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對沖改革沖擊帶來的機會最為確定
2014年決勝在于技術而非意識,改革增長的輕重、對新興經濟的理解與對信用風險暴露的判斷是投資成功的關鍵點。
今年流動性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利率中樞一日不定,流動性對趨勢的影響將一日不寧。利率市場化所驅動的流動性緊張對大類資產的影響是市場自然行為,改革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自18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即進入了改革的實施階段,必然會經歷基于新權威主義下的利益重整。在政治集權與經濟放權的大框架下,改革競賽勢在必行。外部沖擊會讓決策者權衡增長與改革的平衡,但不會影響改革的趨勢。因為改革者已充分考慮了改革的沖擊。
改革紅利的釋放存在著時滯。在改革初期,必須高度重視改革的沖擊。為應對此種沖擊,改革者在改變增長激勵機制的前提下,會增厚社會安全網、加強對輿論的控制、預設對沖機制、并以結余的財力進行物質儲備。
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的性質可定義為“小休克療法”。而對沖改革沖擊所帶來的機會最為確定,對沖措施可用“安全”來概括,包括國防安全、社會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與生命安全。
2014年必須高度重視改革的沖擊。宏觀層面來看,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復蘇,新興市場也會受益于出口的回暖。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略低于2013年,投資增速也將放緩;通脹與2013年大致持平。工業企業盈利能力仍受制于凈利率低迷與去杠桿過程,非金融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可能略高于10%。
從資金面上看,由于中央對改革、穩定的偏重強于以往,也由于貨幣政策事實上更加獨立,當前的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偏緊的態勢。地方政府有擴張沖動,而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調控就是消除該擴張沖動的外部性手段。在新一屆政府中,央行的獨立性都愈加明顯,支持維持較高的短期利率水平。2014年會有個體信用事件,但極難大規模擴散,與平臺債相比,產能過剩行業債券較有可能發生信用事件,今年一季度風險較大。
從外部看,2014年QE縮量會成為持續的宏觀主題。但鑒于我們對2013年市場的判斷就是建立在該政策變動預期基礎之上的,14年的QE縮量不會影響我們對國內流動性趨勢的判斷。
創業板整體估值過高 銀行估值仍有下行壓力
根據現金流的特征分析產業生命周期來看,A股非金融地產企業整體仍處成長期,但行業間差異較為嚴重。創業板2010-2012年中開始了導入期走向了成長期。
在主題投資方面,技術革新、國資改革、泛能源、產業升級是2014年最重要、可持續性也較強的四個主題。從國際視野來看,今年A股市場許多主題概念,尤其是與新科技相關的領域,都與美國股票市場相關,來自于美股的映射。
從估值角度來看,創業板指數成份中年初以來漲幅超越指數的股票基本上仍然維持在35家左右,如果按照全年的盈利預測來看,目前的PEG也仍然處于相對較為合理的范圍,但是創業板指數整體和創業板整體存在高估的可能。不過由于三季度的盈利增速已經有所下滑,不排除未來全年盈利增速預測也有進一步下修的可能,因此估值仍然存在下修的風險。整體而言,強勢股相對有支撐,而創業板整體有泡沫,預計未來分化會更為明顯。而強勢股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TMT、醫藥、環保新能源等領域,都是代表轉型的方向。
此外,同樣是低估值,融資交易的投資者對銀行與建材、有色金屬及煤炭等差異對待,說明銀行的生命周期與有色、煤炭迥異。但我們認為,制約銀行估值的因素,一是金融改革對銀行業績影響的不確定,諸如利率市場化對利差、信貸需求的影響,目前還難有準確的評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在多重制約下轉型,經濟刺激的后遺癥不斷,經濟增長風險、信用風險交織一體。這兩方面的因素近期都難有廓清,銀行估值難有上行。
新興成長大勢所趨 大類資產股優于債
從配置上來看,我們認為,新興成長是大勢所趨,從增長和通脹的組合看,大類資產上股優于債。
股票方面,以滿足民眾與政府的安全需求為原則,以估值為安全線,以產能與杠桿去化為基點,逐級超配重生的傳統產業和自強的新興產業,回避改革利益受損行業。可以考慮全年超配的行業包括電子、國防軍工、環保及公用事業、計算機、汽車、家電、電力設備和機械。債券方面,超配國債、低配信用債,城投債強于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債。
2014年,尤其是上半年,股和債都有潛在的風險,而且是不得不防的風險,因此仍須保持一定的現金水平,安全第一。
在債券配置上,全年建議低配債券,在債券中超配利率,低配信用,尤其是要規避產能過剩行業的品種。明年流動性持續處于偏緊狀態,信用風險可能長期成為市場揮之不去的陰影。如果不出現經濟下滑至7.0%或更低、信用風險較多釋放,或者中央不得不出手的情景,債券很難看到可持續的機會。從時間點來看,考慮到上半年通脹偏高,下半年債市機會可能稍大于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