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紫
■ 曹凱
治理網絡謠言應標本兼治
■ 張紫
網絡謠言背后,是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利益,即使堵得再嚴厲,總有人會鋌而走險。這樣說來,除了關閉網絡,就無法治理網絡謠言了?當然不是,我們還有一條更贊的路——疏。
如何疏,從本質上看就是讓網絡謠言能產生的種種回報最小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網友對謠言的鑒別能力。如何提高呢?一個權威的、有公信力的鑒別平臺是必須的。很顯然,如果其中真實、充分、全面與及時的信息占主流,謠言這種假冒偽劣信息的生存空間就會大大縮小。
政府、媒體、網絡集全力共辦的辟謠平臺,無疑是具有公信力了,也是廣大網友值得托付的平臺,但如何能通過平臺治理好網絡謠言,恐怕還是任重而道遠。要用好這一辟謠“利器”,可能需要根據網絡的特點,做好三個方面。
首先,得夠快速。網絡的特點就是快,謠言傳播有時甚至比正常信息的傳播還要快,接收到謠言的人群通常呈指數級增長,這就意味著辟謠的速度得跟得上謠言的傳播速度,而且得24小時全天候進行辟謠工作,絕不給謠言任何機會。
其次,要夠準確。就如同打蛇打七寸,辟謠也要辟到謠言的要害之處,得準、得狠、得打得謠言無法再站起來,不能弄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來忽悠網友。要知道如今網友的水平都非常高,你有半點差錯都會被毫不留情地揪出來,那損失可能比謠言帶來的危害還要大。
第三,絕不失信。網絡的傳播度極強、信息公開,加之網友有對團體、組織天生的不信任情緒,信譽的建立難,但奔潰容易在一夜之間。因此,辟謠平臺要抓住公信力這個基礎,更要維護公信力這個根本,絕不能出現失信行為,哪怕是一次,在網絡上,一次失信,就意味著全網皆知,生存的根基就會倒塌。
昆山爆炸事故和
青島中石化爆炸事故輿情現象
■ 曹凱
“昆山化工廠爆炸,一百多人受傷”,8月2日9時小熊貓家做主的二號這樣言簡意賅的一行文字,是可搜索到的昆山工廠爆炸事故的最早信源。之后的35分鐘里,從江蘇省昆山網友早于各路媒體一個多小時,以零星的圖文向網友們拼湊著事故的現場。
10時33分,央視新聞公布了昆山中榮工廠爆炸的原委,“今天上午7時37分許,江蘇昆山市開發區,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爆炸。詳細傷亡人數有待進一步確認,原因調查及救治工作正在全力開展中。”
截至4日10時,中新網公布的昆山爆炸死亡人數是75人,受傷人數為185人。當日13時41分,人民網消息,楊棟梁在國務院昆山爆炸事故調查組召開的會議上指出,這“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另一起“重大責任事故”,去年11月22日發生在青島。據新華社稱,在今年1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方面最終確認,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相隔8個月又10天,兩起事件性質如此相似,希望通過對比找出異同,窺見八個月來輿論的變化。
對比兩起責任事故媒體介入的時間,似乎發現不出多大異樣,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中,媒體介入的速度似乎還要快一點。但有3個變化需要注意:1、地方媒體黃島發布早于央媒首先發布此事時,并未承認“爆炸”這一事實,直到15時7分人民日報用“爆炸”二字描述此事,各大媒體才改口;2、昆山“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中,央視新聞與昆山發布在同一分鐘發布了相同的內容,有網友指出這是“統一口徑的通報”,但沒有掩蓋事件的嚴重性。3、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中,青島媒體的集體沉默與喪事報喜對網友印象非常深刻;但這一次,將昆山“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趕下頭條的是云南魯甸地震與郭美美。
8月4日,新華網公布“國務院‘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調查組判定昆山爆炸事故五大原因”,新聞詞頻數達到二次高點,“問題和隱患長期沒有解決,粉塵濃度超標……事故的責任主體是中榮公司,主要責任人是企業法人代表、董事長吳基滔等人。”去年11年26日,青島發布“11·22東黃輸油管線泄漏爆炸事故中相關人員9人昨晚被警方控制”的消息后,此事的新聞詞頻數才達到二次高點。
去年11月25日,新華網報道的“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這樣的,“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
兩起通報給人的印象是,8個月來,主管單位與生產單位對安全生產的認識沒有絲毫進步。這些在8月2日,新華視點連夜進行的《昆山爆炸工廠調查:一直存隱患從未停止生產》披露的細節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印證:多次被反映問題、曾被舉報,卻沒被整頓。《新京報》、《成都商報》與《中國青年報》也有類似披露。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是,“當日7時左右附近早起居民聞到濃重油煙味”沒有工作人員作出說明,更別談“組織疏散”了。
新華社的數據表示,“據昆山市衛生局副局長劉瑋介紹,現場收治傷者共191人。”這其中“大部分傷者的燒傷面積超過90%,傷勢最輕的燒傷面積也要超過50%,幾乎所有人都是深度燒傷。醫療機構立即為超過半數的燒傷患者實施了氣管切開手術,以輔助他們呼吸,情況慘烈。”看著滿屏皆是“幾乎所有人都是深度燒傷!”的標題,就不難理解,8月2日七夕這天,“昆山爆炸”刷出了578111條微博的數據了。
雖然數據對比上占優,大家依舊健忘,網友的熱情依然僅限頭三天。但最大的變化是,相對于青島中石化“11·22”特大事故中,網友關心的“重大事故怎樣擔責”的討論,這次顯然克制多了。沒有了“草菅人命、罪魁禍首”的討伐,網友只是冷靜轉述爆炸現場傳來的慘烈事實。蠟燭、愛心、眼淚齊飛,卻沉默不語。這就是8個月來官方、媒體、大V、草根對待重大責任事故的變化。
昆山市民為爆炸事故傷者遇難者祈福