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
從本期開始,《圖書館論壇》將不定期推出《爝火書評》欄目。我們絲毫不掩飾這一欄目的野心:為中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界重建“書評”這一學術體裁。當然,我們同樣不回避這一野心很可能遭遇的挫折與困難。
從某種程度講,中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并沒有完全形成“書評”的學術傳統。事實上,這一傳統的關鍵內涵首先應當指向其批判性與反思性的本質。
筆者秉持一個觀點:每一本學術論著的價值多少建立在其無法回避的缺陷之上。倘若看不到論著的創見,我們將喪失閱讀的意義;倘若抓不住論著的不足,我們便失去進步的可能。反過來講,如果這個學科尚沒有走到完美的盡頭,那么進步性的可能必然存在,所有學術著作的短板也一定潛伏在交織密布的文字與邏輯森林之中。一本高明的著作不會因為缺陷的“被發現”而有損其價值,恰恰相反,米洛的維納斯因為斷臂而彰顯持久的“真美”。值得強調的是,這絕非鼓勵以“詆毀”和“挑刺”作為書評寫作的導向,評介當以客觀為本,自由行走于贊揚與駁斥之間。可惜當下的情形是:與前者離得太近,與后者隔得甚遠,丟掉了“評論”二字的真意。
在回歸這一關鍵內涵的前提之下,《爝火書評》將評論范圍限制在三個方面的書籍:來自民國時期和建國初的本學科論著;來自國外的本學科論著;來自國內外交叉領域的相關論著。這一范圍的圈定并非為了斷絕中國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著作的“在場”,而是試圖與《圖書館論壇》其他欄目形成互動,讓評議者與閱讀受眾將視野轉向更遼闊的景觀,轉向這三個為當代中國圖情檔思想體系提供源動力的領域,去追逐思緒的本源、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筆者相信,倘若我們對這三個方面的重要論著已然擁有足夠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未來本土當代學術論著在本欄目的“重新在場”將顯得更有意義,而現在我們嘗試邁出第一個小步。特此向海內外同道或不同道之士征集此三方面之書評,格式不限(可論文,可隨筆,可對話錄乃至其他)、字數不限,唯以攝人之筆墨、動人之觀點與誘人之思想為佳。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否?
是為《爝火書評》欄目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