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電梯時人們都在想什么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擠電梯對不少人來說是生活常態。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一旦上了電梯,不論超載警報聲響多久,大家都不愿下去,結果電梯遲遲不能啟動,浪費所有人的時間。究其原因,除了有趕時間、資源少等客觀因素外,還與國人過于浮躁、缺乏安全感有關。
社會高速發展,一些人的道德水平卻遲遲跟不上,還有人糾結在利益紛爭中,總是充滿浮躁的情緒,不懂得謙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受過物質匱乏之苦,缺乏安全感,他們的后代從小受這種心態的耳濡目染,就會在生活中出現習慣性爭搶現象。
除此之外,有不少心理學效應可以解釋擠電梯的一些現象和心態。
首先,大家都不愿下去,是一種“責任分散”的表現。人越多,這種情況就越可能發生。就好比有人落水了,如果只有一兩個人看到,肯定會馬上去救人或報警;但若有幾十個人同時看到,很多人會想“肯定有人已經報警了”,“一定有人會去救”,于是人人都放棄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想法。
其次,不少人一上電梯就喜歡往里面擠。原因一,這是一種社交禮儀,給后來者讓地方;原因二,在以利益考量人際關系的今天,人們彼此缺乏信任,對陌生人充滿擔憂和恐懼。原因三,也有人是性子急,下意識地往里擠。
最后,乘電梯時,人們很少交流,即使有人提議“大家往邊上站一站”,也很少有人響應。這是因為乘電梯時,人的心理安全距離被侵占,容易焦慮,不愿溝通。同時,由于電梯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大家只會關注自己,希望快點出去。
其實,乘電梯只是生活中一個短暫的停留,只要愿意謙讓、適當交流,會讓心情舒暢一整天。過于焦慮和浮躁不僅讓乘電梯變得不愉快,還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如果不是趕時間,最好主動讓位,既保證安全,又節省大家的時間。逐漸用這種主動禮讓的方式改善自己的浮躁心態,你會發現生活有許多美的地方。
張嘴就忘并非記性差
文/張玉娟
生活中常有忘掉想說的話或熟悉的詞到了嘴邊卻說不出來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欲言難吐”。不少人擔心這是記憶變差的表現,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這類情況在各年齡段人群中都有發生,是正常現象。
心理學家招募了年齡在18-99歲的參與者,先測試他們識別名人照片的能力,來驗證“忘記要說啥”的頻次;然后測試回憶生活特定事件或情景的能力,也就是檢測記憶力。結果發現,20多歲的參與者只出現2-3次“忘記要說啥”現象,80多歲的參與者則出現8-9次;但不同年齡人群的情景記憶能力差不多,這說明“忘記要說啥”與記憶力喪失毫無聯系,與認知障礙癥更是沒有關系,因此不必過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