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峰
(中共泉州市委黨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現代化過程中,出于規模經濟與生活便捷的價值追求,城市化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但是,后現代社會的城市化根源于社會生產力的加速度發展及其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更加強烈,將是一個文化化的過程。而城市的文化化推動城市的轉型,未來的城市不同于政治型城市與經濟型城市,必將以文化都市的形式展現其文明魅力。而前瞻地看,文化都市的內涵在于文化,文化都市依托于歷史文化積淀的文化資源及其現實的創新與發展,文化都市的成就必須著力于文化資源的聯動整合的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歷史、地理等條件的不同,世界各地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有因政治中心的設置而成為政治之都,有因經濟的發達與市場的繁榮而成為經濟之都,有因文化的復興而成為文化之都,還有諸者兼容的都市。無論何種類型的城市,文化資源保存最好、開發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其歷史性發展趨勢均是城市的文化化,均是以文化繁榮為主要標志的文化都市的大發展。
文化都市在本質上是文化的都市而不是經濟的大都市,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生產對象、以文化產業為先進生產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現代服務業為文明標志的新城市形態。而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城市成為文化都市,既要厚積于文化的歷史性發展,又要體現現代文化的世界性交流與積極吸納,還體現于現實偉大實踐中的文化創設與升華,而文化的本質是人化與化人,城市的文化進步也就展現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文化都市將是人類文明的集中展現。
文化都市成就其為文化都市,先決條件在于其擁有獨到的文化資源。而文化都市賴以成立的文化資源,不僅在文化都市歷史性建設過程中,往往具有繼承的久遠性,還在世界各地流動與遷移中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于世界各地,其涵蓋面不僅是現有市域的文化,還是世界性的相互交流,又具有世界范圍的廣闊性,而且在世界性交流過程中海納百川、多樣融合,往往具有多元多樣的兼容性。
文化都市建設的價值取向就是以文興城,以文興業,通文化資源的轉化,既通過文化的產業化來創造豐富多樣的文化社會供給,又通過積極的產業文化化來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質量,增加文化含量。
文化都市的成立基礎在于城市的文化資源及其開拓、闡析與創新利用,在于城市文化資源的生成與發展。文化都市與政治都市和經濟都市的區別集中表現在城市依托的資源及其相關產業的質量不同。城市發展的歷史趨勢既然是文化都市,面對未來的文化都市建設,也就要憑著文化資源的現況,跨越式發展文化產業,力促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社會經濟的文化創造性來展現文化城市的魅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從事物質性生產的人數越來越少,而從事精神生產與社會服務的人數越來越多,表現在社會經濟的三大產業結構上就是第一產業比重越來越小,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步地讓位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顯現出日益強勁的發展勢頭,其間的文化產業更是顯現其朝陽性與支柱性產業的重要地位,對地區發展和提高城市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并把它作為制定經濟政策和文化政策的重要原則和目標,務必做強做大以適應文化都市建設的要求,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性產業。而且,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建設文化都市、文化產業必須與體育、旅游等相關產業聯合發展。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路徑就是依據文化都市富足的文化資源整合、轉化與再創造的文化產業化。
而現實地審視,在城市化過程中,諸多市域文化資源的狀況可歸納為“三重三輕”與“三多三少”,即重歷史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輕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與闡釋;多歷史性文化遺產的形式展示,少傳統文化的現代擴充與升級。重局部的特色性拓展,輕全域性的統籌與整合;多條塊的積極作為,少中心城區的品牌凸顯。重公共性文化的項目建設,輕人文的素養培育;多傳統文化產業的市域內發展,少新興文化產業的重點扶持與市場開拓。為此,市域文化資源的產業轉化必須開拓視野,內外聯動;突出重點,全域聯動;彰顯特色,行業聯動;關注創新,古今聯動;天人和諧,生態聯動。通過積極的聯動以整合、優化為強大的文化生產合力,以文化優勢的積累為建構創意性生產文化提供有利的文化環境,進而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提升文化都市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在文化都市的建設過程中,文化產業化意在通過文化產業的現代跨越式發展以改變社會經濟產品與服務的結構,在城市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創造性上來體現文化都市的內在要求,進而推動其發展。但城市在朝著文化都市方向發展的過程中,面對的是大多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任務,因此,只有以創新性的途徑促進市域傳統產業的文化化,才能根本上改變市域的產業結構,實現文化都市的最終形成。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先是解決基本生活需要的農業形成,后來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提高產生工礦業與建筑業,再后來,在社會生產效率加速度發展的情形下,社會橫向的分工更加細化,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而這種產業升級的過程和實質是,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財富越來越豐富,支撐財富的生產力水平足以使絕大多數人不需要從事于物質生產,轉而從事于精神生產;從需求的角度看,社會需求像馬斯洛所言,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與精神關照更加凸顯。
因此,在文化都市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既需要也有必要使傳統產業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加以文化化的升級。首先,在現代賣方市場的情況下,文化都市市場要求基本生活商品有更多的文化含量附加與增值,名牌的社會效應就是現實的表現,傳統產業對應地需要一種文化的添加;其次,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不同,其不僅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勞務供給與滿足,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懷與慰藉;還有,社會需求的剛性發展與高級化,體現為千差萬別中的需求個性化趨勢,傳統產業的產品與服務已不可能像往日那樣實施大眾化的生產經營,必須轉為體現人本的價值關懷與個性化精神滿足。
實踐文化都市傳統產業文化化的途徑就是價值上的人本化、內容上的人文化及經營上個性化。傳統產業在文化都市的文化環境下,在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追求上,不僅是物質上的感性滿足,而應深刻地體現人的本質要求,也就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在傳統產業產品與服務的產供銷整個過程中,生產經營的內容重在創造人文的環境,對內要體現企業的文化凝聚力與向心力,對外要展現文化都市的特有品質與品牌;在傳統產品的設計與市場滿足上,要有大眾性與個別性的統一,既要體現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效應,又要體現市場細分下的個體關懷,還要體現企業社會的責任當擔與聲譽保持。
當然,文化都市傳統產業文化化不同于歷史上的城市傳統產業升級之處,就在于體現文化都市的特有文化內涵及其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既體現文化產業強度關聯性,又體現社會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文化產業沒有純粹性文化產業,傳統產業及至其他產業沒有純粹性的傳統產業;還體現文化都市下的供給與需求的文化對接——產品沒有無文化的產品,需求沒有無文化的需求,文化都市溢滿著文化的濃郁氛圍,文化都市也充盈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承接與創新。
概而言之,城市的發展貴在前瞻性,文化都市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態勢,現實的積極作為必須以文化發展為價值指向,立足于文化都市的文化資源轉化,積極地推進文化產業化,發展文化產業,也要以創新的科學方式在更深刻、更全面的產業文化化維度來推動文化都市文化發展。
[1]盧玲.論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2]劉士林.文化都市的歷史源流與當代闡釋[J].學術月刊,2007(12).
[3]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4]金強一.中國朝鮮族社會的文化資源和發展的文化戰略[J].東疆學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