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一奇人鼓樓展才藝
蒙眼刻字用“心”而作
在宜春鼓樓廣場舉行的和諧文化建設“一村一品”百村展演活動中,筆者在豐城市展位臺前,看到眾多市民將展臺圍得水泄不通,紛紛爭睹一名男子的盲眼刻字絕活,這名演示的男子就是來自豐城市袁渡鎮涯下村的農民張振祥。
張振祥的雙眼被一名現場觀眾用毛巾蒙得嚴嚴實實,可在盲眼狀態之下,他手持刻刀,不需要任何摸索動作,很準確地在一根食指粗的小竹子上嫻熟地刻著蠅頭小楷。不到十分鐘,就刻成了“物華天寶”四個字,贏得現場觀眾一片叫絕聲。
筆者好奇地向張振祥詢問此功夫的由來,這位52歲的民間藝人告訴筆者,開始練習時很難,關鍵是找準位置和刀筆的落點。經過不斷地操練,達到“憑心而雕”的程度,就不難了。整個刻字的過程都是一個心刻的過程。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如果到了路盡頭才轉彎就不好轉了,而是要用心去體味怎樣在最佳程度轉彎,刻字也一樣。
農家漢四十載練就硬功夫
張振祥的盲眼雕刻看似輕松嫻熟,但卻凝結了他整整四十年的心血。“我從小家境貧寒,只讀了五年書。因做毛筆是家鄉的傳統手藝,我12歲時,除幫助父母干農活外,就學做毛筆,并對在毛筆上刻字這道工序特別感興趣。”
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張振祥便跟著村里的長輩練習,有時從晚上練到第二天凌晨雞叫才休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刻字的速度和字體也很快得到提高,到20多歲時,一天能刻幾千支毛筆一萬多字,并且其擅長的小楷遠近聞名。
但他不滿足于一般的毛筆刻字,又開始向藝術雕刻嘗試。
隨后,他拿了幾把別致的刻刀向筆者介紹,市面上賣的刻刀不好用,為了使字隨心愿,他用的刻刀都是自己做,需要將大磨刀石切成刀的形狀,對上等鋒鋼進行打磨,經常干到手指磨出血,眼睛熬出血絲還不罷休。由于日積月累的磨練,他的手指陰力大大超出常人。
雙刀微刻出奇作獲大獎
工夫不負有心人,在張振祥創作的一件件優秀作品問世后,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后還成為江西書法家協會會員。
筆者在現場展臺前看到一幅精致的微書作品《唐詩三百首》,一塊獎牌大小的竹簡上雕刻了三百首唐詩中的幾萬個字,需用30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張振祥告訴筆者,此幅作品獲得了全國民間最高獎——山花獎。
而另一幅刻在33根6寸長、 10毫米粗的竹片上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是雋秀飄逸,美不勝收,每一刀每一筆都顯現出扎實的功力。
筆者了解到,這些作品都是采用雙刀微雕技術完成的。
何為雙刀微雕?張振祥告訴筆者,就是每個筆劃都在“沖刀”和“回刀”兩刀下完成,這在當今雕刻書法上是少見的,一般至少要在多個回合下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張振祥還向筆者抖落了他的另一個絕活———頭發刻字。即在一根1毫米長的頭發上可刻下十個左右的字??讨耙獙㈩^發先用膠水膠上晾干,然后再進行刻字。這種書法很受日本等國外收藏人士青睞,一幅五字以上的頭發微雕作品,可賣到上萬元人民幣。
只因家窮沒菜墩 手掌上練就切土豆絲
文/孫琪 馮雅可
也許你在手掌上切過豆腐,但你試過在手掌上切土豆絲、片肉片嗎?22歲的胡宏春就有這樣的本事,她切菜從不用菜墩,全用自己的細嫩手掌當“托”,菜刀來回飛旋,手掌上的土豆就能瞬間變為細絲。
胡宏春左手握半個土豆,右手持一把菜刀,刀刃明亮。她右手微抬,鋒利的刀刃輕盈地落在土豆上,快速往下一滑后,刀尖剛一沾到掌心,便被迅速提起,刀規律地上下起落,薄薄的土豆片便在手掌上攤開,刀子繼續揮舞,滿掌的土豆絲像“天女散花”般從手掌上落下。完畢,胡宏春將左手掌一攤,細嫩的手掌上沒有半點劃痕和血絲。
“我10歲左右就開始在手掌上切菜了,不覺得有啥特別的。”眾人眼中的絕活在胡宏春看來只是“習慣”。據她講,在手掌上切菜的初衷,竟是因為她在重慶云陽縣農村的老家比較窮,家里沒菜墩,輪到她做飯時,為了省事,她就用手握住菜,直接在手上切,時間一長,用刀愈加熟練,到現在幾乎所有的瓜果蔬菜都能在手上切。“落刀快,力道要恰到好處?!焙甏赫f,如今切菜全憑感覺下刀。
(請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