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炯,李 勇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旅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綜合性的審美活動,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傳統旅游審美文化從形成、發展到傳承、傳播再到破滅、升華,是經歷了漫長歷史歲月的洗禮而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審美文化。其形成固然受著眾多因素的影響,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卻是深入骨髓的。在中國傳統旅游審美文化視域中,自然山水意識是旅游審美文化的源頭,同時隨著自然山水文化與旅游活動的交融,二者審美意向更是趨于一致。因而,從傳統自然山水審美文化的角度,即可全面審視中國傳統旅游審美文化的發展歷程。其中主要有四個代表性的發展階段:其一是以注重自然山水審美人文精神的儒家“比德”旅游審美觀;其二是以天地自然之性融合人之性而形成的道家“逍遙”旅游審美觀;其三是主張注重個人情感抒發的同時體悟自然之理、人生之理,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魏晉“暢神”旅游審美觀;其四是唐代之后古人審美意識漸至成熟佳境的“審美愉悅”旅游審美觀。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的極大繁榮、傳播媒介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人的旅游審美態度、旅游審美趣味和旅游審美結構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開始由傳統旅游審美文化轉向適應現代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現代旅游審美文化。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一)旅游審美文化的大眾化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普通大眾對于經濟利益有了重新認識,對物質的欲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在缺少了意識形態對審美態度的制約,普通大眾的審美態度和趣味開始轉向了世俗化和感官享受。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新媒體的日益發達,旅游審美文化也日益趨于大眾化,主要表現為旅游審美活動的主體、客體和審美標準日趨于普通大眾、日常生活和多元化。
(二)旅游審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商品化
為滿足旅游市場和旅游者的多元需求,旅游經營者幾乎對所有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進行開發,使其作為審美文化商品而推向旅游市場。因此,無論是審美的主體,還是審美的內容與形式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狀況,使當代旅游審美文化呈現出了多元化和商品化的特征。
(三)旅游審美的泛化
當代旅游審美遠遠超出了古代文人旅游“寄情山水”的范疇,審美的泛化表現得最為突出。在旅游過程中,既有對高雅、古典藝術的欣賞,也有對通俗、現代文藝的欣賞;既有對藝術的純審美,也有生活化、娛樂化、實用化的寬泛審美活動。使得旅游審美活動中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整個旅游活動呈現出“生活的藝術化,藝術的生活化”的審美文化狀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發展成為大眾旅游,為廣大普通民眾所接受。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傳承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自然而然地成為旅游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傳統的古典園林審美活動都是建立在儒道等傳統文化基礎上而形成的,對于園林所蘊藏的美,賞析得深入而獨到。然而,現今所呈現出的旅游審美文化,且不論這種旅游審美文化在自然審美、藝術審美上反應如何,單論它在古典園林這一類型景觀審美中所表現出的審美效果就遠不如傳統審美。就目前所看到的一些問題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由于旅游主體審美文化藝術修養的匱乏,使得古典園林景觀的旅游審美浮于表面,缺少對園林藝術深層次文化的審美追求。現今是一個大眾旅游的時代,許多旅游者對旅游的認識還比較膚淺,處于以“身臨其境”為滿足的“視覺”文化階段。旅游者本身缺乏相關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審美感知能力、領悟力,審美趣味比較平庸單一,對于園林景觀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大多只停留在娛樂和消遣上,沒有注重更深層次的審美享受和審美升華。
(二)在古典園林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旅游經營者忽略了古典園林本身的審美文化特色,使得園林旅游設計缺乏歷史深度、理性深度和審美深度。在古典園林的旅游開發過程當中,一些旅游經營者在市場利益期望的驅動下,利用普通大眾旅游者對古典園林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向往,營造出一些“文明垃圾”的園林設計,追求視覺刺激,完全脫離了園林本身的審美文化本質與特色,曲解了園林所蘊含的文化。
(三)當代旅游審美文化中還存在一些負面因子。雖說當今旅游審美文化在三大主流旅游審美文化的影響之下不斷發展演變,但在某些地區仍然還會存在一些不適應主流文化卻有存在市場的其他形式的旅游審美文化,比如旅游審美文化的功利主義、過度實用主義、視覺文化等。在這些文化層次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旅游者或是旅游經營者都還不能自覺地協調與平衡旅游審美活動中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倡導良好社會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具有較高藝術與審美水準的審美觀念體系勢在必行。
旅游審美文化的發展演變是在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對于旅游審美文化的引導和塑造,我們可以從旅游審美活動的主體、客體、導游和外部社會環境等方面著手。
(一)旅游審美活動主體——旅游者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美的生活境域,它是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無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與核心,其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審美哲學。而當今旅游者作為整個旅游審美活動的主體,想要深入園林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必須注重自身旅游審美修養的培養。
1.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養,培養審美能力
面對蘊藏著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園林景觀建筑,倘若旅游者沒有一定的園林文化知識,貿然前去參觀游覽,難免會流于景觀建筑表面現象,陷入“只看熱鬧”的旅游尷尬境地。因此,在旅游之前多閱讀一些旅游地和旅游景點的知識,了解其所涉及到的文化事物現象,長久地潛移默化之下,文化素養必然會有所提升。另外,旅游園林景區經營者可以在旅游景區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多媒體、宣傳冊,進行中國古典園林知識普及和園林景觀建筑文化藝術旅游觀賞指南。
2.參與旅游審美實踐活動,把握正確審美方法
除了充實自身文化知識準備外,旅游者還必須在旅游審美實踐活動中根據不同的審美對象掌握一些科學的審美方法,特別是在古典園林的欣賞過程中,把握好審美時機,選擇好審美角度,保持好審美節奏,對于深入理解詩詞楹聯所蘊含的文學思想、亭臺樓榭所體現的建筑藝術以及整個園林所體現的璀璨文化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審美活動客體的提供者——旅游經營者
古典園林景觀中作為旅游產品的那一部分是旅游審美的客體,也是旅游審美活動所關注的重點。現今旅游審美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古典園林旅游審美意識本可以向著“百花齊放”的局面發展,然而有一些園林旅游經營者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和市場效益,不顧及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的本質與發展脈絡,忽略了園林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精神,導致了園林景觀的破壞,促使旅游審美文化向著不健康的方向發展。為了引導和塑造良好的園林旅游審美文化,對于園林旅游經營者必須提出相應的要求:在園林景觀旅游資源開發上必須堅持園林的原真性,真實地反映它特定的歷史文化特征;必須堅持系統協調的原則,綜合開發古典園林所具備的旅游價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但不要有意迎合大眾的世俗需求而丟掉了園林本身所具備的文化藝術。惟其如此,古典園林才可能會保持持久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旅游者才能從旅游審美活動的伊始就接觸到最真實的古典園林景觀。
(三)傳播美的使者——導游
在古典園林的旅游審美活動中,導游員是旅游者審美的引導者和啟示員,對旅游者所達到的審美境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園林的旅游觀賞活動是綜合性的審美過程,導游員不僅要將古典園林所具有的基本景觀審美信息傳達給旅游者,啟發旅游者對景觀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和意境的審美,還要依據旅游者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旅游者的審美節奏和狀態,引導旅游者的審美歷程,從而使旅游者在旅游審美中能獲得“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審美感受而獲得最大的審美滿足。基于此,對導游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導游員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之外,還應在注重培養自我審美意識,不斷提升自身審美修養的廣度和深度。其次,注意研究旅游者的審美需求,把握旅游者的審美心理。最后,靈活運用旅游觀賞原理,引導旅游者達到美的享受。
(四)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使得審美意識與審美文化也在不斷演進,因而旅游業界的相關行政管理機構必須注重旅游社會風氣的引導與塑造。面對現代旅游業發展形成的旅游審美的大眾化、多元化、商品化以及審美泛化,旅游行政管理機構應積極加以引導和規范,使廣大旅游者樹立高度的旅游文化自覺性,確立旅游審美文化的主體意識,形成良好的旅游審美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同時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旅游文化建設,使旅游審美文化的發展與當前國家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相一致,適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趨勢,形成一種平衡、和諧的旅游審美文化結構。
本文針對中國古典園林景觀類旅游審美文化的發展現狀分析探討,揭示當代旅游審美文化和審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通過相關的建議與策略來促使古典園林景觀類旅游審美文化的完整塑造,指導旅游者旅游審美活動良性發展,從而達到旅游者審美效益最大化和古典園林景觀資源保護的雙重效果。同時,也促使人們對其他類型旅游景觀的旅游審美文化理念的反思。
[1]曹詩圖.旅游審美與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5-33.
[2]張文祥.當代中國旅游審美文化發展探析[J].旅游研究,1999(4):78.
[3]楊冰.淺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J].科技資訊,2011(11).
[4]韓薇.旅游主體審美修養的缺失與培養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2008(3):57.
[5]張琳.淺談導游員在旅游審美中的作用[J].理論探討,2011(6).
[6]王蕾,李曉松.論中國園林藝術的幾種審美特征[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