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南京特派記者 吳薇●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劉暢 ●李珍 陳一 柳玉鵬圖片新聞:11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右)在南京與來訪的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左)會面。 “這是值得記錄的一天。”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昨日在南京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歷史性的握手”毫無疑義地成為兩岸數十年交往中又一個“難能可貴”的瞬間。由于這是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一次正式會面,“具有官方色彩”,一種“重返南京”的懷舊情懷昨日在多家島內媒體的評論中出現,張志軍與王郁琦互稱官職更令島內輿論感到喜悅。對會談本身,雙方在隨后的記者會上不約而同地強調共識,且都把“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放入各自對外展示的成績單。此前被外界猜測許久的“習馬會”議題,王郁琦的說法則是“沒有談”,但“不遺憾”。這一天,個別綠營媒體仿若拿著放大鏡研判大陸在會談的哪些進程中“不尊重臺灣”,還有人勸民進黨為保2016年選戰“不與國共共舞”,以免落入國共聯動的包圍圈。馬英九昨日就“張王會”表態時未提及爭議,他的表述是,會面“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習馬會”未納入會談議題 王郁琦一行搭乘的班機昨天上午10時35分抵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啟程前,他在臺北桃園機場對媒體表示,將就平常交流政策與國臺辦溝通,“此行相當不容易,盼圓滿順利”。 下午2時,張志軍與王郁琦先后步入南京紫金山莊紫金廳,備受矚目的大陸與臺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隨即開始。張志軍在致歡迎辭時說,這是我和郁琦主委第二次見面,“一回生,兩回熟”,相信今后一定能成為好朋友,為兩岸關系發展出力。他在回顧兩岸關系幾十年跌宕起伏的歷史后表示,“決不能讓兩岸關系再遭折騰,更不能走回頭路”。王郁琦隨后在致辭中向張主任問好,并稱他與張志軍去年在巴厘島短暫會面后4個月內便實現訪陸規劃,“非常難能可貴”,代表兩岸關系進入新篇章。他還表示曾問過陸委會同仁“是否能想象雙方兩岸事務主管握手交談并互稱職銜”,“同仁說,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稱,王郁琦與張志軍在致辭中都提到“九二共識”,前者期望張志軍在可預見的將來能造訪臺灣,后者直接回應稱,非常愿意在不遠的將來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到臺灣看看。臺灣《中國時報》則用“想象力與決心”總結張王兩人的發言,張志軍稱破解難題需要有點想象力,對兩岸關系未來發展應有更大的想象力。王郁琦補充說,不僅需要想象力,還需要決心來落實和正視大家共同關切的問題。 寒暄過后,雙方開始近3小時的閉門會談。守在紫金廳圍觀“兩岸分治65年來首次主管兩岸事務官方首長會談”(臺灣‘中央社語)的兩三百名記者都不清楚雙方究竟談了些什么。17時40分和18時15分,臺灣陸委會與大陸國臺辦分別舉行發布會,說明會談情況。《環球時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看到,出席陸委會發布會的王郁琦面前的名牌上寫著“大陸委員會王主委郁琦”,他在介紹會談成果時說,陸委會與國臺辦已就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達成共識,并稱此溝通機制不會取代海基和海協兩會功能。此消息在國臺辦隨后的發布會上得以證實。雙方還就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等事宜進行討論并達成共識。 備受關注的“習馬會”議題雙方談了嗎?在回答記者提問環節,王郁琦與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都被問及此事。前者稱,今天沒談到“馬習會”,對此也不遺憾,因為本就不在議題中。馬曉光證實雙方未談及此事,稱此問題應由更權威人士回答。有在現場采訪的臺灣記者對《環球時報》談到,王郁琦和馬曉光在談到會談成果時不約而同地集中在共識上,一談到制度具體運作就會說“還在研擬中”,這種落差使未來幾天更值得關切。 由于預料此次“張王會”不會簽署政治協議,日本《外交學者》11日刊登的文章宣稱此次兩岸會談“不像你想象中重要”,稱那些期待兩岸達成實質性協議的人注定失望。這種“低看”與島內媒體對此次“張王會”的歷史定位相去甚遠。臺灣《旺報》稱,此次會談不僅代表兩岸當局脫下戴了21年的海基、海協白手套,更重要的是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序幕,“具不可逆時代意義”。臺灣《聯合報》稱,王郁琦訪大陸是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最大政治突破。臺灣“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11日轉述馬英九的話稱,此次會面是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首次兩岸事務主管官員正式會面,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他對看到兩岸事務主管直接互動“相當欣慰”。 此次“張王會”還在島內輿論中掀起一種歷史情懷。臺灣《經濟日報》11日說,王郁琦從南京開啟4天3夜的大陸行程,“是國民政府于1949年2月5日宣布從南京遷都廣州后,65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官員首次以官方身份重返故都南京”。《旺報》也說,作為六朝古都,南京城有濃濃的“民國味”,此次王郁琦下榻鐘山賓館,其中的老建筑是1929年建的“勵志社”,“也就是當年前總統蔣介石創辦的軍官俱樂部”,因此王這趟就像“重返南京”。綠媒稱“不與國共共舞” 11日,(上接第一版) 對“張王會”毫無報道的島內媒體少之又少,但并非所有人都持樂見態度。《自由時報》、三立電視新聞、民視新聞等綠營媒體的報道有不少在突出“大陸媒體與國臺辦相關文件中不尊重臺灣”,三立電視新聞稱,張志軍稱王郁琦為“郁琦主委”而非“陸委會主委”,說明大陸實質上并未尊重王郁琦的官方身份。 王郁琦將訪問大陸的消息剛傳出不久,民進黨就曾對他的大陸行提出“三原則、六不碰、五應談”,如“不應觸碰一中框架、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議題”,“應該明確宣示臺灣是主權國家等”。臺灣《中央日報》網絡版隨即刊發社論反駁稱,王郁琦如嚴格按照民進黨要求行事,“王張會還談得下去嗎?”10日,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會見來訪的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威拉德時稱,民進黨支持兩岸政府官員對話,但反對“黑箱對話”,并對馬英九政府是否為促成“馬習會”做重大讓步表示擔憂。他還稱民進黨堅持臺灣是主權國家現狀,民主自由價值不能棄守。有島內政論家稱蘇貞昌這是向美國人“告洋狀”。 11日,泛藍媒體在為“張王會”加油鼓勁時也注意到大陸方面表現出的謹慎。《聯合報》稱,對這場歷史性會晤,兩岸其實各有期待,也各有風險。文章稱,北京相當清楚,兩岸步入政治對話后,處理和正視“中華民國”問題無法回避,但認為當前時間和條件尚未成熟。北京非常擔心此次會晤會被操作或演變成“兩個中國”,因此對會談顯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為防誤解,北京一方面在稱呼王郁琦時回避“行政院”字眼,同時大陸媒體低調宣傳,并采用“雙方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的表述方法。對臺灣來說,比北京處境更艱難的一點是“風險在蕭薔之內”,若未能盡快凝聚臺灣社會共識,一旦開啟兩岸政治對話進程,臺灣內部的擔憂與紛爭恐將無以復加。 “2016的腳步近了,藍、綠、紅各方人馬無不磨刀霍霍、默默操演,擬定選舉策略,何者能主導議題,誰的計謀得逞,誰就是勝利的一方。”臺灣《自由時報》用這樣的方式提出一個觀點:為幫助國民黨贏得2016年“大選”,國共正合謀一場大謀略:炒熱兩岸關系。文章說,藍營深知,當今唯一勝選之路是炒熱強項,即兩岸議題,一來可以閃避經濟失速的痛處,二來給北京留下操盤的空間,而民進黨急需的是“不與國共共舞”,避免落入“馬習會”、“和平協議”等圈套。兩岸交往,菜還是要一道道上 對于令綠營頗為緊張的“習馬會”議題,陸委會與國臺辦11日均表示并未在當日會談中涉及。在一些臺灣學者看來,這并不意外。臺灣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稱,雖然會談不無可能為“馬習會”鋪路,但兩岸交流必須一步一步來,“現在都是摸石子過河,要談馬習會言之過早”。《聯合報》說,對于“馬習會”,大陸目前對APEC這個平臺仍有“臺灣問題國際化”的憂慮。因而對北京來說,“王張會”還是比較能掌控的,菜恐怕還是要一道道地慢慢上。 如果有一天“習馬會”真的實現,美國會不會反對?臺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稱,會談如能實現象征東亞和平,美國和日本都沒有理由反對。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張克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果“習馬會”真的舉行,將是兩岸關系重大進展,美國會關注發生了什么。他還表示感覺兩岸其實對“習馬會”都有興趣,但條件很棘手,門檻對臺北來說很高,對北京來說也很難。中國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說,臺灣問題是美日在對付中國時打起來很方便的一張牌,一旦“習馬會”舉行,意味著這張牌就快失效了,對美日來說都會構成一定沖擊。 “王張會:為馬習會創造條件”,《中國時報》11日以此為題的社論稱,“本報在對兩岸關系這種健康、正面、積極的發展給予肯定之余,還有更進一步的期許,期望從今而后雙方關系能進入一個更成熟、更穩定、更理性的階段,形成一種不可逆轉、不受人為操縱、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的深層次穩定結構。這種機制性互動一旦確定,不但是臺灣之福、兩岸之福,也對區域安全與穩定有極大幫助,應為眾人所樂見”。 11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臺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征對民進黨如果在2016年選舉中獲勝,兩岸關系可能會倒退表示擔憂。他表示,萬一民進黨上臺,目前剛建立起的兩岸官方溝通機制有可能會喪失,因此兩岸需把握馬英九在任時機,盡量強化關系。▲
環球時報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