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的晨曦
冬日清晨,細雨霏霏,天尚未亮,先烈中路一路寂寥。除了兩三個清潔工人,沒有什么人影?;椟S的路燈下,郁郁蔥蔥的樹、艷麗的花朵,依舊顯示著南國的熱情。
暗光下,陵園正門上,中山先生的題字“浩氣長存”隱約可見,我不禁肅然起敬。什么是理想主義呢?我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能說明這一切。他們犧牲在中國政治最昏暗時期,各種勢力的角逐剛剛開始,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多少人隨波逐流、見風使舵、茍且偷生,而黃花崗烈士們以一腔熱血、以一種“死士”的精神,拋家舍業,不求名利,力圖改變晚清封閉、保守、貪腐、墮落的政治面貌,希望建立一個開明、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國。
他們的行為,今天看來,確實過于莽撞,起義缺乏周密安排;他們的死,也許在當時就像魯迅的《藥》中的“夏瑜”一樣,僅僅是“人血饅頭”的價值,很難喚醒麻木已久的國人。可他們的犧牲,是革命的“火種”,也是中國上下幾千年“精英文化”所在。起義犧牲的烈士其實不止七十二人,只是能統計到名字的只有七十二人。其中,林覺民、喻培倫、方聲洞事跡頗為人們熟知,他們都是世家子弟,留洋海外,接受西方民主理念,投身革命。林覺民除了《與妻書》摧人腸斷、萬古流芳外,他十三歲參加童試時在卷子上寫下“男兒豈為萬戶侯”,揮袖離場,胸懷何等壯闊?
六點半鐘左右,天蒙蒙亮了。晨練的老人們陸續走進墓園,我順著主墓道、過拱橋默池,透過刻著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的紀念碑,遠遠望見紀功坊。紀功坊是一座別致的中西合璧式民國風格建筑,七十二塊刻著國民黨海外各支部和人名的青石疊加如山,頂上是令我多少有點兒詫異的自由女神像。
四方池碧水悠悠,龍柱生龍活虎,黃花亭中豎立著當年廣東省長廖仲愷、軍政部長程潛關于保護黃花崗管理保護布告碑文。這兩位,一位的長子廖承志是我曾經工作過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首任院長,一位是我家鄉湖南一九四九年“和平起義”的父母官,故而,我頗覺親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起義領導者為湖南人黃興,一度是我初中明德中學的體育老師,想來,我與黃花崗還是有緣分的。
最讓我感慨萬千的是南墓道石碑坊,那些刻著“碧血黃花”“精神不死”“自由之魂”的碑文令我激動淚涌。中國近代革命的氣息撲面而來,或許,廣州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此——它在辛亥革命前后二三十年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那一陣一陣波譎詭異的政治風云宛如就在我的眼前,北伐、國共合作、中山艦事件……哪一幕不是腥風血雨?哪一幕不是血灑珠江?想到國民黨后來的貪腐、想到國民黨一九四九年敗退臺灣,老蔣又怎么對得起那些為創立民國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呢?
往事隨風散去,獨余今人嗟嘆。雖然剛過白蘭花的花季,不見花瓣,卻滿園白蘭香,芬芳沁脾。好些奇花異草,都是我不認識的呢!猩紅色的絨花、艷紅色的枸杞形狀的花、玫紅色的三角梅、各種各樣的黃花,搭配上三葉鬼針草、飛揚草、翠云草……還有那垂髫萬縷的細葉榕、層層斑駁的“百千層”與亭亭玉立的椰樹,比起北國枝禿葉枯的蕭條景致,南國真乃“萬紫千紅總是春”?。?/p>
水蔭路上憶“十九路軍”
沿著先烈中路,斜拐到水蔭路,看到一座巍峨的仿羅馬紀功式“凱旋門”,正面寫著“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繞過去,背面書寫著四個鮮紅的大字——“碧血丹心”(宋子文題)。猛然間,一股浩蕩的民族正氣升騰在我的心胸?;蛟S,這不該是一個小女子的情懷,可我從小聽父親講岳飛精忠報國、史可法戰死揚州的壯烈事跡,對民族英雄尤為景仰。
十九路軍最負盛名的事跡是打響了“淞滬會戰”,擊破了日軍“三月亡華”論,同時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軍隊不怕犧牲、頑強作戰的“鐵軍”形象。為什么烈士遺骨不就地埋在上海,而是移至廣州呢?我打電話問家里的父親,父親說,那是因為十九路軍廣東人多?!芭叮瓉砣绱耍 ?/p>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馬革裹尸,忠魂返故里,一九三三年,華僑出資,十九路軍的英靈們在水蔭路一個古羅馬風格的陵園得到棲息。一九三八年,廣州淪陷,日軍對陵園采取喪心病狂的破壞。后來“文革”,陵園再遭劫難。今天的陵園,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逐步修建起來的,風景很肅雅、優美。
陵園門口的石獅子很有特點,“羅馬”獅子的味道,一看就是洋的,散發著昂揚的野性,不是北京故宮里那憨態可掬的“中華”獅。園子里,哪兒都是綠,松柏常青,椰樹叢叢,英名碑上刻著十九路軍陣亡烈士名單。再往前,便是先烈紀念碑。紀念碑延續了羅馬式建筑風格,花崗巖石底,半環形的走廊作為倚背,十二對羅馬柱,正中是碑塔,碑塔前立著一個十九路軍戰士背槍銅像??吹綉鹗磕琴|樸的面孔,我就想,當年的中國軍人便是以這樣簡陋的行頭、兵器與高度現代化的日本軍人作戰,盡管以卵擊石,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中方七十五萬余軍人參戰、傷亡三十萬;日方三十余萬人參戰,傷亡四萬余),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氣節,也是中華民族能夠綿延五千年的精神力量。
今年《讀庫》第五期《電影眼看中國》湊巧專門介紹了《十九路軍抗日戰史》這部珍貴的紀錄片。文中提到,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在“淞滬會戰”爆發后說道:“我們就是以上海為墳墓,穿上軍裝就等于去死。但那個死就是為國家死,死也是光榮?!弊x至此,我已雙目含淚,這是一種久違的家國情懷,是我們現在這個“小時代”不具備的英雄氣魄!拍攝電影的導演黎民偉和十九路軍將士們一起奔赴閘北,在炮火連天中留下十九路軍英勇作戰的寶貴影像。
從紀錄片截下來的圖片上,我們看到蔡廷鍇這位“廣佬”黑瘦的面孔,眼睛里是無比的堅毅,身姿是軍人的挺拔;戰士們踴躍沖鋒的背影;陳正倫營長受傷后不肯下火線以及犧牲在青云路的場景……偶然的“休戰”時光,躲在戰壕中的戰士們有的在吹口琴,有的在吸煙聊天,他們年輕的面孔朝氣蓬勃,看上去像是學生從軍,誰知道下一秒會不會變成“炮灰”呢?……“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斗守戰場!”“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軍歌仍在,民族精神不死。
陵園外的水蔭路綠樹成蔭,寧靜、悠長,不遠的水蔭一橫路有一個花市,南國奇花異草分外耀眼,淡黃的佛手、紫紅的菊花……離開時才發覺此地,我后悔沒有買一束花,獻祭先烈……
夜遇潮劇
抵達廣州黃花崗賓館住地時,天色已黯淡,細雨綿綿,微風中透著絲絲寒意,南國正進入冬季。饒是如此,我仍是抵擋不住激動之情,顧不上彈卻一路風塵,撐著傘,迎風冒雨,出去轉轉……
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對面,華燈閃耀,定睛一看,是“黃花崗劇院”。對于戲劇工作者的我來說,看見劇院,無異于基督徒看見教堂。劇院外的燈箱上打著“潮劇《非遺》之夜,傳統劇目展演”,這是多么湊巧的緣分?。?/p>
穿過馬路,踏上劇場臺階。售票口下午六點就關閉了,我只得走到驗票員那里,誠懇地說:“現在買不到票了,我補一張吧!” 驗票員是一個憨實的中年婦女,她揚揚手,用濃郁的廣東口音普通話說:“進去吧!”特讓我覺得廣州人的大氣!
劇場很舊了,像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的,類似我老家長沙當年沒拆掉的湖南劇院,裝飾簡樸。大廳大彩印海報上,介紹潮劇歷史、潮劇劇目《蘇六娘》以及當晚三個折子戲——《打花鼓》《潑水記》《鬧釵》,三個古裝美女的照片放置中央,估計是現今潮劇當紅女演員了。走進劇場,墻壁里鑲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冷氣設備,舞臺前方還有一條水溝,地板、座椅也是舊的。很好,我頓時有種童年在湖南劇院看湘劇的感覺……
一切好似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連舞臺上的演員也保留了那個年代特有的純真。戲裝明顯陳舊,釵環也不新了,可演員的實力在那兒,表演活靈活現,富于生活氣息,瞬間讓我在紫禁城久久禁錮的心靈打開啦?!拔矣X得我活過來了!”我給朋友的短信中寫道。
來的觀眾不少,老人、中年人、小孩都有。我選了一個一排邊座,輕聲問旁邊的一個中年男子:“這是第幾出戲了?”“第一個!”他大約聽到我的普通話很驚訝,回頭望望我,說,“你聽得懂么?”“有字幕?。 蔽倚Φ?。我心想,對于我這樣的“老觀眾”,語言不構成任何障礙。即使沒有字幕,好的戲,也能感染眾生,這就是表演的魅力。
《打花鼓》講述一對夫婦打花鼓為生,受盡惡少欺凌的故事。戲中“鳳陽花鼓”唱得好聽,凄楚處,令人落淚;那女子被迫獨自書房討錢一場,令我想到《雪山飛狐》中漁家女袁銀姑被惡霸鳳天南強暴的情節,還好,那打花鼓的女子機智勇敢,躲過魔爪。自古為富不仁者居多,老百姓受苦受難,《打花鼓》就是以這種樸素的階級感情打動今天的觀眾。
《潑水記》是一出純喜劇,表現一對青年男女由誤會到相知相愛,女孩的父親一方面出于對女孩的保護,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孩終身有靠,對男孩幾經考驗,最后認同男孩的人品,成全一對有情人?!遏[釵》全面展現“項衫丑”的功力,涵蓋了上百個丑角經典程式,“扇子功”“撥袖”“縮袖”看得人眼花繚亂,這些“絕活”也襯托了人物油嘴滑舌、無事生非的“潑皮勁”。另外一方面,潮劇的音樂、聲腔很有特點。潮劇是南戲分支,音樂上沿襲了南戲的雅,曲牌體日漸和板腔體結合,保留幫腔,雅俗共賞。
經常聽到“戲劇衰亡論”,可“潮劇一夜”讓我感覺戲曲在民間無窮無盡的活力。一個戲的好壞,不在于投資了多少錢,不在于有多少明星,而在于它有沒有“真情”——劇情“真”、演員表演“真”,只要表達出人們心底的情感,它便能永遠流傳下去。
夜游珠江
下午六點來鐘,廣州夜幕來臨,交通擁堵比四五年前增加了一倍,我乘坐的大巴“步履”艱難地往珠江大沙頭碼頭駛去……
途經東山,雖然夜色朦朧,泛黃的路燈映照下,我還是能依稀看到許多帶有民國色彩的官邸洋樓。所謂“官邸”,自然就是帶著某種威嚴的房子,和“西關大屋”純粹的富豪民居氣息不大一樣。廣州素來有“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一說,東山為軍政要人住地,東山少爺便是指“官宦少爺”了。
有幾座洋樓甚是眼熟,想來在一些影視劇里見過,民國劇、部隊大院題材劇,與廣州有關的,估計在此選的外景。劇中的主人公必是政要,或者是干部子弟,有頭有臉,出入體面。車行到沿江東路,一側的河水有點兒“小河彎彎向東流”的感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珠島賓館”四字映入眼簾……同行的當地友人告訴我們,那里是廣東省委招待所,專門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故而有“廣東釣魚臺”之稱。毛主席每次來廣州,便居住在珠島賓館。我想,這個賓館大約就相當于長沙的蓉園,園林化風格,雅致清新。
大沙頭碼頭,在舊時代,停著許多畫舫,如秦淮風月,客人們喝著艇仔粥,聽一曲琵琶……紅船載著粵劇藝人四處演出,“落花漫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煙云散盡,經歷日軍的炮火,解放戰爭的硝煙,大沙頭碼頭終于煥然一新,成為“水上的白云機場”,風光一時無兩。
今天的大沙頭碼頭,隨著鐵路、航空運輸的發展,已經退出了航運樞紐地位,獨余“夜游珠江”的旅游使命了。晚上乘船游覽兩岸景致,好像是很多城市的游玩項目,像長沙“夜游湘江”、上?!耙褂吸S浦江”……珠江兩岸什么樣,我這個在湘江邊上長大、黃浦江邊上讀了四年書的人,也很好奇。想象中,它該是“水上威尼斯”,是白蘭花飄香四里、鮮蝦云吞面熱氣騰騰、“彩云追月”蕩漾空中的珠江……
真正上了游船,多少有些失望。西式自助餐,溫度也不是太高。走到甲板上,看到鄰船霓虹閃爍,各個大銀行、大公司的廣告燈箱鋪天蓋地,整個一“土豪”狂歡。這場面,令我眼熟,思憶起去年隆冬在哈爾濱看冰燈展,所有的雕琢精美的冰屋都被大商家冠名,成為“廣告樂園”!這樣的方式,于主辦家是賺廣告費,于商家是宣傳自己,他們兩相得益,卻一點“詩情畫意”都沒有了。同學在微信上看到我拍的照片后,還認真地問我:“你這是在黃浦江嗎?我去年也拍了這樣的照片!”
珠江兩岸流光溢彩,城市高樓直插云霄,廣州塔的“小蠻腰”妖媚萬分,一座座跨江橋披著霓虹燈,以巨大的電流,招惹人們的注目?!斑@哪里是廣州啊,簡直是曼哈頓!”我嘆道。在珠江邊,那老電影、老畫片里熱烈、喧囂、溫暖的“嶺南文化”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美式城市!
遠遠地,我看見“國立中山大學”民國牌樓式大校門,這才感受到些許人文氣息。我五年前來過廣州,特地從番禺的廣州大學城坐地鐵去游覽“中大”校園?!爸写蟆钡慕锩鼩庀⑴c嶺南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對于沒有方向感的我來說,見到“中大”,才發覺原來廣州沒有我想象的大……
喬宗玉:祖籍江蘇建湖,1976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199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現為中國國家話劇院戲劇評論員。長期從事文藝創作,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三聯生活周刊》等知名報刊,曾獲田漢戲劇評論獎、北京市文聯文藝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