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北京100081)
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胡潔,邵燕(國家圖書館,北京100081)
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對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特征、意義以及建設框架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提出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本質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數字環境下的新型發展形態,并呈現出技術性、開放性、互動性等新的特性。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縮小數字鴻溝、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和提升服務整體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設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應逐步建立相應的設施體系、內容體系、傳播與服務體系以及保障體系,通過統籌整合、分工協作,實現各類型、各機構公益性數字文化資源與服務的共建共享。
目前,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還處于探索與起步階段,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于對其內涵、概念、理念、定位等的探討。以“公益性數字文化”或“公共數字文化”為關鍵詞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僅檢索到期刊5篇。①檢索日期:2014年3月3日。與整體、專門研究還比較薄弱的狀況相反的是,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具體公益性文化服務領域中,數字服務已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和研究,以“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和“數字檔案館”為關鍵詞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分別獲得23955條、389條和2564條檢索結果。因此,本文擬將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作為一個整體,從其特征、意義以及建設框架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
1.1 信息技術性
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文化產品的生產、記載、存儲、傳播等各個環節:在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產品的生產有了新的手段,改進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使文化產品具備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和增值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產品的物質載體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僅僅是以紙質為載體的書報刊,而且還以磁介質、光電介質作為其載體,將文字、聲音、繪畫、影視作品、音樂等記載、存儲在硬盤、磁帶、光盤等各種介質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產品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變革,互聯網、數字電視、手機、智能移動終端等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超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加快了文化產品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其傳播范圍。
1.2 開放平等性
開放性是互聯網信息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計算機和網絡發展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使得公益性數字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地理與空間距離消失了。作為大眾文化的公益性數字文化,通過文化資源的共享性和普惠性體現平等性,為眾多處于文化邊緣的知識弱勢和貧困群體提供知識自由、知識公開、知識透明、知識共享的機會。在接受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化,強調個性,注重平等。[1]公益性數字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廣泛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影響的數字文化空間,縮小了文化貧困群體的文化差異,使社會公眾能普遍平等地享有人類智慧的成果,這也充分體現了公益性數字文化的平等性。
1.3 雙向/多向互動性
互聯網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體,區別于其他傳統傳播媒體的最本質特征就是交互性。網絡環境下,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大眾不僅是數字文化的受眾,也成為數字文化的制造者、傳播者,在溝通碰撞中相互引導,提高了文化的傳播效果。尤其是近年來,以微博、百科全書(wiki)、社交網絡(SNS)等為代表的web技術,為文化服務機構與用戶間、用戶之間實現交互和分享提供了前提,用戶生成信息內容(UGC)成為信息世界重要的內容來源。UGC還改變了文化服務機構在內容領域的固有角色,以往由機構主導文化傳播的局面發生了改變,呈現出“去中心化”特征。
2.1 有助于維護文化安全,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文化發展主導權
互聯網沒有國界限制,當前世界各國都把互聯網作為提高文化生產傳播能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和載體,采取各種措施謀求自身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優勢地位。建設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就是通過全新的信息渠道提供更多更好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造具有廣泛影響的網上文化品牌,形成中華文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整體優勢,使全世界都能共享我國優秀的先進文化資源,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同時,通過推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品的數字化、網絡化,掌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導權,維護國家文化信息資源的安全。
2.2 有助于消弭和縮小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是人類由傳統工業社會向現代網絡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特有現象,并隨著網絡化急速擴張不斷被拉大。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就是通過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傳播方式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從而有效地緩解了我國城鄉間、地區間公共文化建設的不均衡,使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地區都平等便利地獲取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使文化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性和均等性。
2.3 有助于培育新型服務業態
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通過建立分級分布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于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移動通信網三網融合的跨網絡、跨終端的服務平臺,發揮觸摸屏、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終端的特點,提供新穎、獨特的數字文化服務,將更多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資源推送到社區、城鎮和農村,以及通過數字電視和手機推送給家庭和個人等,推動形成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
2.4 有助于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整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職責分散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等多種機構,且由于分頭管理、技術壁壘等各方面原因存在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等問題。通過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全國各文化機構資源和服務的整合和集成,一方面可以改變目前資源重復建設和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實現思路、架構、資源和服務的復用,使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發揮更大的效益,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建設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的合力,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效能,更好地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職能。
3.1 建設目標
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目標是,逐步建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設施體系、內容體系、傳播與服務體系以及保障體系,通過統籌整合、分工協作,實現各類型、各機構公益性數字文化資源與服務的共建共享,最終建成一個內容豐富、技術先進、覆蓋城鄉、傳播快捷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信息技術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3.2 建設主體
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主體應體現多元化和分層分級的要求。多元化是指建設主體包括三大類:一是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決策和管理部門,包括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文化行政部門。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包括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等,是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主要實施者。三是社會舉辦的非營利性文化服務機構(NPO),包括文化基金會/文化委員會、文化團體等,是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在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事業單位之間的協作,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元主體的協調合作,引導、鼓勵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數據庫商、NPO在內的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
分層分級是指建設主體既包含國家級文化單位,也包括各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等基層文化單位,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工協作、分步實施,最終形成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保障體系和服務網絡。
3.3 建設內容
3.3.1 設施體系
公益性數字文化設施與傳統文化設施建設存在著一定聯系,既有相同點,也存在區別。以圖書館為例,傳統圖書館布局通常是書庫、閱覽、辦公分區的封閉性結構,館舍面積的大小、藏書的多少是其衡量的標準。而數字圖書館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藏書建筑物,而是一個動態多功能信息服務機構,以讀者需求為中心,擁有超大規模信息資源的信息空間。目前來說,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設施主要分為三類:信息化設施、網絡基礎設施和軟件設施。
信息化設施既包含原有文化設施的信息化改造,也包括數字化設施的新建,是開展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基礎。目前,以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共享工程各級分中心、公共電子閱覽室以及文化館(站、室)、社區文化中心等為節點的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公益性數字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提升文化設施的信息化水平,加快高新科學技術應用,提高公益性數字文化設施綜合服務能力。
網絡基礎設施負責數字文化內容與服務傳輸的暢通,是實現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前提,包括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網、數字廣播電視網、移動通信網等。2012年發布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十二五”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綠色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的發展目標,為將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到城鄉基層提供了條件。
軟件設施既包括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高效運轉的基礎性平臺,如運行管理平臺、安全管理平臺、協同管理平臺等;也包括涉及數字資源生命周期各個流程的應用系統平臺,如資源建設、資源組織、資源發布與服務、資源長期保存、新媒體服務平臺以及對應用系統的管理平臺,是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開展的技術支撐。
3.3.2 內容體系
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作為數字文化內容最主要的提供者和組織者,要在用戶需求多元化、多種信息服務機構并存的時代發揮其功能,就要積極轉變理念,根據信息環境的變化,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整合內容、強化服務,構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公益性數字文化內容體系。
(1)通過應用云計算技術、統一標準規范、機構協調合作等方式,整合文化服務機構資源。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中,解決資源存儲能力和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降低信息服務機構的建設成本,實現機構間的資源共建共享。公益性數字文化產品設計與構建應遵循相關的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為各文化服務機構開展資源共享、系統互聯、聯合服務提供前提;在“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網上美術館”、“數字文化館”基礎上,通過平臺集成、網絡對接、數據關聯等技術手段,實現數字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
(2)內容產品的組織、策劃和制作要基于用戶需求,建立群眾對公益性數字文化產品需求的反饋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建設。在產品主題方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地方特色、反映時代主題、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等;在產品類型方面要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以及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建設文本、動畫、影像、音視頻、在線講座和在線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數字文化產品;在產品內容方面,要在深度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精細化、多元化、分眾化,例如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外地務工人員與本地土著居民,普通人和殘障人士等在信息需求上就有著顯著的不同,還應考慮城鄉居民、各地民眾的獨特需求。
(3)用內容單元理念打造數字文化產品。現在用戶通過搜索引擎尋找的,往往已經不再是原本依托特定頻道或時段的節目,或者特定地點和格式的圖書,而是一個個獨立的內容單元,是不受媒體介質限制的,以不同形式靈活適應于各種媒體介質的內容單元。要注重建立產品內容之間的關聯,合理構建內容生產流程,充分整合各類型數字資源,實現公益性數字文化產品的跨類型整合、揭示、組織和跨平臺傳播,便于群眾獲取和使用。
3.3.3 傳播與服務體系
2013年,我國網民人數達5.91億,手機網民達4.64億,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4808萬戶。[2]中國激活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已達2.613億部,占全球保有量的24%。[3]數字閱讀從在線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發展到以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載體的無線閱讀,2010年底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32.8%。在此環境下,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需要構建多網絡、多渠道、多平臺、多終端的傳播與服務體系,做到用戶在哪里,傳播和服務就到哪里。
(1)基于用戶需求重構網站。要將網站建成一個面向用戶聚合內容、提供綜合服務的平臺,建成用戶定制個性化信息的服務中心,建成多元化、綜合性服務平臺。要在充分了解用戶群體、考慮用戶差異性的基礎上,根據用戶需求聚合內容資源,合理組織和呈現內容,這種聚合既可以是一個文化機構自身內容資源的整合,也可以是機構內外內容資源的整合。要設計好檢索、推薦、參與、互動等功能,應盡可能提供包括用戶評論、博客等參與和互動功能,既補充網站內容,也可增強用戶粘性。
(2)有效利用多終端實現發布與服務。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電子政務網等渠道,搭建無所不在、無時無刻的公益性數字文化傳播體系,使公眾能夠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等新媒體終端,隨時、隨地、隨心地享用各種公益性文化服務資源。同時,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優質公共文化資源的集聚整合、海量存儲、共建共享、有序組織、快速查找等,結合門戶網站、微博、社交網絡(SNS)等新型網絡媒介方式,設立文化服務機構的信息發布與交流平臺,方便與用戶互動。
(3)有效利用云計算實現各機構協同服務。目前,廣電系統已將云計算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將其作為廣電實現三網融合的戰略性部署,文化部也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將“利用云計算和三網融合技術,提升整個網絡的服務能力與管理能力”,[4]基于云計算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可以為全國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提供基于跨網絡、跨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一支撐技術平臺,構建支持多渠道、服務對象全覆蓋的數字文化服務綜合平臺。
(4)注重文化服務的營銷與推廣。要了解公眾信息需求,明確自身定位,與公眾建設良好互動,使用戶了解自身內容與服務,都需要專業的品牌化營銷與推廣。一方面可以通過報紙、期刊、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搜索引擎、微博、SNS等新興媒體等進行全方位推廣;同時,強化自身網站在資源推薦、用戶互動等功能方面的設計,加強手機、數字電視等多終端的用戶信息推送。
3.3.4 保障體系
(1)政策保障。這里的政策既包括專門針對公益性文化服務的政策法規,也包括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相關領域例如著作權、捐贈減免稅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內容上應涵蓋數字資源、信息網絡、經費投入、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等多個方面,形式上應包括與公益性文化事業相關的各個級別的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行政決定、國家和行業規劃等規范性文件等。目前,《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已列入中央和全國人大五大立法規劃,應將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有關內容納入該法中。
(2)管理運行保障。首先,要考慮建立公益性數字文化統一管理機構,目前公益性數字文化管理體制主要還是依托原有文化事業實體管理,為避免“屬地管理”帶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弊端,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可考慮建立一個統一的“垂直”管理機構與機制,進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其次,要創新績效評估考核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長效考評、反饋監控等配套機制,注重效果評價,避免“以物為本”的考評傾向,簡單的把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等同于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3)經費保障。為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充足的經費投入,首先是政府的責任,要從現有的工程式、運動式投入機制逐漸轉變建立長效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在經費投入方面要注重“軟硬并重”,避免重硬件和設施建設,輕內容服務的局面。同時,完善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經濟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務,拓展投入來源,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良好格局。
(4)科研保障。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在數字環境下發展的新型業態,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理論已無法為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需要進一步加強有針對性的科研工作。應開展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統籌規劃和總體設計,圍繞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統籌整合、標準化建設、新媒體服務、農村數字文化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建立若干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重點研究基地,開展以實踐為導向的研究。
[1]胡唐明,鄭建明.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內涵、現狀與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3(6):32-38.
[2]2013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4808萬戶[EB/OL].[2013-04-07].http://digi.163.com/keywords/6/7/65705b57753589c675286237/1.html.
[3]報告稱中國智能機和平板保有量占全球近1/4[EB/OL].[2013-04-07].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3_07/24/27847825_0.shtml.
[4]文化部關于印發《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3-04-07].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201302/wangying2013 020610032573325880.shtml.
G252;G259.2
A
1005-8214(2014)07-0001-04
胡潔(1977-),女,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政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邵燕(1981-),女,國家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
2014-04-15
[責任編輯]王崗
本文系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2BTQ1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