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文化體制改革因其直接關涉社會精神生產和生活,故旗幟鮮明的價值導向更顯至關重要,其影響并不局限于文化體制本身,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體現了全面改革的整體價值訴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人民為中心”之價值導向的創造性提出,賦予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以典型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并內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的正確道路。
以人民為中心:文化改革之社會主義性質的集中體現
“為了誰”、“依靠誰”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決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人民群眾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服務對象和依靠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文化。我國文化事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現階段,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以往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不良傾向,使文化建設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生動實踐。既反映群眾精神世界,又引領群眾精神生活,不斷生產和再生產出經得起時代和歷史檢驗,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得以真正掌握群眾,并轉化為推動自身發展完善的巨大物質力量,使社會主義文化獲得廣泛堅固的群眾基礎和綿綿不絕的力量源泉。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與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樣重要。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涵融陶育。我們所要努力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既包括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指標,又包括豐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指標。特別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和豐富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也越來越高。當前,我國社會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文化已經成為改善民生、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子。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相對落后的文化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來激發文化發展的動力、活力,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群眾需要,提高群眾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真正做到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陽光沐浴下,走上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以人民為中心:前提是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文化改革和發展中,一個必須處理好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我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還是為“人民幣”服務的?毫無疑問,我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這是由我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它是為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人民大眾自己的文化。相反,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文化都服務于資產階級對廣大勞動群眾的精神統治,并在資本利潤邏輯的操控下具有明顯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而決不能以“人民幣”為中心,這正是我國文化改革和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集中體現。在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正確價值導向,旗幟鮮明地反對以“人民幣”為中心的錯誤價值傾向。要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這是首先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立場。
堅持這一基本立場,并不意味著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截然對立起來;相反,我們要在這一基本立場下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正如鄧小平所說:“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原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制止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孰先孰后的價值選擇上,我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由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不能動搖的。當然,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獲得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經費支持。文化建設不能不食人間煙火,而是需要大量的“人民幣”來支持它的發展,唯此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文化建設發展的經費從哪里來?國家財政撥款可提供一部分,但主要還是靠文化行業本身的經營和發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強調社會效益,而商品屬性則離不開經濟效益的講求。我們在堅持以社會效益為首位的同時,還必須肯定、鼓勵文化事業、產業和各個具體文化企業通過合法經營謀取應得的經濟收益。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事業、產業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發展壯大起來,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軌道。問題的關鍵是要把兩個效益有機統一起來,以經濟效益為手段,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堅決反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無視社會責任而導致的低級媚俗下流的文化拜金主義現象。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在以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實現兩個效益雙豐收,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人民、推動改革、引領發展的偉大社會歷史功能。
以人民為中心:重點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支點。推進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讓群眾廣泛享有公益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現階段,我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當著力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廣大群眾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并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健全、結構合理、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特別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在現代傳播體系建設上,要加強電臺電視臺、黨報黨刊、通訊社和重要出版社建設,整合有線電視網絡,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三網融合,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上,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廣泛開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澤新時代的中國人。在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上,要著眼于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形成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推進縣級文化宮、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推廣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幫扶力度,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逐步為全體人民所共同享有。
以人民為中心:基本載體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新時期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造。它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寬闊舞臺,是發揚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主體精神,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了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格局,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發揮了“基本建設”的作用。
當前,要把文化體制改革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前者推進后者,以后者深化前者。充分挖掘蘊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創造潛能,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實際、文化創造實踐的統一,當落實在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城萬店無假貨、青年文明號、文明風景旅游區、送溫暖獻愛心、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等各類活動之中,積極倡導愛國、誠信、敬業、友善等道德規范,增強人們的公民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著眼于促進社會和諧,創新群眾性創建活動形式,教育和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人際矛盾,培育和諧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進一步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完善志愿服務機制。讓一切善舉競相涌現,使助人為樂蔚然成風,實現志愿服務與個人發展、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大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各類健康文化活動,積極構建形式多樣、活潑動人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平臺,支持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總結推廣源于群眾、生動鮮活的文化創建經驗,充分激發并積極引導群眾投身文化建設的能動性和主體自覺。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戴群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