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平
(陜西省行政學院圖書館,西安710068)
絲綢之路共建中圖書館的使命與機遇
●張漢平
(陜西省行政學院圖書館,西安710068)
絲綢之路;共建;圖書館使命;圖書館機遇
在絲綢之路共建中,圖書館應承擔起文化遺產中心、學習互鑒中心、科技文獻中心、開放合作中心的使命,抓住機遇,全面創新圖書館發展體制。
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面用“一路一帶”表述)的戰略構想,是我國在新時期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深化國際合作新空間的重大戰略舉措。“一帶一路”不僅傳承了“古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價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合作層次更高,覆蓋范圍更廣,共建系統更廣闊,其目標是“讓亞歐大陸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生活”。[1]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我國相關地區、行業的積極響應,各地正在從不同層面明確方向、組織規劃,不同行業和部門都在積極主動地尋找各自的位置,精心選擇突破口。圖書館是融保存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智力資源、提供精神滋養于一身的文化事業,可為戰略共建提供獨特的支撐作用和鋪墊作用,是共建戰略系統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國絲路沿線各級各類圖書館都應以此為契機,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軟環境和硬建設提供知識、智力、信息支撐,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深化自身變革、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更好、更多、更長久的服務打基礎。
2.1 “一帶一路”戰略共建的文化遺產中心
新的絲綢之路是繼承之旅,是新時期提出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揚光大,因此要進行各種文化遺產的調研、策劃、論證、整合等活動。圖書館應自覺承擔起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歷史鏡鑒的使命。絲綢之路從興起、繁榮到衰落,經歷了20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符號,這些歷史記憶絕大部分以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形式收藏在圖書館的書庫和檔案中,圖書館開發整理、系統提供這些形形色色的寶貴文化遺產,有助于人們在占有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得以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使共建絲綢之路走的更順、更快。
2.2 “一帶一路”戰略共建的互學互鑒中心
新的絲綢之路是學習之旅,是新時期提出的區域學習合作的創新模式,是在平等基礎上的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因此要進行各種政策、政治、經濟、人文等知識學習活動。古絲綢之路曾經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重要貢獻,新時期圖書館要把傳統服務和現代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視頻技術、智能技術結合起來,為絲路各國民眾提供廣、快、精、準的知識學習資源,提供“互學互鑒的知識交互動空間”,推動不同閱讀文明的對話,共圓“絲路讀書夢”。
2.3 “一帶一路”戰略共建的科技文獻中心
新的絲綢之路是開拓之旅,是新時期提出的區域科技合作的創新模式,是在團結互信基礎上,平等互利,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因此要采用最新的現代化技術,特別是高科技手段。圖書館應自覺承擔起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科技文獻的使命。圖書館歷來是科技文獻信息采集、加工、傳播、應用、儲存主陣地,其核心價值之一是科技資源的積淀、繼承、弘揚、創新。圖書館要密切跟蹤并高效傳揚國內外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緊緊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共建創新目標,突破原有機制的界限、壁壘,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從而建立起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實現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無縫對接,切實把圖書館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化為“一帶一路”戰略創新的推動力。
2.4 “一帶一路”戰略共建的開放、合作、交流中心
新的絲綢之路是包容之旅,是和平之旅,是新時期提出的區域包容、合作的創新模式,是在山水相連、血脈相親基礎上的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是在和平發展基礎上的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因此,要加強民間民眾的友好往來,增進坦誠溝通和了解,增強傳統友誼;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角,大力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學習互鑒中,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2]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共有的一項活動,是多元文化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產物,圖書館館藏版本、內容的多樣性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新時期圖書館應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次大會通過的《出版物國際交換公約》和《各國官方出版物和政府文獻交換公約》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絲路各國國際文獻交換業務,要不斷創新文獻交換模式,使國際文獻交換虛擬空間成為一種主要傳播模式,“使交換在實際的過程中達到效率最高、費用最省、距離最短、時間最少的功能”,[3]從而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扎實的文獻保障。
同時,圖書館要加快向現代電子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移動數字圖書館、智慧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步伐,盡可能多地采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根據不同國別不同民族的文化實際,對傳播的文化符號求同存異,盡可能讓絲路各國民眾在讀圖識文、閱像聽音中,既避免時空、文字、語言障礙的煩惱和枯燥,又獲取知識的滋養、心靈的愉悅和視野的享受。通過文化合作與傳播,拉近絲路各國民眾的心,有利于消除偏見和誤解,培育互信和友誼,增進共筑絲路夢想的意愿。
3.1 圖書館在規劃設計中的機遇
建設“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系統工程。目前絲路沿線各個國家和我國相關省市以及國家部門正在調研、論證設計規劃。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事業,應抓住這一機遇,力爭列入各級設計規劃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圖書館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圖書館在融入社會、融入國家建設方面還有距離,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圖書館相比,仍存在著開放開發不足的問題。圖書館應抓住“一帶一路”擴大開放的戰略機遇,在統盤設計規劃框架下,大膽突破有形和無形的障礙,走向社會,走出國門,“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4]實現跨地域、跨制度、跨種族的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絲路沿線國家和民眾。
3.2 圖書館體制機制創新機遇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圖書館應積極的投入到這種創新的合作模式中來,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在體制機制變革中,由易到難、由小到大,先和絲路沿線各國圖書館在業務上開展國際文獻的代借代還、互贈互換服務,再開展文獻傳遞、信息共享服務,在此基礎上我們秉承和弘揚絲路精神,適時倡議籌備“絲綢之路圖書館聯盟”,邀請有意愿的圖書館參與,共同打造絲綢之路圖書館合作的新機制。
3.3 圖書館加強文化交流的機遇
在共建“一帶一路”戰略中,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夯實我國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化先行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我們要充分的開發挖掘絲綢之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相關部門攜手合作,共同梳理、提煉、整合絲路文化的價值精髓,包括歷史、地理、科學、教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法律制度、價值觀念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本著古絲路文化基因與新絲路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相包容的精神,借助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現代影像技術、虛擬技術使珍藏的實物、文字活起來,并通過講故事等多種途徑推出去,使之成為涵養新絲路經濟帶共建的精神記憶。
3.4 圖書館專業人才整合的機遇
在共建“一帶一路”戰略中,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隨著圖書館服務“一帶一路”共建戰略的深入展開,因服務對象、服務范圍、服務方式、服務標準的變化,圖書館的人才隊伍建設既面臨挑戰也遇到了重大機遇。圖書館要以服務“一帶一路”為導向,在實戰中發現人、培養人、造就人,即用好現有的人才,培養所需人才,進行必要的智力引進,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紀律嚴、作風好的人才隊伍。
3.5 圖書館事業與經濟同步發展的機遇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將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全新的機遇,也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的格局。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又為圖書館事業的同步發展帶來了動力和機會。圖書館要抓住這一機遇,不甘人后,以服務“一帶一路”為神圣使命,樹立新觀念、確立新目標、采取新舉措,打造新服務,在面向經濟社會服務中,堅持和經濟、科技、商貿諸行業共商、共建、共創,尋找最佳服務途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習近平.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在比利時《晚報》的署名文章[N].新華每日電訊,2014-03-30(2).
[2]習主席的“絲路新語”[N].人民日報,2014-07-02(5).
[3]王崗.開放、交流與合作,構建中阿博覽會信息中心——以中阿博覽會為契機[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1):65-68.
[4]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21].http: //www.gov.cn.
G250
A
1005-8214(2014)08-0030-02
張漢平(1982-),男,就職于陜西省行政學院圖書館,發表論文多篇。
2014-07-06[責任編輯]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