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周

2012年9月,期貨資管開始試點,2013年正式設立期貨資管賬戶,截止2013年底30家期貨公司相繼獲得期貨資管牌照,期貨資管產品賬戶280多戶,管理資產規模超18億元,這是中國期貨市場上歷史性的突破,中國金融改革的政策之光開始照耀期貨市場,為中國期貨業帶來“多贏”的正能量。
忍辱負重迎來的試運行
開放期貨公司試點自營業務,即《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讓各方面在“只許成功“的默契下都頗為緊張,從監管層三令五申要求期貨公司對開展資管業務不得聲張,可見其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
然而,從運行一年多情況看來,各家公司各種策略的期貨資管產品,未出現一宗投訴,未出現一宗糾紛,未出現一款因超止損線而清盤的產品。而且從摸底情況看,期貨資管產品大多數都是正收益。
中國國際期貨發行的期貨資管產品規模超過1個億,15個產品賬戶,都是正收益,全年最高的一款產品“松柏一號“收益率達36%。永安期貨發行的期貨資管產品, 規模超過2個億,最高收益也超過30%。
期貨資管規模達18.8億元
根據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發布的數據,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國內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賬戶共計280戶。第一批18家獲期貨資管牌照的期貨公司發行期貨資管產品規模約18.8億元。
按期貨市場保證金2200億的總量計,期貨資管的規模占市場0.85%,從2013年正式開戶,從零起步,開始規模小并不能說明問題。從過去一年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和期貨公司的試點效果來看,實際運行情況是值得肯定的,政策方向是堅定而明朗的,一定是朝著開放、靈活、多元的方向發展。如果政策明確放開,期貨資管的規模一定會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從期貨資管網調查情況看,一個期貨資管賬戶的規模一般在200萬到500萬之間,多數期貨公司將期貨資管賬戶的門檻設在300萬以上,并要收取1%左右的管理費和20%的盈利提成。也有期貨公司為了鼓勵客戶接受期貨資管的模式,將管理費降低到0.5%左右,甚至免管理費(通過一定形式返還)。
期貨投資經驗在3年以下的投資者占63.13%。按照期貨交易的規律,在市場存活10年以上的投資者才算成熟的投資者;交易3年只能算是初學者,生存能力還非常脆弱,抗風險能力太弱。
開創“六方割據”的資管新時代
作為新晉者期貨資管,需要找準競爭的方向,學習五大資管老大哥的成熟模式,比如銀行的客戶資源優勢,基金的正規軍品牌與渠道優勢,券商的二級市場優勢與專業性優勢,信托的產品結構和通道業務優勢,保險的業務拓展方式。
期貨資管也有其自身的天生優勢:期貨的衍生品研究與組合投資優勢,量化與對沖優勢,利用好衍生品進行結構化風險管理,以及期貨交易的速度優勢。
期貨資管目標定位應該是:1,依托衍生品為基礎,提供“類固收”為核心競爭力的財富管理平臺;2,以通道業務為輔,發展綜合運營管理平臺;3,以管理風險為基礎,發展期現結構化融資平臺。
做到以上三大定位目標,期貨資管這個資管行業“屌絲”,或許能夠開創“六方割據”的資管新時代。
倒逼金融機構提檔升級
從2013年的情況來看,國內期貨市場的“厚度”正在增加。國內一批優秀期貨私募迅速崛起。他們先是以雄厚的個人實力秀出有說服力的業績,如凱豐投資、富善投資、銀閏投資、持贏投資等, 提出超前的服務需求,“倒逼”期貨公司、基金公司、銀行、券商等向其靠近、為其服務,甚至促使他們在業務上放下幾十年來各自為陣的條塊思維,走向聯合,在技術上走向磨合對接。初步展現的景象是,跑出一批高手,成熟一批團隊,激活幾家期貨公司,拉起一個金融產業環境的提升。
從業績上看,2013年期貨私募團隊的平均收益率和整體收益水平,都明顯高于個人操盤手,表明正規軍具有系統性優勢。期貨資管網統計顯示,期貨私募團隊2013年度平均率收益達58.78%,而操盤手平均率收益-4.6%。2013年,大部分團隊都實現了正收益、而且是高收益,數量上看正收益比例占84%,平均收益達58.78%,這充分體現了團隊優勢。可見,在國內的期貨市場中,期貨投資的團隊化、公司化、規模化、陽光化的效果明顯,期貨資管正規軍的優勢正在顯現。
期貨私募團隊管理的符合要求的產品共有32只,大多是由公募專戶、信托產品、有限合伙、期貨專戶組成,實現正收益的有27只。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劉增鋮管理的鋮功程序化,收益率為627.38%;排名第二的是百仕旺孟慶華管理的黑天鵝二號,收益率為381%;排名第三的是康騰投資鄧文杰管理的康騰1號,收益率為161.89%。另外,單個產品規模較大的健峰資產梁瑞安管理的健峰對沖1號收益率高達71.78%,排在第7名,最大回撤僅為12.1%;凱豐投資吳星管理的凱豐對沖一號收益率為56.9%,排在第8名。
從深圳證監局調研的數據看(下圖),國內期貨投資者結構尚有極大的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