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基因檢測技術在腫瘤個體化診療中的應用”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市腫瘤醫院召開。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院士、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市科委李寶純副主任致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李新民教授、美國Mount Sinai醫學中心張為家教授、美國 GeneKey公司 Raphael Lehrer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束永前教授、中美腫瘤分子診斷中心副主任王萬恒教授,以及市教委、市科委、市衛生局等部門有關人員出席了開幕式。
基因檢測就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腫瘤組織,對基因序列進行檢測分析的技術。腫瘤防治越來越趨向于個體化模式,通過綜合分析腫瘤在分子分型、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上的差異,將不同患者進行詳細分組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可最大限度改善腫瘤患者的臨床預后和生存質量。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開展,其在腫瘤的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等方面優勢突顯。基因檢測已經可以預測人們未來會罹患哪一疾病的風險更大,幫助醫生了解運用哪種藥物病人更敏感和更有效,從而提前進行預防或優化選擇個體化的診療方案,降低癌癥患者的發病率,提高早診率和生存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專業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新增癌癥患者1 410萬,癌癥相關死亡病例達到 820萬,均較前呈增加趨勢。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重,估計到2025年,每年全球將新增癌癥病例 1 930萬。目前,乳腺癌高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而肺癌則是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之首,其發病率均逐年上升,并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擁有乳腺癌和肺癌基因檢測技術的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子診斷平臺,是該中心 2013年成立以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平臺建設,同時也積極推進了將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市科委給予了重點支持。該平臺首先將重點在乳腺癌發生風險幾率和肺癌個體化診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院士稱,腫瘤分子診斷平臺的建成和基因檢測技術的應用,是實現腫瘤防治和患者個體化醫療的重要途徑,將帶來兩個方面的重大轉變,一是個體化靶向性治療,二是對可能發生的疾病的預防。
乳腺癌基因檢測技術,只需要被檢測者 5,mL的外周血,就可以對6個乳腺癌易感基因進行全外顯子基因突變檢測,根據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情況,評估基因突變攜帶者罹患乳腺癌的幾率,以此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從而達到提前預防乳腺癌的目的。肺癌患者基因檢測項目,則是利用肺癌患者“綠豆”大小的一塊組織樣本,采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對14個肺癌驅動基因的熱點區域進行深度測序,從而檢測驅動基因的突變情況,并以驅動基因檢測為依據,優化制定個體化肺癌靶向藥物治療方案,進而推動肺癌的個體化治療。
國家中心分子診斷平臺的建成,將為進一步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腫瘤分子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打造一支基因檢測及生物信息學方面的創新型技術隊伍,建立腫瘤分子診斷和治療的技術標準并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引領腫瘤防治和個體化醫療做出貢獻,提升我國腫瘤綜合防治水平,顯著提高患者總體生存率。(摘自市科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