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萌
2013年10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2 部委聯合發布了《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2013-2020)(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總體闡述,對物流園區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圳目前有六大物流園區。如何結合《規劃》的發布,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物流園區的集聚優勢和基礎平臺作用,構建與區域經濟、產業體系和居民消費水平相適應的物流服務體系,對于打造深圳質量、實現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效益有機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
深圳物流行業目前居全國的領先地位。“十一五”期間,深圳在國家批準《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中被確定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在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被確定為全國物流節點城市。美國UPS、德國漢莎、丹麥馬士基等知名物流企業落戶深圳,IBM、沃爾瑪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在深圳設立全球采購中心。
物流園區作為物流的重要節點,對提高深圳社會物流服務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深圳規劃建設六大物流園區基本情況如下:
鹽田物流園區屬國際貨運樞紐型物流園區,主要發展國際集裝箱中轉、倉儲、拆拼、加工及物流信息服務等,規劃面積為0.96 平方公里,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優勢與國際深水中轉樞紐港的功能優勢,已經具備了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區雛形,是華南地區支線箱源和國際中轉箱源的集散地。
前海灣物流園區屬綜合物流園區,重點發展港口及陸路散雜貨集散、集裝箱中轉、加工、轉運和配運,以及與物流業相關的貨運交易、信息、管理、保險和金融等服務業。總面積約8.67 平方公里,其中保稅港區的面積3.71 平方公里。功能包括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
航空物流園區以國內貨運為基礎,重點突破國際貨運,綜合發展海陸空多式聯運。占地總面積1.16平方公里,其中國際園占地27 萬平方米。國際園是國際貨物處理場所,包括國際貨運村、國際貨站、保稅倉庫、快件處理區、聯檢綜合樓以及海關貨物查驗場、貨物消殺處理庫房等配套服務設施。
平湖物流園區屬陸路轉運樞紐型綜合物流園區,重點建設集裝箱中轉市場、倉儲配送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等三大目標市場,總規劃控制范圍14.75 平方公里,具有鐵路貨運樞紐優勢及海陸空立體交通條件,通過平鹽鐵路、平南鐵路與東部鹽田港區和西部蛇口港群連接互通,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平湖南鐵路編組站位于園區中心位置。平湖物流園區具備港口、公路、鐵路等多種對外交通物流功能,重點發展公鐵、海鐵、公鐵海聯運等鐵路貨運樞紐多式聯運。
龍華物流園區定位為服務口岸,重點發展為出入境集裝箱接駁、物流中心和配送、進出口貨物代理、集裝箱還箱點、信息管理及相應支持系統服務等。總占地0.65 平方公里,其中“內陸物流港”占地53 萬平方米。為深圳及珠三角的進出口貨物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經濟、高效的物流集散場地,具有保稅倉儲、物流配送、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集中報關、物流信息平臺、進出口貿易、商品展示、轉口貿易、新生產的集裝箱出口報關、退稅等功能。
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屬市域配送中心型物流園區,總規劃用地面積4.738 平方公里,主要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現代物流企業、各類高附加值批發市場和采購中心、生產零售商社會化物流配送中心、以物流信息支持的信息平臺為基礎的電子商務行業,提供物流信息業務的各類新型行業、運輸倉儲和貨運代理等傳統物流行業等。
園區規模與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縱向對比,深圳的城市發展迅速,先后成立了光明新區、坪山新區、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但是服務于新區的新興產業、商貿服務等配套物流園區卻沒有規劃建設。橫向對比,與深圳同等經濟規模的蘇州,規劃10 座大型物流園區,分為2 個國際貨運樞紐型物流園、5 個綜合型物流園和3 個時效性區域運送型物流園,且各園區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而深圳目前僅規劃了6 個物流園區,在數量和規模上與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
物流設施能力不足。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水、電、路、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鹽田物流園區、前海灣物流園區等口岸服務型物流園區,存在集疏運通道不暢,路網配套能力較差;平湖物流園區雖然有鐵路貨運樞紐優勢及海陸空立體交通條件,近年海鐵聯運比例增幅超過10%,但是多式聯運占到的比重仍然偏低。物流園區周邊交通設施仍欠完善,園區貨運交通與城市交通相互干擾,造成社會物流運作成本提高和效率降低。
信息化程度不高。與全球發達物流樞紐城市相比,深圳缺乏全流程、自動化、一體化公共物流信息網絡。物流園區內現有信息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沒有統一的信息平臺來統一調配、協調園區的物流資源。園區企業、園區管理和服務機構、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信息未能實現互聯互通和有序交換。
政策體系等軟環境有待加強。深圳2002 年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深圳物流業的若干意見》,2009 年發布《深圳市貫徹落實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方案》,2011 年11 月發布《深圳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國家相應的宏觀政策予以支持。但現有物流政策呈現出多頭、分散、不成體系等問題,對具體的園區支持力度還是不足,政策的前瞻性不夠,實施中難以落到實處。
全球經濟的不景氣給深圳物流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圳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對外圍經濟依存度大。例如金融海嘯就使深圳港2009 年的集裝箱吞吐量出現了近15%的負增長,大鏟灣集裝箱碼頭在開港當年就遇到了貨源不足的尷尬。當前全球經濟溫和復蘇態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外貿發展仍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物流業也不是利好消息。
產業轉移升級對深圳貨源腹地的影響。珠三角是深圳物流業的貨源腹地,隨著廣東省的產業轉型升級,許多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貨源腹地逐步分散。大多數交叉腹地與深圳之間都不得不采用鐵路或多式聯運的方式進行貨物交流,海向腹地與深圳之間則只能通過水路支線或內貿航線進行聯系。同時,貨源腹地面臨與長三角的物流業競爭,這給深圳的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規劃》中提出全國物流園區發展目標為“到2020 年,物流園區的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設施能力顯著增強,多式聯運得到廣泛應用,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明顯提高,資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齊全、綠色高效的全國物流園區網絡體系,對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這對深圳物流園區健康有序發展,提高深圳社會物流服務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為國家規劃的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深圳應繼續保持國內物流業領先地位,搶占技術高端和管理高端,強化模式創新與體制創新,促進具有高效益、高附加、高拉動、低消耗、低污染為特征的高端物流發展。
要加快物流園區設施等硬件技術更新改造,提高機械化、自動化和系統性、兼容性,促進各種硬件的銜接和配套,提高物流園區的智能化水平。要創新物流園區的管理,結合第四方物流發展,搭建物流供需公共平臺,科學調配園區物流資源,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結合特區內外一體化建設進程,在坪山新區、光明新區、大鵬新區規劃建設新的商貿服務型物流園,適應區域協調發展,滿足區域消費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結合深圳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商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金融、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建立新興產業與物流園區發展的聯動發展機制,建設與新興產業園配套的物流園區,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服務新興產業發展。
結合深圳的傳統產業升級,滿足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創新發展對現代物流的需求,升級配套的物流園區,建立傳統產業與物流園區發展的聯動發展機制,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競爭力。
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國家突出了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進口物流和出口物流將獲得更為均衡的發展。深圳要應對經濟形勢,轉變物流發展模式。
物流園區要均衡進口物流和出口物流,結合深圳外向型的經濟特點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情況,對現有的6 個物流園區進行定位優化。鹽田、前海灣、空港、平湖、龍華物流園區要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增強對貨源腹地的覆蓋作用。政府應打通多式聯運涉及的鐵路、公路、海關等政策通道,增強多式聯運公共物流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提升多式聯運的軟硬件環境。
將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改造成為商貿服務型物流園區,為商貿企業提供運輸、配送、倉儲等物流服務以及商品展示、電子商務、融資保險等配套服務,滿足一般商業和大宗商品貿易的物流需求。
推進社會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多部門信息交換平臺、物流園區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行業要牽頭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依托現有各類信息平臺資源,整合相關部門或企業公共性物流基礎信息數據,建設面向全社會、全行業的綜合性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針對深圳的物流園區主要為進出口服務的特點,政府要建設打通報關、報檢、倉儲、采購、運輸等物流環節的信息系統,實現異構數據同步及交換,實現多個信息系統的數據共享。
進一步提升物流園區的信息化建設,構建物流園區、物流企業、客戶、政府相關部門等公用的智慧物流平臺,研究制定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接口規范,建立物流園區的信息采集、交換和共享機制,建設智慧物流園區,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
深圳應該對國家《規劃》和《深圳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提供良好的外圍條件,包括法規、標準、政策等。在政府規劃產業發展的同時,考慮配套物流園區的發展需求。建立政府相關部門間的聯席會議制度、行業的協同發展機制和物流發展的學術研究制度。
政府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與物流行業相關的海運、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稅務等政府部門的協調,定期研究物流行業發展尤其是物流園區發展中的協調和發展問題,主動打通有利于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壁壘。行業及行業的領導企業應加強溝通協調,履行自律、協調和引導的職能,把握物流園區的發展方向,創新物流園區的管理模式,提升物流園區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