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平 田 濤
(1 惠達衛浴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307)(2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陜西)有限公司 西安 710116)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曾表示,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產量、出口量、人均消費量3大指標均成為世界第一,除國內外龐大的市場需求拉動外,更重要的是技術標準的引領和推動。2014年行業協會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標準引領,全面提升行業影響力”,包括將有多項標準起草或出臺。
據悉,自2010年后,國家相關部委相繼推出了多項與傳統產業發展相關的國家標準,而這種密集的發布規范性法律法規在產業發展初期時并不多見。陶瓷行業的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出臺,更呈現井噴狀態。
1)2014年完成對《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2010)重點條款的評估和測試工作,并根據行業自身特點起草制定《建筑衛生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協會標準);完成《廚房水嘴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等4項標準制定;
完成“建筑陶瓷”、“衛生陶瓷”、“五金衛浴”、“塑料潔具”等企業安全生產標準的起草,提交衛浴分會和陶瓷標準委員會審議;
進行《銅質分集水器加工貿易單耗標準》、《散熱器恒溫控制閥加工貿易單耗標準》和《陶瓷磚噴墨打印墨水加工貿易單耗審定方法》的研究工作;
啟動隧道窯和梭式窯行業標準起草工作。
2014年2月15日,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發布了《建筑衛生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作為協會標準,旨在建筑衛生陶瓷行業配合《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2010)的實施,引導建筑衛生陶瓷企業在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工作方向,促進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技術的進步。
2)2014年4月1日起,《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開始實施。據悉,這是國家針對建陶行業制定的首部準入標準,從多方面劃定了從量到質的行業“門檻”,意在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遏制產能過快增長,促進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建筑衛生陶瓷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等法律、法規和規劃政策制定的,其中涉及多項陶瓷行業的標準、法規等。如:
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應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政策要求,嚴禁采用《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中的工藝和裝備;
建筑陶瓷產品質量符合《陶瓷磚》(GB/T 4100)、《陶瓷板》(GB/T 23266)等國家標準,或高于國家標準的行業標準,瓷質磚產品通過國家強制性認證;
衛生陶瓷產品質量符合《衛生陶瓷》(GB 6952)、《衛生潔具便器用重力式沖水裝置及潔具機架》(GB 26730)等國家標準或高于國家標準的行業標準,五金配件質量穩定、耐用;
產品放射性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國家標準要求;
建筑衛生陶瓷產品能源消耗應符合《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1252)國家標準要求;
環保設施完善可靠,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國家標準要求;
防治粉體制備、壓坯成形、拋光、修邊等重點工序噪聲,廠界噪聲符合《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國家標準要求;
按照《建筑衛生陶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工作,強化安全生產基礎建設。
準入標準作為多項標準的集中體現,目的在于通過各項強制性、法規性標準的有效實施,確保陶瓷衛浴行業能夠快速向做強的軌道轉型。
3)2013年7月,因水龍頭“含鉛門”事件,相關部門啟動了國家標準《陶瓷片密封水嘴》(GB 18145-2003)的修訂工作,參照歐美標準,努力與國際標準接軌。新標準對重金屬含量標準實行強制性規定,增加了許多水中析出物限定量的強制性指標,如銻、砷、鋇、鈹、硼、鎘、鉻、銅、汞、硒、鉈等10多項。據稱,新國標規定水龍頭的鉛析出量標準是5 μg/L,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標準。
新國標或將于2014年內出臺,將有效改變我國目前對水龍頭重金屬含量沒有全面、權威規范的局面。同時所有水龍頭生產廠家將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遵循同一個標準規范在市場上競爭。
這意味著不論是銅質水龍頭還是不銹鋼水龍頭,都將擁有明確的標準限定。水龍頭新的強制性標準將會給產品帶來又一次升級,推動水龍頭產業向健康、節能和環保的方向發展。標準的提升必將促使企業進行創新研發,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水龍頭的相關檢測標準還有《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5501-2010)、《水嘴通用技術條件》(QB 1334-2004)、《生活飲用水輸配水設備及防護材料的安全性評價標準》(GB/T 17219-1998)等國家標準及相關標準。
4)2013年4月,第三屆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技術委員會第四次年會暨標準審議會預審了《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標準、審議了《衛生陶瓷》國家標準和《陶瓷拋光磚表面用納米防污劑》行業標準。
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與《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衛生陶瓷行業影響頗大。《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21252)在2013年4月22日建筑衛生陶瓷標委會完成修訂審議,2003年7月17日國家能源標委會通過評審,新能耗限額國家標準即將發布實施。
國家標準《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4-2010),規定了陶瓷工業企業的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和監控要求。這個強制性國家標準與國家“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政策導向密切相關,與另一個陶瓷行業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GB 21252)具有相同背景。
《衛生陶瓷》(GB/T 6952-2005)中規定,普通型坐便器要求用水量不能超過9 L,節水型用水量不超過6 L。《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的修訂,將用水效率等級的2級規定為節水評價值,節水指標從6 L提高到5 L。標準修訂中,將更加關注作為重要指標的節水標準問題,節水指標將有進一步提高。產品單件質量的要求作為推進性條款納入標準,鼓勵企業生產在滿足使用要求前提下的輕量化產品。根據工信部近期正在編制的《建筑衛生陶瓷產業政策》(草案),鼓勵生產和使用單件質量不超過40 kg的連體坐便器,不超過25 kg的分體坐便器,不超過15 kg的斗式小便器,不超過20 kg的蹲便器,不超過20 kg的洗面器。
5)其他相關標準、法規等也是密集出臺,如:
2013年4月25日工信部發布《薄型陶瓷磚》(JC/T 2195-2013)行業標準。2012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國家標準《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耗評價體系和監測方法》(GB/T 27969-2011)。
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陶瓷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 23332-2009)等。2013年10月,全國建筑衛生陶瓷標準審議會審議了《陶瓷馬賽克》、《建筑琉璃制品》、《坐便器移位器》和《陶瓷雕刻磚》建材行業標準,同期還召開了《衛生潔具 智能坐便器》國家標準第一次工作會議。
僅2012年,就有多項建筑陶瓷國家標準實施:
《陶瓷地磚表面防滑性試驗方法》(GB/T 26542-2011)(2012年2月1日起實施);
《建筑衛生陶瓷分類及術語》(GB/T 9195-2011)(2012年3月1日起實施);
《衛生潔具便器用壓力沖水裝置》(GB/T 26750-2011)(2012年3月1日起實施);
《建筑衛生陶瓷用原料 黏土》(GB/T 26742-2011)(2012年3月1日起實施);
《防靜電陶瓷磚》(G 26539-2011)(2012年4月1日起實施);
《衛生潔具便器用重力式沖水裝置及潔具機架》(GB 26730-2011)(2012年5月1日起實施);
《干掛空心陶瓷板》(GB/T 27972-2011)(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
《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耗評價體系和監測方法》(GB/T 27969-2011)(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
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2011版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與衛生陶瓷行業相關的項目有:
150萬m2/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 mm的陶瓷板生產線和工藝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鼓勵類),一次沖洗用水量6 L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節水型小便器及節水控制設備開發與生產(鼓勵類);
年產150萬m2及以下的建筑陶瓷生產線(限制類),年產60萬件以下的隧道窯衛生陶瓷生產線(限制類);
年產100萬m2以下的建筑陶瓷磚、年20萬件以下低檔衛生陶瓷生產線(淘汰類),建筑衛生陶瓷土窯、倒焰窯、多孔窯、煤燒明焰隧道窯、隔焰隧道窯、匣缽裝衛生陶瓷隧道窯(淘汰類),建筑陶瓷磚成形用的摩擦壓磚機(淘汰類)。
7)隨著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等政策的日趨深入和嚴格,各種新標準的制定也備受關注。
為倡導生態文明發展需要,工信部率先以陶瓷薄磚、節水潔具等5個具體產品為代表,著手綠色建材標準認證體系與產品目錄的制定,以引導建材行業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針對2013年以來的嚴重霧霾天氣,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關部門正在修訂環保法,2014年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新的環保法和環境稅的出臺。各地方也相繼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各陶瓷產區針對煤改氣也出臺了多項法規,清潔能源的使用將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據悉,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100億元專項資金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將用于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相關部門將制定改善環境質量的補貼、稅收、能源效率標準等方面措施和重點行業能效、排污強度“領跑者”標準,對達標企業予以激勵。
作為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制定重點行業能效標準,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治理大氣污染,對于陶瓷行業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中國建材聯合會喬龍德會長曾多次提到,建筑衛生陶瓷行業要加快完善相關行業標準。在《2030年中國建材工業“創新提升、超越引領”發展戰略》中也著重提出,要創新標準,發揮標準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及時修訂不能滿足當前技術產品發展需要的已有標準,把標準的功能延伸到提高準入門檻,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阻止高能耗、高排放產品的繼續生產,通過標準體系建設來進一步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在陶瓷行業有這樣一句話:“四流企業賣苦力,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無形中道出了標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和潛在能量。標準被視為是企業進入國內外市場的門檻和把握市場的手段,是實施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標準已成為最重要的行業發展因素,企業的產品標準一旦被行業所認同,就會引領整個產業的發展潮流,并具有了核心競爭優勢。標準就是市場規則,特別是在我國陶瓷品牌沖擊國際市場、打造國際化品牌之際,更要樹立標準先行的觀念。標準不僅是陶瓷產品是否符合使用功能的基礎之一,更是我國陶瓷產品能否走出國門、立足國際市場的前提。一旦掌握了標準的話語權,隨之而來的企業盈利和核心競爭優勢,也就如影隨行了。同時,標準也是我國陶瓷行業推進綠色發展通路上的金鑰匙。
在我國陶瓷產品“走出去”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標準,如國際通用的標準、美國標準、歐盟標準、某國的國家標準等。如果陶瓷產品要出口到這些國家和地區,就必須符合其標準要求,否則便“禁止入內”。雖然這些標準中,有值得我們借鑒并借用的,但總上體我國對這些國際標準的采用率卻不高。
據介紹,我國陶瓷的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國際標準的采標率仍不到80%,企業的采標率更低。應該說,我們是陶瓷生產大國,但并不是生產強國,其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除了產品品質、技術、研發創新、設計、品牌外,產品標準也是重要一環。縱觀我國陶瓷行業的標準國際化之路,仍是差強人意,主要表現在對國際化標準及標準化的認識程度偏低;政策支持及資金投入存在不足;采用國際化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力度小,采標率低;對產品標準及標準化工作的意義認識不足,不愿投入資金和技術力量;標準水平偏低、滯后;種種原因致使陶瓷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缺乏在國際標準制定等國際性活動中的發言權和話語權。由于在國際上標準的缺位,導致我國陶瓷產品出口屢屢受限。
有業內人士把陶瓷行業定位為非標行業,但在生產經營、市場營銷及品質管控、品牌建設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卻非常需要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規范運作。這就涉及到了標準化的問題,由標準引申到成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指導管理的行動指南和操作規程。陶瓷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手工操作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機械化程度亟待提高,特別是衛生陶瓷生產,更多依靠人力和手工操作,更需要標準化的流程來規范所有環節,以保證最終產品品質。一些衛生陶瓷企業推行的對標管理法,其實也是由標準引申出來的一種管理方法,以先進企業指標作為本企業的追求目標,向先進看齊,向標準靠攏,提高產品品質、降本增效。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標準,就無法約束市場,更不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標準化于衛生陶瓷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水龍頭產品“含鉛門”事件中暴露出的標準缺失可窺一斑。多年來快速的發展,讓產能一路飆升,但與之配套使其健康快速發展的標準卻相對滯后。實現標準化將會助推行業、企業發展,參與標準化制定特別是國際標準制定,更是企業成熟、行業強大的顯性標志。
標準化是陶瓷行業實現強國夢的條件。打造陶瓷行業的升級版、實現陶瓷行業的強國夢,是行業、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面對良莠不齊的企業現狀,面對混亂的競爭秩序,面對盲目的產能增長,迫切需要用標準來規范行業的發展步伐和節奏,用標準指引行業、企業走上標準化持續發展之路和強國之路。
標準化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備素質。由高速增長回落為中低速發展,單純的制造已經沒有優勢,如何在轉型升級中占據優勢,推進標準化是出路之一。原材料標準化,才能生產標準化,才能產品標準化,才能得到國際市場認可,才能提速國際化,才能使企業發展真正步入科學、規范、和諧、穩健的發展快車道。
標準化是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重要內容。當前陶瓷行業面臨的首要重任就是不遺余力地推動創新驅動基礎上的轉型升級,這是強國夢的基礎,也是陶瓷行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保障。行業轉型升級的長久、可持續,需要標準化的指引,所以說,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包含了標準化這一重要內容。
1)標準要與時俱進。要使標準成為指導行業進步,引領行業發展的燈塔,并及時針對出現的新狀況、新問題及科技水平、文明程度的發展進程及時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要把創新標準作為推動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標準要嚴格執行。對標準的執行要不折不扣,不論是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還是國際標準,要站在行業的高度、聚合行業責任感,不能把標準束之高閣,更不能無視標準的存在,這樣才能發揮標準的引領、指導作用,才能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
3)標準要與國際化接軌。從參與到引領制定國際標準,既是為國內陶瓷行業的國際化競爭鋪平道路,更是實現強國夢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取國際市場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同時還可規避貿易壁壘,提升我國陶瓷
產品價值。在融入國際化的進程中,陶瓷行業不僅要做市場國際化的參與者,還要做引領者。
如果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那么標準規則就是整個行業的靈魂。面對標準化的井噴之勢,國內陶瓷企業應未雨綢繆,不僅是積極參與標準制定、認真執行,更要提高對標準化的認識。要讓標準成為分水嶺,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要讓企業感受到標準的嚴肅性和嚴厲性,猶如站在發展的分岔路口,達標則生,反之則亡。全方位、多維度的各項標準的密集出臺,對陶瓷企業的生產經營確是個嚴峻考驗,特別是環保方面的標準,更是不能觸碰。
隨著越來越多嚴厲標準的相繼頒布實施,陶瓷行業的準入門檻會越來越高,行業發展環境和秩序會越來越優化,這對整個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以及廣大消費者來說,都是受益匪淺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