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朝鮮特派記者 王 莉圖片說明:圖為去年冬天在朝鮮開城高麗成均館拍結婚照的當地新人。 王莉攝 朝鮮開城,既是歷史悠久的古都,又是地理位置獨特的城市。作為國際新聞中的高頻詞匯,它幾乎總與東北亞熱點聯系在一起——朝鮮戰爭、軍事分界線、板門店、開城工業園……打開地圖可以看到,朝鮮半島的地形像是個站立的小兔子的模樣,而開城恰好就位于這只“兔子”的軟肋上。這塊軟肋,承載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繁華舊影和朝韓60余載民族離殤。2月5日,韓朝代表在板門店舉行紅十字會離散家屬工作會議,商定20日至25日在朝鮮金剛山舉行離散家屬團聚。外界分析,如果不再發生變故,這將是朝韓自2010年10月以來首次舉辦離散家屬團聚活動。多年前《環球時報》記者留學朝鮮時曾赴開城參觀,如今作為常駐記者回到朝鮮后,去年又兩次赴開城,無不感嘆朝鮮半島上民族分裂、骨肉分離的悲情與傷痛。平壤前往開城的路與眾不同 由平壤驅車去開城,大約170公里。從統一大街上前往開城的公路,一路南行。這條通往“前線”的路,與朝鮮其他公路最大的不同,也許就是能感受到不少“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意味。這條路在平壤的起始點上正是祖國統一三大憲章紀念塔。金日成主席1972年提出:不依賴外來勢力,不受外來勢力干涉,自主實現國家統一;不使用武力,用和平方法實現國家統一;超越思想、信念和制度的差別,謀求民族大團結。為紀念這三大原則,2001年8月建成此塔。塔的外觀是代表北南的兩名女性攜手共舉著三大憲章的徽章。 去往開城的路上車輛不多,不時也能看到一些騎自行車或步行的路人匆匆經過。公路中間有綠化隔離帶,兩側則是連綿山嶺與成片田野。《環球時報》記者夏天去時滿目綠油油,到處是綠樹和莊稼,有人在地里勞作;冬天再去時則一片雪后白茫茫,樹枝上掛著霧凇,目光所及之處盡是林海雪原。朝鮮冬季寒冷,這期間農事較少,主要是為來年春耕做準備。不過最近朝鮮有一些農場開始積極嘗試蔬菜溫室種植,以便冬季也可以提高蔬菜生產。 由于地處北緯38度線之南,在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后到朝鮮戰爭爆發前,開城曾一度隸屬韓國京畿道,戰后并入朝鮮。它一度作為朝鮮的直轄市存在,目前歸朝鮮黃海北道所轄。開城是高麗王朝的故都。公元918年,王建在此創立高麗王朝,歷經34代王,前后近500年。因此開城留有眾多高麗時期的遺跡。2013年6月,開城高麗成均館等12處歷史遺跡以“集體打包”的形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高麗成均館,記者看到既有游人,也有寫生畫畫的學生,還有身著民族服飾來此拍攝結婚照的新人。 進入開城,首先就能看到位于市中心子男山上的金日成同志銅像,從山頂可俯瞰開城全貌。離此處不遠的“子男山旅館”與開城民俗旅館是兩家主要接待外國客人的旅館。多年前記者留學朝鮮時就住“子男山旅館”,再訪開城時,又住在這里。故地重游,景物并無二致。旅館里客人不多,工作人員很熱情實在。旅館里賣書的小柜臺,營業員原本已下班,得知記者想買書時又專門趕回來。服務員大多是年輕姑娘,穿著干凈得體的工作制服和高跟鞋,與平壤姑娘見慣大場面的活潑相比,這些開城姑娘羞澀靦腆一些,言語很少,總是微笑。記者離店時,從經理、廚師到服務員,全體人員都跑到大門口來跟我們一一道別,場面著實令人感動。 共同警備區里的“統一閣”和“和平之家” 來到開城,《環球時報》記者專門去拜謁這里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開城的志愿軍烈士陵園里有24座合葬墓,青松翠柏環繞下,長眠著超過1.5萬名志愿軍烈士。旁邊還辟有一塊墓區,建有停戰談判期間在開城中立區執行巡邏任務遇襲犧牲的姚慶祥烈士等人的墓。陵園的朝方管理員說,即使在前些年面臨暫時經濟困難的“苦難行軍”時期,朝鮮人民也始終保護烈士陵園。他表示一定要盡心盡力,繼續守護好墓地。 當年停戰談判最初在開城的來鳳莊進行,后移到板門店。從開城驅車去板門店有八九公里遠,路上需經數道哨卡。進入最后一道哨卡時,通道上方寫有“自主統一”的大字。旁邊的大型宣傳畫很醒目:那是一幅朝鮮半島地圖前,一只手伸出一個手指做出“1”的手勢,下方寫著:“朝鮮是一個整體!”側面的另一幅則是地圖前象征北南的兩個兒童依偎在一起,上書“留給后代們統一的祖國吧!”由于這里地理位置特殊,來之前需提前申請,辦理相關手續。 目前朝鮮半島上的軍事分界線是以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當時雙方實際接觸線劃分的,與人們俗稱的“三八線”并不重合,也非直線,而是一條長240多公里的呈S形斜向橫貫半島、與北緯38度線相交的曲線。沿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后退兩公里形成非武裝地帶,作為緩沖區。而在談判所在地板門店附近則形成了直徑約800米的共同警備區,這里也是目前北南間為數不多的通道。 去往共同警備區,明顯感到路上的氣氛凝重起來。進入之前,需要人車分離,進行安檢后上車繼續前行。一位朝鮮人民軍講解員上車陪同我們,同時還有一名拿槍士兵隨行。路兩側有鐵絲網,鐵絲網外有農田。講解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附近平時有居民生活。進入會場區后,記者陸續看到當年停戰談判的場所和停戰協定的簽字大廳,都是朝鮮民族風格的木結構平板房。據說當年僅用5天就迅速蓋好了這個寬敞的丁字形簽字大廳。 講解員帶記者看了一塊有特殊意義的石碑,碑長9.4米,高7.7米,碑上刻的是金日成主席的簽名和“1994年7月7日”的落款日期。這是金日成主席逝世前一天批閱完有關祖國統一問題的相關文件后在首頁留下的親筆簽名。 共同警備區里北方一側建有“板門閣”、“統一閣”等建筑,南方一側則有“自由之家”、“和平之家”等建筑,分別作為北南雙方聯絡機構所在地和對話場所。不少北南雙方的會談都曾在這里舉行。登上北方一側的“板門閣”,軍事分界線近在眼前,對面就是南方的建筑物,也能眺望到遠處雙方各自豎起的高高的國旗塔。其中朝方旗塔160米高,旗長30米,據說是世界之最。冰冷水泥線令半島骨肉分離 軍事分界線從共同警備區橫穿而過,朝鮮人民軍戰士和美韓士兵分別在分界線各自一側相視而立,執行警戒任務。分界線上并排建有根據停戰協定建立的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的工作場所等7間藍色或白色的板房,其中4間白屋為北方實際控制,3間藍屋為南方實際控制。7間房中有1間藍屋被辟為允許雙方游客進入參觀的場所,但雙方不能同時進入。能否進入這個藍屋參觀也與局勢密切相關。比如2013年上半年因為半島局勢緊張,進入藍屋參觀就一度暫停。藍屋北南兩側都有門,《環球時報》記者從北方一側進入時,南方一側就依例暫時關閉入口。藍屋里擺放了會談用的桌椅,其中一條長桌位居正中,開會時雙方各坐一側。桌上中間的話筒線代表著軍事分界線。在半島整個軍事分界線上,也只有在這間屋內這張桌前,雙方的參觀人員可越線踏入對方一側短暫停留,除此之外,分界線上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絕對不可越線半步。沿著這條話筒線到屋外,可以看到一條水泥線延伸出去——那是在開城幾天來記者最難以忘懷、最難以名狀的場景:一條約5厘米高、50厘米寬的水泥線,就這樣劃出了60多年來朝鮮半島上民族分裂、骨肉分離的悲情與傷痛。▲
環球時報201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