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云

散文現今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閱讀教學以散文為主;寫作教學大有散文化趨勢;語文測試,散文閱讀也幾乎成為必選項目,并且歷來都是閱讀理解板塊的重頭戲,也是學生失分的大項。所以談到這個課題,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為了高效地指導學生復習散文整理出的一份答題技巧指導資料。在研究中考考綱說明的基礎上我對考點進行了梳理,形成提綱如下:
根據以上的提綱,我用了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指導學生按類分點進行了散文閱讀復習,在每一點的復習上都選擇了近年來典型的中考考題進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研究答題模式及得分要點。進行指導后,學生在之后的模考中散文閱讀的得分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學生反映他們在答題時不再像以前那樣無的放矢了,這讓我很欣慰。
說了這么多,好像與今天我們所談的課題關系不大,我們的課題指向教學內容及實施體系,而我所說的卻是中考評價體系,但仔細想想,這兩者在現下語文教育的現狀中關系又是多么的密切且微妙呀。就現下語文教育的現狀而言,初中教師三年以來對學生的指導幫助,最后都得接受中考的檢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得高分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并不矛盾,那么我們如何能在中考這一指揮棒下跳一支漂亮的舞呢?
在帶領學生總復習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在七、八年級乃至九上學期的散文教學中沒有目的性地關注過這些能力考點呢?這個問題像棒子一樣擊中了我,瞬間使我意識到了之前的散文教學是否存在了一定的低效性。幾個學期教材中那么多文質兼美的散文范文,我有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進行提升呢?我陷入了沉思,其實那些考點又何嘗不是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的再現呢!我感到了我們這個課題研究意義的重大。
語文教育專家鄭桂華老師在《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一文中提到:思考一篇課文“教什么”,幾乎是所有中學語文教師常常遇到的難題。歸根結底,語文教學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樣教”,三是“教得怎么樣”。從某種程度說,“教什么”決定了應該“怎么教”,并影響著“教得怎么樣”。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
那么,在日常的散文教學中,首先得先明確我們到底該教什么呢?其實中考的考點里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散文概念和特征吧: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等并稱的文學樣式,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常常是擷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甚至點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個小小物件乃至一片葉、一縷光、一眼泉、一朵花來寄托作者的情思,表達主觀感受。所以“情”與“理”是散文的核心所在,品讀散文的關鍵,就是要體會作者的個人性情、微妙情緒和獨特感悟。也就是考點所涉及到的第一類:感知內容,體會散文所表達的情思和內涵。
但我們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強調語言、文字,實用文的閱讀和寫作,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的特點,“人文性”強調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散文教學也不例外,考點的第二類——表達類中要求我們在進行散文教學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容觀點、情感態度,即“說了什么”,接受作者心靈和課文內容的陶冶;更要讓學生理解文本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些內容觀點、思想情感的,即“怎么說的”,掌握了這些表達經驗而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才是散文教學最終的目標。至于考點中的第三類拓展類,則是建立在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及表達,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于考點的整理,也許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中考,但我卻認為它可以成為確定日常散文教學的內容的依據,進而提高散文教學的效率。那么,該怎樣對確定的散文內容進行有效的實施呢?我們要不要在教學每篇散文時對考點中涉及到的諸多要點都面面俱到,從而進行所謂有效地閱讀教學呢?
郁達夫說過,“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是的,散文貴在“個性”。如果每篇文章都按照考點來一一詮釋,那么散文的個性美將會在這樣的教學中消失殆盡,并被肢解的體無完膚,想來那樣的課堂是多么的可怕呀。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那些散文都是語文專家們經過反復考量精挑細選才得以成為學生們學習的范本,我認為我們應該充分的加以利用。有的散文重在說理,有的散文敘事有特點,有的散文長于抒情,有的散文語言出彩,而有的散文結構很新巧。在文章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嘗試把六個學期的散文全盤打亂,根據考點重新整理進行分類,就一考點選擇不同的文章,設置為一個單元。對所選文章在教學上應采取求同存異的處理,不能因為他們在某個層面上存在的“共性”而泯滅了“個性”。散文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思的基礎上,彰顯每篇散文的獨特特點,學生如果能被文中個性化的東西所打動,或者是從中學到了一招半式,都將是散文教學的收獲。
莫言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一種對語言的感覺,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寫出漂亮的文章。”可見語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閱讀非常重要。”所以要實現散文教學良好的效果,我認為教師也應成為教材的“編者”,為學生選擇一些經典的散文來拓寬他們的閱讀面,引導學生把在課堂學到的方法應用到課外的閱讀中去,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經典篇目的補充也應以單元為依托,選擇在某個點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文章進行拓展。如針對考點中融情于物的表現手法可以選擇教材中的《貓》、《紫藤蘿瀑布》、《行道樹》作為單元范文教學,并以馮驥才的《失去的書桌》、季羨林的《神奇的絲瓜》和賈平凹的《丑石》等文章作為單元拓展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學習、去模仿、去寫作、也順理成章地去考試。
以上是我個人關于初中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及其有效實施研究的一點構想,最后用語文教育家葛維春老師的一句話結束全篇,愿語文教學能實現“工具共人文一體,素養與高分齊飛”,讓我們在中考的指揮棒下跳一支漂亮的舞!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