,可幫助企業實現減少SO2及粉塵等有害氣體排放30%,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80%。
生產厚度在3~6 mm的陶瓷薄磚,可以減少原材料消耗75%,溫室氣體、SO2的排放下降69%,同時提高運輸利用率66%,有效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實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低能耗產品結構,既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市場需求的結果。
提高產業集中度,構建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加工和使用體系,采用原材料標準化生產模式,做到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更有利于實現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效果,達到綠色生產、低碳環保的目的。
碳排放權交易作為陶瓷行業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正在向陶瓷行業招著手。陶瓷行業面對日趨嚴厲的環保硬約束,既要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意識,更要從大處著手、小處著眼,認真踐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創新與升級。并依靠技術創新,著力創新驅動,堅持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圖,由陶瓷大國向陶瓷強國邁進,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實現陶瓷行業的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